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店六張桌子,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味道,現如今只剩下一個回憶

2021-02-27 北京城old school

秋雲萍這個店名大伙兒並不陌生,據說是取了妯娌仨人的其中一個字兒,取一這名兒就是為了接地氣兒聽著溫馨,而且叫起來也特順口,這店前前後後差不多也有小三十年了,它是1989年六月四號開的張,所以北京人對它家印象都比較深刻,更何況還是咱老北京人開的館子,之前一直都跟西四一直都沒變

據說1986年也開過一個店,那時候取的是哥仨的名兒,那個店在皇城根遺址公園後來就跟著就拆了,於是就有了秋雲萍這個店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初有不少北京人都選擇了下海經商做買賣,過去還有一詞兒叫停薪留職,過去老北京最時髦的是賣服裝,服裝完了跟著就是飯館

過去北京人還不叫快餐,都管秋雲萍她們家叫盒飯,那邊西四這片兒中學多,最早還都沒有食堂,所以不光是附近的街坊連學生下到下課也都到那兒吃,所以北京人的印象裡秋雲萍快餐一直都特火,每天一到飯點人都特多,說起這家老店裡的招牌菜其實都是咱經常吃的一些家常菜。其實也談不上對秋雲萍快餐情有獨鍾只是咱北京人都吃順口了,不少北京人都說家常菜的字典就在『秋雲萍快餐』

而且不難發現每個北京人曾經來這吃飯都點不一樣的菜,這就說明每個北京人心裡都有一不同的菜單,有的人愛吃燒茄子有的人愛吃焦溜丸子,有的人愛吃溜肝尖兒!而且即便您一周都來見天兒跟這吃都未必能吃全乎了,有時候來晚還真就吃不上了


不誇張的說當年它家做的焦溜丸子深受北京人一致好評,號稱能排全北京人第一丸子是真不錯,肉還特別細膩,上午店裡的人還行,一到中午想找一座兒都難,像站著吃,蹲著吃或者一起拼桌的場景幾乎見天兒上演,溜肝尖兒,紅燴泥腸兒,焦溜丸子,醬爆雞丁,這些最家常的北京菜,都是北京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這幾道菜不光是它家的看家菜,從色香味形來說它也都佔全了,跟店裡就餐使的是大紅海碗所以在北京一個快餐店能達到這種水平可能也就秋雲萍快餐了,而且三十多年一直都堅持做北京家常菜,真是了不得!另外妯娌仨也秉承了老北京規矩以及北京人骨子裡的北京精神,仨人能為共同的一個目標奮鬥三十多年實屬不易,有句老話說得好親戚甭動財,動財合不來,三十多年一直沒變樣兒,幾個菜往那一擺就特像樣兒


不難發現有很多北京人都是打上學就開始在秋雲萍吃飯,一直到最後孩子都上學了還在這兒吃,為的就是這味兒,因為咱北京人都念舊,就是這家常的味道把咱北京人牢牢地吸引住了,值得一提的是它家菜的味道十幾年裡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不大點兒的飯館開了十多年,雖然沒有什麼秘訣,但絡繹不絕的吃主都成了它家最鮮活的見證,從1989年一直到關門兒,秋雲萍快餐曾陪伴我們度過了青春歲月,十幾年沒挪過地兒,一直都跟地質博物館對個兒,面積沒變,人也沒變,最像樣兒的是裝修也一直都那樣,唯一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後期有了空調

其實就是一個幾十平米的快餐小店,但它卻是很多北京人青春裡難忘的回憶,大伙兒都把這當食堂,見天兒中午上秋雲萍,那會兒學生來了以後一人捧一大紅碗,能蹲一排,店裡蹲滿了就上外頭,所以在159,41,西四中學,38中的北京人,都應該吃過秋雲萍這兒的飯,據說後期因為學校不讓出來才被迫弄了一食堂

要說起來的話北京人少說也吃十來年了,所以每次上秋雲萍都感覺特懷舊,不變的地方,不變的老味道,遺憾的是它已經消失了,十幾年裡時光默默地記錄下了這些時刻,所以如今再次提起秋雲萍快餐,對於好這口兒的北京人來說都感觸頗深!

不難發現很多人都說老北京的記憶已封存,都說這是全北京最好吃的一家的快餐店好吃不貴還特實惠,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全網沒有一個差評,無論是咱北京人還是遊客都說秋雲萍是京城獨一份兒,六張桌子的一家小店也確實承載了無數人的回憶,現如今也只剩下一個回憶而已了!就像一位老北京人說的一樣,西城在無秋雲萍!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來自四九城的孩子天生就流著帝王血,盤龍聚氣歷經朝野我相信您也能了解

