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文化產業,先天優勢並不突出。然而,廣東的文化產業發展卻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為什麼廣東的文化產業能夠異軍突起?廣東的經驗對於全國其他地區有哪些借鑑意義?
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深入研究廣東的文化企業,可以發現一個普遍特徵:它們大都既是文化創意企業,也是高科技企業,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科技」的發展模式,極大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值,也使高科技找到了新的應用領域,拓展了市場空間。
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是「文化+科技」發展模式的典型。華強集團是一家以做電子產品起家的高科技企業。本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的破裂,使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遭遇寒流。在認真分析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之後,華強集團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產業」概念,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為核心、以科技為依託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短短幾年時間就開發出特種影院、數字動漫、大型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等高端文化產品。目前,華強集團的原創動畫片輸出到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環幕立體電影系統及影片打入了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40多個國家,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全球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完美展現了中華文化和現代科技的魅力。作為北京奧運會最大的聲光音頻設備供應商和技術服務商,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功不可沒。勵豐公司充分運用視頻移動、無縫拼接、曲面校正等多項世界先進技術,同時自主研發了「視頻實時控制編輯軟體」等技術,使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碗邊」的視頻拼接超過493米,打破了視頻拼接長度的世界紀錄。勵豐公司聚焦文化創意產業,依託專業音響、燈光、視頻產品與集成控制技術,在文化設施建設、文化表演藝術、文化休閒旅遊、展覽展示工程、城市文化景觀建設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與全流程服務,科技對文化產業的驅動作用得到鮮明體現。
打造創意文化產業品牌
與世界知名文化產業品牌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品牌總體上還處於弱勢。一些文化企業要麼只在技術方面「單兵突進」,要麼守著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卻不知道如何開發利用。進一步發展壯大我國文化產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獨特的文化創意,打造富含「中國元素」的文化產業品牌,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說起瓷磚,人們往往只會將其與室內裝修聯繫起來。然而,東莞唯美陶瓷公司卻在普通的瓷磚上用足了功夫,把瓷磚做出豐富的「文化味」。2005年,公司建立了國家級行業博物館——中國建築陶瓷博物館。依託博物館這個平臺,唯美陶瓷公司從歷代陶瓷文物標本中汲取文化營養,對傳統瓷磚進行藝術化演繹;通過刀筆書法的表現形式,將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設計中,開發出具有原創性、文化內涵豐富的「中國印象」系列產品,使產品的文化創意含量和價值大幅提高。
莞香是東莞特產的珍貴香料,明清時期就已聞名全國。然而長期以來,東莞莞香產業卻一直停留在傳統的種植、加工、交易層面,其巨大的文化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2009年,東莞市寮步鎮啟動「古代香市·現代香都」莞香產業化項目,把香市文化與旅遊產業有機結合,積極打造以莞香文化為主題、以「一區六園」為平臺的4A級香市旅遊景區,建設香市公園、香市動物園、佛嶺莞香生態公園、現代農業生態園、體育公園和汽車文化樂園。未來的寮步不僅是莞香產品的交易中心,也將成為人們觀光旅遊、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夯實文化產業服務平臺
強大的產業服務平臺,不僅可以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高起點、高規格的展示、交易、交流場所,而且可以匯聚大量資金、文化產業項目、信息、技術和人才,有力地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
深圳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8屆,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最權威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產業展會,在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服務中西部地區文化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文博會的延伸,深圳市按照行業集聚、空間集中的發展策略,規劃建設了一批主業突出、集聚帶動效應明顯的優勢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全市形成了50多個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產業集聚輻射功能顯著增強。其中,中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大芬村等11家企業和園區被評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旗下的羊城創意產業園,以良好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技術平臺吸引了上百家中小創新型文化企業入駐,有力地帶動了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更好地發揮「孵化器」功能,是產業園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據產業園負責人介紹,園區在繼續打造一流服務平臺的同時,也將嘗試參與到園區企業的發展中,積極引進金融服務類企業,為入駐園區的中小文化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文化、科技、創意、服務的互動與融合,不斷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不斷推動文化產業新發展。「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服務」、「文化+金融」已經成為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的亮點和特色,並能為其他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有益啟示。
(執筆:蔣 斌 丁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