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黑暗中對話(一):爭取與光明世界平等對話的機會
在光明的世界裡,很難理解黑暗裡的生活,更不知他們渴望被理解。視障者,以常人難以置信的努力,爭取與光明世界平等對話的機會。張平,無疑是當中的佼佼者。 1982年出生的張平現在的身份是德國社會企業「黑暗中對話」上海區總經理,這家1988年創立的公司2011年落戶上海,它致力於創造一種黑暗的環境,讓大眾領略黑暗的力量。這一理念的影響逐漸擴展,2015年開始,中國開始了一系列與黑暗有關的視障公益活動。
-
在黑暗中對話
在光明的世界裡,很難理解黑暗裡的生活,更不知他們渴望被理解。視障者,以常人難以置信的努力,爭取與光明世界平等對話的機會。張平,無疑是當中的佼佼者。 他是「老大」 張平,敦實的身材,自信的談吐,在電腦上迅速調用各種資料的他,讓人時常恍惚,他是位視力正常的優秀青年。只有他抬起頭,微微凸起、發白的眼珠才會告訴外界,他是一個視障者。
-
在黑暗中對話(三):視障者也能當網店客服
1983年出生的她是一個不肯向現實低頭的女孩,在黑暗的世界裡尋找自己的位置。她曾在大學畢業後,遭遇過就業市場的冷遇。不懈地追尋讓她接觸到電腦和網絡,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淘寶客服,找到自身價值的著力點。
-
黑暗中的對話
黑暗中的對話 《活著》第9季 光明天使(三) 軒慧 圖/文 (媒體轉載須經騰訊網及作者授權) 劉天華1973年出生於哈爾濱,三歲多的時候因高燒誘發了青光眼導致視力喪失。
-
復旦才女辭去外企高管引入「黑暗中對話」
黑暗中對話(中國)創始人蔡史印 「黑暗中,你能『看見』更多,重新認知自己與他們。」這裡的「他們」,指的是視障人群。黑暗中對話(中國)創始人蔡史印,通過這樣的方式,打開公益的大門。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商務管理系,而後獲全額獎學金赴紐約州立大學攻讀MBA。畢業後的十年職業生涯,她曾在通用電器、西門子、美國國際集團等工作。 8年前,正是一場「黑暗中的對話」,改變了蔡史印的人生軌跡。 她曾在西藏盲童學校做義工,遇見一位發明藏盲文的德國盲人,驚訝於他的內心力量。而後,她在美國亞特蘭大「黑暗中對話」場館體驗後,震撼不已。
-
黑暗中對話——和你想像不一樣的黑暗體驗
昨晚看了別人對黑暗中對話的體驗描述:睜開眼和閉上眼沒有區別。直到今天走出黑暗中對話,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的黑暗是:當你離開黑暗,伴隨一絲絲微弱光線進入眼眶,會感覺到天旋地轉的暈眩……周五笑媽家終於恢復借書了,我和石頭歡天喜地去看書還書借書。
-
「黑暗中對話」 不光是試膽大
昨日,位於錦江區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投入運營。成都晚報記者受邀作為該館運營後首批體驗者,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中,只憑觸覺、嗅覺、聽覺,去體驗去感受曾經熟悉的城市景觀,經受恐慌到平靜再到震撼的心靈衝擊。
-
"黑暗中的對話": 快樂 平等 友愛
一位女士剛走進「黑暗中的對話」會場,就請求退出來,她說有些恐懼。然而,更多的參與者還是在快樂、平等和友愛的黑暗中,度過了一生中很難忘記的體驗。 作為20多位「黑暗中的對話」參與者之一,記者一進「黑暗中的對話」會場外間,就得到來自德國年輕漂亮女士赫曼·安科的熱情幫助。她遞給我一支白色的手杖,與我手挽著手,幾步就走進了一條黑暗的彎廊。
-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在蓉開館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在蓉開館 本報訊(記者 唐澤文)暫時關閉視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中將有怎樣的體驗?9月8日,「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在成都市錦江區開館。
-
香港社會創業家張瑞霖:在黑暗中對話心靈
80年前,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這樣寫道。55年後,德國社會企業家海寧克博士在德國漢堡創辦了第一家「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簡稱DiD),通過提供一個完全黑暗的體驗機會,幫助人們換位思考,理解視障人的生活和感受,從而獲得對生命的全新感悟。
-
公益考察:體驗「黑暗中對話」
