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品牌#
問題:
國產汽車為何能熱銷,國產汽車熱銷是否合理?首先解釋第二個問題:很多人認為國產汽車是不應該熱銷的,只有與外企合作代工生產的外國車值得選擇;這種心態本身是非常扭曲的,崇洋媚外不是個褒義詞,合資代工只是一種商業合作的方式,真正的技術研發得是「自主」。
作為中國人駕駛中國汽車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一味地吹捧外國製造只能說是奴性心態使然;但如果把用車與愛國掛鈎又會顯得有些「憤青」,但是這種情懷在任何國家都是普遍現象。
比如美國熱銷車型始終是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熱銷的日系汽車只是因為足夠廉價;日本本土的熱銷品牌以是豐田、本田、日產與鈴木為主,韓國當然是現代起亞。而在歐洲當然是大眾、菲亞特、PSA等等品牌為主導。
似乎作為美國人用美國車、日本人用日本車、韓國人用韓國車都顯得很正常,中國人用中國車卻顯得low?這種多低級的認知。其骨子裡的自卑與奴性已經無可救藥,對於支持民族汽車工業發展更是不會有概念,此類人如果在戰爭時期會扮演什麼角色應當是沒有爭議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使用外國汽車的用戶都有這種心態,畢竟國產汽車還沒有打入高端市場,但是高端汽車的需求總是存在的;至於普通代步車的選擇也是外人不能干涉的,所以用合資汽車或進口汽車並沒有錯,不過認為用國產汽車不正常就是真的不正常了,下面來了解幾個理應熱銷的國產汽車品牌吧。
01燃油汽車·陣營
1:長城汽車是應當熱銷的,品牌包括「哈弗&風駿」。
在合資品牌汽車選項中,中端SUV應當是昂科威、銳際、途觀、柯迪亞克等標準的選項,特點是動力充沛且質量穩定,價格也都在20萬級別。但是哈弗品牌的H6/F7等緊湊級SUV,在車身尺寸與其相當,裝備的2.0T發動機性能強勁,使用的7DCT溼式變速箱級別足夠高,同時還有適時四驅選項。
理論上在相同的價格基礎上這些車應該熱銷,因為作為國產汽車應該被自己的消費者支持,但尷尬的是「媚外」一度成為風潮,所以這些車的價格基本都在≤15萬的範圍內,這種定位說明了什麼呢?——性價比很高,同級合資汽車不是品質更高,只是單純的價格更高而已。
【風駿&炮皮卡】的銷量是皮卡車型中最高的,合資品牌歸攏包堆在一起還沒有單一品牌的數據漂亮。原因在於皮卡用戶往往比普通乘用車型用戶更懂車,而國產皮卡不僅沒有令人失望,綜合性能已經實現了超越。
比如長城自主研發的4D20M-2.0T柴油機,雙渦輪版本達到120kw/400N·m的水平,這要比合資競品3.0T的柴油機還要強勁;汽油動力選項雖然是低功率2.0T-4C20,但超140kw/360N·m也已經超越了30萬以內所有的合資與進口皮卡,如果用165kw/385N·m的高功率乘用車選項,是不是會更強呢?
2:長安吉利兩大品牌同樣有熱銷的理由,長安汽車近期進步很大。
普通代步汽車需要具備低油耗與動力「夠用」的標準,同時要有穩定的質量與優秀的設計;吉利汽車是具備這些特點,雖然找不到非常突出的亮點,或者說整體水平略顯平庸,然而綜合品質倒是與熱銷的德系與日系代步車相似。
不過優秀的國產汽車不會在車身結構用料方面縮水,說白了就是車輛還能保證有理想的安全性,這是很多合資汽車的硬傷。
長安汽車曾經的賣點僅僅是愛信的AT變速箱,然而在愛信精機的產品頓挫問題凸顯之後,似乎長安品牌幾乎沒有亮點可言了。不過在自主研發方面長安汽車投入很大,NE平臺打造的小排量直噴發動機動力表現合格,變速箱也逐漸換裝自主研發的溼式雙離合,這臺機器在換擋平順方面的表現甚至可以超越很多AT。
參考逸動PLUS、銳程和CS系列的部分SUV,這些重合合資品牌自然吸氣加CVT,或者渦輪增壓機加乾式雙離合的車輛,品質難道不是更高嗎?
02新能源汽車
比亞迪汽車在這一陣營中打造了最強中國車,其DM(3.0-P)平臺以高成本的並聯式系統,集成輕混、油電混合、插電混動、增程駕駛、純電驅動五種模式,可以做到高性能與低能耗模式的切換,正常駕駛則是兼顧高性能與低油耗。
參考漢唐宋DM三臺車,同級別的合資與進口汽車沒有一臺能夠超越這三款;尤其是雙擎平臺後驅和全時四驅模式的切換,三擎全時四驅系統加差速鎖的系統,這些都不是外國汽車品牌能夠做到的。
在電動汽車陣營中,比亞迪的E平臺優勢明顯,電機的自主研發也許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電控IGBT和動力電池的自主研發,有哪些企業能做到?其中動力電池有主流的鎳鈷錳三元鋰,水平不輸寧德時代,全球排名一度為第一。
磷酸鐵鋰電池以特殊的長方形設計,實現了體積能量密度超越鎳鈷錳;而製造成本有很大的下探空間,未來電動汽車想要實現低價格,能依靠的也許只有這種電池。這就是國產汽車的實力,所以駕駛國產汽車並不奇怪,以更低預算選擇到品質相當或更高的汽車,這難道不是消費者真正需求的嗎?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