「大峽谷·小康路」獨龍江文面女:身著「七彩衣」,見證山鄉巨變

2020-09-19 雲南網

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號稱「西南秘境」,是我國唯一的獨龍族聚居地。獨龍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也是一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

文面女 記者 夏方海 攝(攝於2020年1月)

「歡迎你們來獨龍江鄉……」 初見蓮字仙(79歲)、李文仕(76歲)、太恰(73歲)三位文面女時,她們熱情地和記者打招呼。都說文面女是獨龍族的「活化石」,在獨龍江鄉,現居住著20位獨龍族文面女。在她們的臉上,紋滿了青藍色花紋,從眉心到下顎,圖案以鼻梁為中軸線向兩邊散去,對稱分布。仔細觀察,嘴唇下方的豎形紋修長,鼻梁中的圖案密集,清晰可見。老人們身材瘦小卻很有精神,歲月除了留給她們獨特的面紋外,還有她們眼睛裡的光——那見證了「一步跨千年」歷史奇蹟的雙眸。

文面女 記者 李歐 攝

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制約,獨龍江鄉自然條件相當惡劣,曾經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

「以前吃不飽穿不暖,靠上山採野菜、挖藥材維持生計,冷天靠燒火取暖。」回憶起曾經的艱難生活,文面女太恰仍感慨萬千。

文面女在菜園摘菜 記者 李歐 攝

在各方的努力下,2018年底,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

初秋,行走在獨龍江鄉,曾經泥濘狹窄的土路、簡陋破敗的茅草房不見蹤影,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灰頂黃牆的獨龍民居和整潔的街道,如同一幅畫卷。

「黨和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家家戶戶有新房住,有邊民補助和公益性崗位補貼等,想念在學校的孫子可以隨時電話聯繫,還有家庭醫生定期檢查身體,屋前還有長長的寬寬的公路,村裡人想去哪裡都方便,真是什麼都有了……」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三位文面女眼睛是發亮的,說到高興處,常常手舞足蹈,不懂獨龍語的記者也能真切感受到老人們激動的心情和發自內心的愉悅。

文面女在織獨龍毯 記者 李歐 攝

日子越過越好,可三位文面女並沒有閒著,還是會下地種些蔬菜、約上其他姐妹一起織獨龍毯添補家用。她們告訴記者,傳統手藝不能丟,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曾經,她們織獨龍毯裹身;現在,她們要用獨龍毯織出好日子,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更美好的家園。

跨入新時代的獨龍江鄉,生態良好、民生幸福。5G試驗基站開通了,外地遊客越來越多了,草果、重樓、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等特色種植、養殖業遍地開花……如今的獨龍江,全面小康的根基更紮實了。

雲南網記者 李歐

相關報導:

【大峽谷·小康路】普職融合託起新夢想 福貢大山裡的少年有了新出路

http://society.yunnan.cn/system/2020/09/18/030979577.shtml

【大峽谷•小康路】好山好水富農家 雲南貢山譜寫產業扶貧致富夢

http://society.yunnan.cn/system/2020/09/16/030973360.shtml

【大峽谷·小康路】此路恆:艱苦創業,只為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

http://finance.yunnan.cn/system/2020/09/14/030966534.shtml

【大峽谷•小康路】豐明軍:用心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http://yn.yunnan.cn/system/2020/09/14/030966413.shtml

