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港來了!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全文公布,全島封關、零關稅、個稅封頂15%等多項制度設計引起廣泛關注。什麼是自由貿易港?為什麼選擇了海南?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到海南,帶你一探究竟。
什麼是自由貿易港?
縱觀世界上的自由貿易港,已經歷了四百多年的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30多個自由貿易港和2000多個與自由貿易港的內涵和功能相似的自由經濟區域,中國香港、德國漢堡自由貿易港、荷蘭鹿特丹自由貿易港區、韓國釜山自由貿易港區等,都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區。
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具有以下特徵:
境內關外;
「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
人員、貨物、數據和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
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
簡單說,自由貿易港就是國家劃出一定區域允許境外貨物、資金、或外方交通運輸工具自由進出的港區。理解自由貿易港,得抓住一個關鍵詞:境內關外。自由貿易港從地理範疇來說,自然是在一國或地區境內,但從行政監管來看,則是在海關管理關卡之外。
「一線」放開,指的是海南自貿港與國家海關邊境線之間的管理環節要放開。除了限制進口的貨物清單外,絕大多數進口貨物免稅各方面實行極簡易的管理,便於全球的物流、人才來往。而放開「一線」後,「二線」管住則指的是海南自貿港和國內其他地區之間要設立新的管理環節。比如,進口貨物從海南自貿港進入內地,要按進口規定辦手續,照章納稅。
在提出建設自貿港之前,我們已經開始了自貿區先行先試的步伐。
▲2013年以來,國內18個自貿試驗區先後設立。
2013年至今,我國自貿試驗區經過了五批「1+3+7+1+6」的戰略部署,已覆蓋18個省份,形成了海陸沿邊統籌、東西南北中兼顧、由點及面的雁陣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與自由貿易區相比,自由貿易港更為開放、政策更為靈活。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的經驗是可以大規模複製推廣的,而根據國際慣例實行經濟高度自由化和進口商品免收關稅的自貿港則不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自由貿易港不僅比自由貿易試驗區有著更大空間範圍、更高開放水平和更大市場化改革力度,而且所制定的主要政策措施具有不可複製、不可推廣的性質,重點是推進高度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創新舉措。
為什麼選擇海南?
當前,海南正在按照堅持中國特色、對標當今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分步驟分階段的要求,加快推動自由貿易港建設。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定。
2018年4月13日,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發布。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是中國國土面積第一大省、中國陸地面積最小的省,也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海南全島將近3.5萬平方公裡,它的面積比其他自貿區大得多,無論地理條件還是自然條件,海南這個島嶼是適合全島建立自貿區的。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指出,海南將在2025年前以「中國洋浦港」為船籍港,實施更加開放的船舶運輸政策。
海南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瓊州海峽將海南與內陸地區隔離開來,隔離成本幾乎為零,這是它自身的離島式地理區位優勢,能實施較低成本的有效監管,也就有可能率先實現較高程度的開放。
「海南背靠中國華南地區,面向東南亞6億人口的大市場」,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副院長吳士存指出,海南自貿港建設將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貿易和投資往來,提升地區內的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水平,優化區域內產業結構並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
兩年來,海南發生了什麼?
兩年來,海南在擴大對外開放、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擴大免籤國範圍,延長免籤停留時間,放寬免籤人數限制。2018年5月1日起,公安部授權在海南省實施59國人員入境旅遊免籤政策。2019年,共有47.9萬人受益於這一政策入境。
離島免稅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截至2019年12月,政策調整一年內的銷售件數和銷售額分別達1746萬件、128.86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30%。
▲這是海南生態軟體園園區(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深化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啟動市縣「一枚公章管審批」改革試點,實施商事登記「全省通辦」,推行極簡審批,在一些園區實行「一園一策」。2019年,海南新增市場主體24.44萬戶,同比增長70.82%,平均日增670戶,跑出了自貿港建設「加速度」。
實施「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建設自貿區以來,截至今年1月,全省重點用人單位共引進人才8.3萬多人、同口徑增長4.2倍,7700多名國際人才來瓊工作、同口徑增長52%。
創新驅動力逐步提升。十二個重點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達67.3%,其中旅遊業進一步提質增效,2019年全省實現旅遊總收入1050億元,同比增長11%。
確定了十個重點園區。重點園區是自由貿易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試的「孵化器」。自貿港通過管理體制改革、審批權限下放等方式最大限度激發園區活力,讓「園區說了算」。
2019年,海南貨物貿易進出口905.9億元,同比增長6.8%,是全國平均增速的2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進一步加強;服務進出口219.7億元,同比增長20.3%,實現服務貿易順差6.53億元。
海南的下一程
▲《海南,這一刻》。視頻來源:新華社
未來的海南,將會建設成為怎樣的自貿港?
自貿港建設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立足現實,著眼目標,根據《總體方案》,海南自貿港建設分步實施: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
為達到這些目標,總體方案提出了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這五大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制度安排。專家認為,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舉。
除了制度創新,總體方案中還有可立即操作的減免稅收新辦法:
方案發布之日起就對註冊在海南自貿港實質性運營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徵收所得稅;
對海南的旅遊、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在2025年前新增的境外直接投資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
對在自貿港工作的高端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實際稅負超過15%部分,予以免徵;針對離島免稅購物額度,目前每年每人3萬元,方案明確要放寬到每人每年10萬元。
作為最大自貿港,海南將會迎來哪些變化與機遇?
對此張燕生認為,實行高水平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將有利於顯著降低企業貿易成本,提升出口競爭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殊稅收制度,包括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以及離島免稅政策的調整和優惠,將極大推動海南產業發展;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帳戶體系,實施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度等,將使港區內企業有望率先享受政策優惠,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海南自由貿易港將在系統性、集成性制度創新上實現全面突破,打破體制機制束縛和障礙,對接國際經貿新規則,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國家新一輪高水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海南樣本」和「海南方案」,在國際自由貿易港中提供「中國模式」。
原標題:為什麼是海南?| 思客問答
責任編輯:林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