8月5日晚上,《政府預算基礎及其解讀》第三期媒體公益培訓班來到社會企業「黑暗中對話」體驗在全黑的環境中完成90分鐘的任務。黑暗中對話(中國)社會企業(DID)是德國「對話社會企業」在中國唯一授權機構,2010年9月正式進入中國。
-
告別華爾街,回國創辦「黑暗中對話」,蔡史印:八年有一百次想放棄
正因如此,工作坊舉辦不久,在北京就出現了沒有經過德國總部授權而設立的「黑暗中對話工作坊」。德國總部暫時擱置了入駐中國內地的打算。同年,深圳某家NGO與「黑暗中對話(香港)」合作,在深圳開辦為期一周的工作坊。活動結束後,因為項目經費問題產生矛盾,「黑暗中對話」第二次入駐中國內地的嘗試也以不歡而散告終。
-
黑暗中的對話 ‖ 結束亦是新的開始
非常擔心沒有人來,還想著要一個個打電話再次邀請。還好大家都來了,沒有咕咕咕真好(*∩ω∩)活動結束後,一個參與者詢問聯繫方式,蠻讓我驚訝的…還記得去年,有一個參與者想要另一個參與者的聯繫方式。我們猶豫了很久,還是嘗試去溝通了。徵得雙方的同意後,我們幫他們互換了聯繫方式。一年過去了,他們也成為陌路人了吧。這個夜晚,我們都是星星。鎖住此刻,應該是最好的安排。
-
熄燈一小時 | 黑暗中對話
關掉燈的一小時黑暗時間,讓我們重新思考面對地球。同時黑暗也喚醒人本能的原始感受,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是否想像過,如果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會怎樣?伸手不見五指,莫名的恐懼,感到無助,行動不便,失去生命中眾多的精彩斑斕?
-
黑暗中的對話 – 帶你體會理解盲人的世界
「黑暗中的對話」的故事開始於1986年,當時Heinecke博士受命替一位在交通意外中失去了視力的同事發展復康計劃。在此過程中,他發現失明人士的感知能力十分厲害;他們的知識更加深了他對世界的理解。可惜,社會就喜歡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失明人士,遠離他們。 他想到,要克服對失明人士的偏見和誤解,視力正常者和失明人士需要有互相交流的機會 。最理想的交流環境,不正就是「黑暗」嗎?
-
讓健視者走進盲人世界 體驗在「黑暗中對話」
這是一個伸手不見五指,毫無一絲光線的黑暗世界。 國慶前夕,記者來到「黑暗中對話」體驗館,進行了一場特殊的黑暗體驗。在這裡,你看不見,只能依靠觸覺、聽覺,還有一位盲人導師的引導,穿越「叢林」「欣賞」風景、過馬路、去超市購物等。 「黑暗中,你能『看見』更多,重新認知自己與他們。」這裡的「他們」,指的是視障人群。
-
一起走進香港黑暗中對話體驗館
我是圖片君:上圖為「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帶有盲文的廣告牌。 在一片漆黑中,試著用眼睛以外的感官生活。覺得很難?會不知所措?別害怕,「黑暗中對話」有一系列活動,讓您在「暗」中作樂和學習。其中在「黑暗中對話」體驗館,有設計獨特的公園、渡輪、市場、戲院和咖啡室等五個場景,讓您在黑暗中感受獨有的質感、聲音、氣味甚至味道,用其他感官去探索周遭。其他活動還包括:愛家樂體驗之旅、暗中生日會、暗中夜宴、暗中品酒等。
-
75分鐘的「黑暗中對話之旅"能帶來怎樣的思考?
更多謝黑暗中對話,令我體驗更多不同的感受。」體驗「黑暗中對話旅程」後,一位遊客在香港共益企業「黑暗中對話」(DiDHK)的社交網頁上留言。將身上所有發光物寄存後,當最後一束光消失,平時習以為常的視覺功能突然失去作用,此時參與者每一步能依賴的就是手中的盲杖、身邊的同伴,與那個似乎「全知全能」的導賞員——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失明或弱視人士。七十五分鐘後,一段黑暗中的旅程就此終結,而黑暗中的思考,在重見光明之後卻會一直延續。這並不僅僅是一場刺激的遊戲,也並非純粹只是想讓參與者體驗視障人士的日常生活。
-
維信金科工會組織開展「黑暗中對話」體驗活動
2019年11月16日,初冬的天氣暖洋洋,維信金科工會組織舉辦了一場超越視覺、觸發多元感官的黑暗體驗之旅——「黑暗中對話」,旨在進一步豐富職工的文體生活,展示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緩解工作壓力、加強團隊交流。
-
黑暗中對話:視障CEO和他的釘釘無障礙故事
「黑暗中對話」體驗館起源於德國,是通過營造非視覺場景,給企業提供團隊共融及領導力訓練的機構。1988年,德國紀錄片記者安德烈 漢尼克(Andreas Heineck)先生給自己換了新份工作,過去幾年中一位雙目失明的同事讓他對視障者的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幾經推敲,他在德國法蘭克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黑暗中對話」體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