北京是北海公園的白塔 故宮的琉璃瓦,是馬連道的茉莉花和鼓樓後海工體

北京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宣武和崇文,是陶然亭滑雪時你摔過的屁股蹲兒

是周末西單圖書大廈愛看書的黃昏,是每個胡同裡光膀子穿片兒懶老炮的魂

相關焦點

  • 泉州只有4張桌子的小店,靠豬腳火了43年,每天限量45隻不夠吃
    而鳳池附近的封豬腳是最有名氣的,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整條街都瀰漫著香濃的豬腳肉香和海鮮乾貨的鮮美香甜,真是讓人陶醉。在文化宮附近有一家叫做老牌鳳池郭記封豬腳的小店,這家店真的是很小,店裡只有四張桌子,但是生意特別紅火,一到飯點就人聲鼎沸,忙得不可開交。
  • 青島這家5張桌子的小店,一個爐包2.5元,憑什麼火了20多年
    每天早上他家店裡就擠滿了人,有來吃飯的,有鄰居,還有上學的學生,參加工作的白領,還有一些是來青島旅遊慕名前來的食客,可以說是老少皆宜!他家的爐包性價比也很高,韭菜精肉,白菜精肉,茄子精肉都是2.5塊錢一個,而精蝦仁餡的是4塊錢一個。菜雞精肉和韭菜精肉的最受歡迎。
  • 回憶滿滿!大寧這家復古小店藏著兒時的上海味道
    油墩子、綠豆刨冰、香酥雞、光明可可牛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款屬於自己的兒時味道。位於靈石路851號的「致童年 弄堂小吃」,雖然剛開不滿一年,但憑藉復古懷舊的裝修、正宗的上海味道和品類繁多的兒時小吃在大寧地區美食榜佔據了一席之地。
  • 北京最後掛曆小店的30年起落:從整車買到少人問津
    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也有一家極具歷史感的小商店隱藏在灰磚之中。這家「掛曆地圖動漫」,被很多老顧客稱為北京最後的掛曆小店。「黃金地段」的掛曆小店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有家專賣掛曆的小店,金安光大爺是這家店的主人,據金大爺介紹,他已經守了這家店30年了。「從改革開放之後咱就幹,一直到現在,堅守著,30多年了。」
  • 成都只有1張桌子的小店,16年只賣1道菜,豆漿稀飯漲到了3元1碗
    四川的樂山有很多好吃的缽缽雞,有一對樂山夫妻就在成都做了16年的缽缽雞,他們的小店在四川大學後門,以性價比高著稱,來這裡光顧的多數都是師生,大家畢業後遍布五湖四海,但仍然忘不了這個味道。說起徐孃缽缽雞,那可是遠近聞名的寶藏小店。兩口子住在附近,店就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子裡,約摸只有8平米,放下一張桌子就已經很擠了。
  • 這家復古小店每天只做100個油墩子,藏著上海人才懂的老味道!
    想想真是令人懷念……如今這批80後90後都長大了,當年的路邊攤也漸漸消失在這座城市裡~有人就想到了開一家小吃店,把上海人童年記憶裡的美食都保留下來~在上海大寧地區小店的牆上則被各種老照片海報佔據著,既有那個年代的港臺明星,也有當年我們百看不厭的電影和動漫,勾起無數青蔥回憶。
  • 這10家犄角旮旯小店 都是小時候的味道
    一些小事物往往能給人一些大驚喜,在美食界,小店們也是這樣。一家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店,卻人山人海的,簡直擠爆了!華春飯店,網上很有名氣的青島小館,曾偶然路過,但未一探究竟,館子不大,4張桌子,綠色很顯眼的門頭,很破很典型的老青島飯館,不要太在意啦!魚香肉絲好好吃!
  • 只有8張桌子的火鍋店,也敢叫火鍋店?
    它——西安火鍋紅榜前十曾經老店只有十來個平米,墩著三張桌子從位置到環境都像重慶最江湖的小店店裡沒有服務員只有帥氣小哥哥和可愛的小姐姐除了有點小8張桌子。最可貴的是有種朋友家小店的溫馨感覺。它的味道一脈相承,老店自開業以來從沒有宣傳過,都是靠著口碑與吃貨們的相互安利。與全城50家火鍋同臺競技,最終以三張桌子,上榜了西安18年必吃火鍋!
  • 北京小店穿越疫情風暴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傑子的表姐胖妹在重慶開了一家麵館,人氣興旺。2014年,傑子專程跑去重慶,向姐夫學習調製小面辣椒油的手藝。要讓一個從小不喜歡吃麵的北京人要學會怎麼擺弄重慶小面,這並不容易。傑子靠勤補拙。客人都走了,他還留在後廚練手,琢磨怎麼做出好吃的辣椒油。一呆四五個小時,有時要折騰到凌晨三四點。這個過程就像做音樂,必須專注,得使勁想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味道。