相關焦點

  • 「一步跨千年」扶貧奔小康,芒果TV《石榴花開》講述獨龍江畔新鮮事
    ,在歷史性巨變下生活和思維都發生改變,對好日子充滿期盼的故事。「文面女」李文仕:獨龍族「活化石」親身訴說獨龍族傳統文化李文仕是生活在雲南省的西部高黎貢山腹地獨龍村的一位「文面女」。76歲的李文仕依舊保留著獨龍族的傳統習慣——編織獨龍毯。獨龍毯是獨龍族最為獨特的服飾,晝可為衣、夜可當被,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
  • 「漫畫」「蘑菇叔叔」的一千零一夜:百轉千回,山鄉巨變!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5.5萬個駐村工作隊,46萬名「第一書記」,290多萬扶貧幹部,14億人的共同戰役。久困於窮,冀以小康。脫貧路上,寫滿了無數奮鬥者的故事。那年,來自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的幹警萬國付成為了扶貧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剛到青石村時,村委會還在小學教室裡辦公,泥濘的道路連路燈都沒有,他深一腳淺一腳地挨家走訪。
  • 雲南獨龍江鄉:獨龍族唯一聚居地28名文面女的神秘「面紗」
    原標題:雲南獨龍江鄉:獨龍族唯一聚居地28名文面女的神秘「面紗」 文面女丙秀芳。清澈透亮的獨龍江。  豐衛祥還提醒,文面女幾乎都居住在獨龍江上遊,中下遊很少見到婦女文面。  仍然在世的文面女被稱為「獨龍族活化石」。然而,年邁體弱正在困擾著她們。據當地人說,在世的文面女最老的已有100餘歲,最小的也在60歲左右。  獨龍江邊防派出所軍醫李金徽經常為文面女體檢,還專門建立了文面女健康電子檔案。「雖然她們大多沒有大病,但是痛風、風溼等疾病比較常見。
  • 助力脫貧攻堅 書寫山鄉巨變——甘肅省扶貧書法作品展在蘭州開展(圖)
    助力脫貧攻堅 書寫山鄉巨變——甘肅省扶貧書法作品展在蘭州開展(圖) 20-12-08 13:59
  •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七站:烏當新堡馬頭村
    貴陽網「走進百個美麗鄉村·見證山鄉巨變」第七站將走進烏當區新堡馬頭村。新堡馬頭村距貴陽市中心34公裡,交通非常便利。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夏季平均氣溫23度,田園屋脊、小橋流水,透著一種原生態的味道。
  • 夜宿閶江源,看「仙人山」巨變!
    夜晚,娜子和朋友合辦的民宿(山莊)燈火通明,亮化也極好,點亮了偏僻山鄉的希望。山鄉夜色山村也安裝了路燈,村民走夜路再也不怕踩到蛇了。改革開放以來,紅旗村這條路,從一條人力板車道到拓寬成砂土路、再到2008年改為水泥路,近年又增設了會車道。去年,村裡裝上了路燈。
  • 見證大峽谷交通變遷的「活化石」 雲南怒江溜索登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10多天蹲點採訪中,深切地體會到,目前怒江僅剩的溜索,用途已經發生變化,已經成為見證大峽谷交通變遷的「活化石」。留下辛酸記憶的溜索「告退」溜索,過去是雲南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算世界上最驚險的「橋」,素有「風之橋」之稱。祖祖輩輩生活在怒江兩岸的傈僳族、怒族、藏族、獨龍族等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起自己的家園,怒江、獨龍江上的溜索、藤網橋就是他們的發明創造。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山鄉巨變:出門水泥路 抬腳公交車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山鄉巨變:出門水泥路 抬腳公交車 2020年12月03日 21:40:00來源:央視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在交通運輸部2015年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通運輸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中,2020年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指標。
  • 號稱全臺最長、最深的 「雙龍七彩吊橋」於2020年元旦開幕啦
    南投素有「天空之橋故鄉」的美稱,其中猴探井天空之橋、龍鳳瀑布空中步道、竹山天梯、坪瀨琉璃光之橋、東埔吊橋、高架景觀步道等都各具特色。而明年(2020)元旦,南投吊橋再增一座全長342米雙龍七彩吊橋,預計元旦開園,目前正積極趕工中。
  • 遊記:探訪秘境—獨龍江
    獨龍江是我們此次行程中最後一個重要景點,主要欣賞獨龍江大峽谷和尋找紋面女。從丙中洛到獨龍江120公裡,耗時3個多小時。為了更好地打造獨龍江景區,2017年9月22日,貢山縣政府宣布獨龍江景區暫停對外開放,時間從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間禁止遊客進入獨龍江鄉境內。我們來得正好,全新的柏油路,景區已經對遊客開放。
