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近日印發,標誌著這一重大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方案》特別提出,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自貿試驗區帶來哪些對接互動的新機遇?廣東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要研究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抓住重點、為己所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在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看來,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不是同質化發展,而是互為補充、互相支撐、互相促進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副部長李金波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各有優勢和特點,建議廣東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擴區升級,與海南自由貿易港聯動發展,提升開放的深度、高度和廣度。
新戰略
海南自由貿易港有望引領經貿新規則
「《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建立全球高水平、高標準的自由貿易港,率先實行『一線』放開、『二線』高效管住,打造全球開放程度最高的特殊區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說。
「在國家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中,海南自由貿易港承擔著引領中國由商品和要素流通型開放轉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並以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更深層次改革的重任,是承擔著特殊使命的新試驗田。」李金波說。
李金波認為,《方案》的創新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集成了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港之大成,在投資、貿易、稅制等方面大膽學習借鑑;
其二,按照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原則對海南島與中國關境內、關境外之間貨物人員流動進行了巧妙處理,既用好內地與海南貨暢其流之利,又打開海南與境外開放發展之門;
其三,根據海南自身定位和國家發展需要,重點在服務貿易、離岸金融和數字經濟方面進行探索,部分領域有望在引領經貿新規則方面有所建樹。
「相信通過未來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會打造成全球最佳營商環境的自由貿易港之一,成為全球自貿港的標杆。」在魏建國看來,《方案》共有60條乾貨,不僅涉及自由貿易,還涉及投資、貨幣、物流運輸,還有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甚至包括了文化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體現中國特色。「全球其他自貿港,如杜拜、新加坡、鹿特丹及香港,都是一城一地的、小面積的開放,但以一個省、一個島這麼大的體量建立自貿港,實施全島封關運作,範圍之廣,我覺得只有中國才能做到。」魏建國說,尤其是制度創新方面,這次對改革進行了系統性、基礎性創新,注重協調,使各方面的創新舉措相互配合,最終導向提高改革創新的整體效益。
新聯動
粵港澳大灣區可提供產業鏈供應鏈支撐
《方案》特別提出,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在張燕生看來,兩個區域的優勢、功能、路徑各不相同,結構互補,不應該簡單對照。「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重要的區別在於,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廣東自貿試驗區,強調的是創新探索成果的可複製、可推廣。」
張燕生表示,海南自由貿易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區域,都是新時代下不同領域推進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是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的重要發展區域,需要發揮好各自優勢,實現好各自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應該是高水平合作的關係。」張燕生說,廣東對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應該多支持、多合作。
魏建國認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間不是同質化發展,而是互為補充、互相支撐、互相促進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要研究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抓住重點、為己所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
接下來,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如何深度聯動發展?
「海南自由貿易港範圍很大,必須有足夠強大的腹地。特別是疫情過後,要穩住國內國際供應鏈和產業鏈,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時海南自由貿易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就更需要深入對接、聯動,形成優勢互補。」魏建國說,比如,打造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粵港澳大灣區有很多優勢和資源,它是中國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的集中地。在構建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上,粵港澳大灣區可為海南自由貿易港提供支撐和加速的作用。
在魏建國看來,海南也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但目前的《方案》並沒有涉及「一帶一路」的政策,但粵港澳大灣區有相關政策。要通過「一帶一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聯動發展,加強與東南亞的結合,助力中國企業、中國品牌「走出去」,助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海南和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支撐的重要內容。」
新機遇
建議加快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擴區升級
在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新戰略下,廣東自貿試驗區如何抓住新機遇,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方案》提出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五個方面的自由便利,以及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李金波表示,這些內容,粵港澳大灣區都可以進一步借鑑。
李金波建議,加快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擴區升級。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在空間上將自貿試驗區政策覆蓋到已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引資「補鏈」「擴鏈」「強鏈」提供更加國際化、更加便利、更加公平,以及有效對接國際經貿新規則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廣東注重提升開放的深度、高度和廣度。
對此,李金波從金融和產業兩個方面進一步提出建議:
其一,廣東要進一步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加快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開放步伐,讓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把國際市場釋放的資金導入中國;
其二,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推動現代服務業、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等高端產業全方位對外開放,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吸引更多全球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加入區域產業鏈集群,進而打造全球產業和資本的避風港。
暨南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謝寶劍認為,在資金流動便利化、投資便利化、創新和人才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在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有很好的基礎,比如行業交易、大宗商品交易、股權交易等,可以借鑑《方案》的內容,在原來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謝寶劍說,而在跨境資金流動方面,一個是流動額可以進一步按照國家規範,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有所提升;二是資金流動的便利性和開放領域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加強開放。
謝寶劍還建議,在創新和人才方面,廣東自貿試驗區要加快建設離岸創新基地,對國際人才的服務,各種各樣的配套服務籤證,生活的合法權益保障上,都要加大開放的力度。尤其是對高層次人才的投資創新創業經貿商務活動,以及在薪酬指標體系上,也要形成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