  • 北京這15家小店,有的連點評網都搜不到,竟讓人慾罷不能!
    但其實有些絕妙的美味小店,都隱在北京的胡同深處、藏在犄角旮旯裡,它們沒有豪華的門面,靠的是口口相傳,沉澱下來的忠實食客,最關鍵的是,你可能在點評上都找不到它!!北京最有名的糖油餅!每天早上七點賣!大!排!長!隊!!
  • 在荷城這家小店,可以吃出回憶味道
    【尋味荷城】系列之甘泉街豆腐花《舌尖上的中國》裡有這樣一段話: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家的味道熟悉而頑固
  • 讓人念念不忘的小店--肉蛋吐司
    我去過的只有衣川小森林和蔥油拌麵,也很喜歡這兩家店,曾經在一篇推文中有提到(尋覓巷子內那些平價又美味的小店)直接點進去可看。路口的肉蛋吐司也很早就注意到了,因為它家的招牌真的很可愛。後來在朋友圈中看到一臺灣人強烈推薦這家店,就這樣徹底勾起了我的興趣。除了豆漿油條之外,肉蛋吐司也是臺灣經典的早餐了。但對於就懶人而言,這兒一定是個吃brunch的好地方,早餐?真的起不來
  • 青島這家5張桌子的小店,一個爐包2.5元,憑什麼火了20多年
    每天早上他家店裡就擠滿了人,有來吃飯的,有鄰居,還有上學的學生,參加工作的白領,還有一些是來青島旅遊慕名前來的食客,可以說是老少皆宜!他家的爐包性價比也很高,韭菜精肉,白菜精肉,茄子精肉都是2.5塊錢一個,而精蝦仁餡的是4塊錢一個。菜雞精肉和韭菜精肉的最受歡迎。
  • 這幾家藏在巷子中的小店,味道也很美!
    這家店的名字比較有趣,叫做鬥雞,位於新城市廣場附近,據說是一家由路邊攤慢慢經營至現在有了自己的店鋪的川菜店,店裡氛圍懷舊,四方桌、圓鼓凳、紅紙黑字,這些課都是小時候的記憶呀。很久沒有正兒八經的吃一頓川菜了,點了滿滿一大桌子,辣子雞、白果雞湯、各種口味的雞爪、吸粉這些是來這裡必不可少的,創意川菜,這道冒著白煙的水煮肉片便是其中創意之一,很仙很美。
  • 地攤火鍋:一家有情懷的特色白滷牛雜火鍋!
    如今的人對於吃,不再是滿足基本的味蕾,要得是吃出一種感覺和文化。位於愛琴海的購物公園的地攤火鍋,就是一家滿足重慶人追憶的年代火鍋,有回憶、有美味、有懷舊文化,更有重慶特有的煙火氣息……作為重慶崽兒,親眼看見重慶飛速的發展與變化,欣喜自豪的同時,又總是回憶起小時候, 打過的街機、租來看的武俠小說、背著爸媽組建的樂隊、混過的錄像廳,還有,最難忘的就是路邊攤攤、老桌子老闆凳的地道火鍋。
  • 江南西,熟悉的寶藏小店一家沒少,都開好了!
    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小小鋪位立足,味道也是一如既往的惹味。幸好經過這次的風波,你還在。地址:江南西路紫龍大街20號11層的爆多料三文治,它還在。麵包稍微烘了下,香脆,搭配豐厚多汁的夾餡,吃一口就讓人難忘!地址:江南西路紫山大街二號之六好意頭的吃飯茶檔,它還在。。
  • 北京最後掛曆小店的30年起落:從整車買到少人問津
    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也有一家極具歷史感的小商店隱藏在灰磚之中。這家「掛曆地圖動漫」,被很多老顧客稱為北京最後的掛曆小店。「黃金地段」的掛曆小店靠近西四北大街的路口不遠處,有家專賣掛曆的小店,金安光大爺是這家店的主人,據金大爺介紹,他已經守了這家店30年了。「從改革開放之後咱就幹,一直到現在,堅守著,30多年了。」
  • 藏於鬧市裡的虎嶺巷的小店!必須安排
    虎嶺巷的「金街」內藏著一家巧娟清湯粉!兩代人傳承,一藏就是20年!藏於鬧市裡的虎嶺巷,怕是真的沒幾個人能反應過來!但要是提到韭菜園這裡的這條「金街」,大家都會說去過!中山街分支出來的一條深巷裡,兩邊的民房相互緊挨,富有年代感的金店一家接著一家每一家都樹起了亮燈的小招牌,紅藍黃綠的led燈,一眼望去,看著很有一番港味雖然一眼望去都是金店,但在巷子臨近盡頭處,你願意細細留意,便能發現潛藏在其中巧娟清湯粉!
  • 只有六張桌子 卻是涮肉傳奇
    早上從東華門進宮,下午從神武門出來,當天晚上七點的飛機,我們打車直奔簋街,留一個小時吃裕德福涮肉。小夥子睡眼惺忪,提著銅爐到門外的角落,幫我們生起了當天晚市的第一爐炭。燒熱的碳,灰白色,先扔進肚子墊底,再砸碎幾塊黝黑的生碳,放在上層,以助持續燃燒。
  • 吃遍大連丨就是喜歡去不起眼的羊湯小店,一口肉一勺湯,羊味十足
    地址:大連市甘井子區 泡崖一區金新路3號(友誼橋西行200米海中全酒店斜對面)本溪小市羊湯一家十分經典的家庭式羊湯館,小店不大,有五、六張桌子。環境真的很一般,除羊湯外菜品多以羊肉為主,味道樸實毫無花哨之處。羊湯,羊肉爛、湯白、味鮮,底料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