  • 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榮獲「最佳公共藝術」殊榮
    8月23日,以騰訊雲會議的形式舉行了2019年度「最佳公共藝術」成果發布會,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榮獲殊榮。清溪村鄉村振興大型群雕《山鄉巨變》。《山鄉巨變》座落於全國聞名的山鄉巨變第一村——湖南益陽清溪村,它是我國著名鄉土文學巨匠周立波先生的故鄉,也是他深入生活十年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創作小說《山鄉巨變》的地方。
  • 背包-旅行-攝影|小團大理往返|尋訪獨龍江探秘怒江大峽谷
    薩爾溫江源自唐古拉山,奔騰3240公裡流入安達曼海的,在雲南境內造就了地球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怒江大峽谷」。怒江大峽谷是傈僳族的最大聚居地,更是怒族和獨龍族的唯一聚居地,還有普米、白、彝、納西、藏、景頗等數十個民族。
  • 【滕瑞芒怒江】大理-和順古鎮-熱海景區-莫裡瀑布-獨龍江-老姆登-怒江大峽谷-丙中洛,探訪紋面女10日招募
    怒江大峽谷丙中洛,一個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這裡我們遊覽了丙中洛村~怒江大轉彎~桃花島~嘎哇嘎普雪山海拔5128米~丙中洛全景~石門關~丙察察~滇藏界~龍頭瀑布~那恰洛大峽谷~秋那桶~茶馬古道~霧裡村早餐後出發,抵達【潞江壩】後,就開始了世外桃源探尋之路——【怒江大峽谷】,行程內容頗為豐富,沿途觀賞亞熱高山獨有的風光,一路向北,途中觀亞洲第一大榕樹,之後抵達怒江州旅遊服務中心,參觀全景樓。
  • 【神域怒江 6天小團】怒江大峽谷-獨龍江-丙中洛-秋那桶-霧裡村-老姆登-滇藏界
    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東方大峽谷,有著神聖的雪山,有著深邃的峽谷,有著瑞士田園風光。【神域怒江 6天小團】怒江大峽谷-獨龍江-丙中洛-秋那桶-霧裡村-老姆登-滇藏界 # 尋訪即將消失的獨龍族紋面女
  • 怒江獨龍江峽谷——整個河谷地形複雜!
    雲南省地圖西北角有塊突出的狹長的長方形地區,它北部緊連西藏自治區,西部和南 部緊靠著緬甸,這一地區就是很少有人去過的獨龍江地區。這裡因居住著史書上稱為「太 古之民」的獨龍族而聞名,也因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閉塞而被稱為是「神秘的河谷」。
  • 百年茨中教堂:見證瀾滄江峽谷脫貧巨變
    中新社雲南迪慶10月25日電 題:百年茨中教堂:見證瀾滄江峽谷脫貧巨變作者 繆超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的瀾滄江,向南流淌至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茨中村,被褶皺的橫斷山脈擠壓,河谷深邃、水流湍急……>在茨中,繁衍生息的藏、傈僳、納西、漢等民族,受限於瀾滄江峽谷地形,長期與世隔絕、貧困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山鄉巨變看磋播 ︱水城縣磋播村黨委書記徐祥峰
    雖然自家日子好過了,但轉念想著磋播村還有幾百戶父老鄉親,住在路不通、水不到的地方,過著貧窮落後的日子,我感到很著急。為了讓全村人都能過上好點日子,2008年,我回到了磋播村,任上了村幹部,開始與鄉親們一起戰貧鬥困。我們的貧窮落後,主要是因為交通不便。「想要富先修路」,回到村裡面的第一件事,我就想到了修路。
  • 七彩大峽谷童話冰掛一日遊
    萬安山七彩大峽谷位於伊濱區玄奘路與興業路交叉口南2公裡,整個峽谷全長約5公裡,是一個嚴格按照原生態理念開發的景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彩丹霞映新村
    新甘肅·甘肅日報 楊唯偉有著「中國彩虹山」之稱的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享譽海內外。每年七八月,這裡都會迎來遊客打卡高峰期。去年接待遊客量達到260萬人次。七彩丹霞的美景陶醉著遊客的身心,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月19日,記者隨中宣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團走進張掖市,傾聽丹霞旁的一個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起初,在丹霞邊土生土長的青年喬帥眼裡,丹霞「就是不長草的山,顏色比較獨特。根本沒想到會靠山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