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澳,假裝在歐洲的廢墟探秘

2020-12-17 澎湃新聞

初夏的雨突然便大了起來,我和同伴匆匆跑去花園裡的白色小亭子躲雨。亭子裡站著一座聖約翰懷抱聖子的雕像,同我們一起注視著淅瀝雨水中的天主教堂:高聳的雙塔、圓形的彩玻璃窗,以及人字形屋架、窗拱和浮雕,都讓它跟約克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著名的哥德式建築有些相似,恍然間讓我以為身在歐洲。

但我眼前的建築規模要小得多,精美程度也相差甚遠。1932年,羅馬教廷撥款修建了這座天主教堂,因此中國東南的小島山林中才出現了一座哥德式建築。

三都島上的天主教堂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教堂所在的三都島是三都澳眾多島嶼中最大的一座。三都澳位於福建寧德附近,整個海灣由東衝半島和鑑江半島合抱而成,形如一隻倒扣的窄口瓶子,僅有一處2.6公裡寬的出水口。

「瓶子」內,水域寬闊平靜,一百多個島嶼星羅棋布,被譽為世界級的天然深水良港。

早至唐朝,三都澳就已被開發,歷史上留下了許多關於這座港口的記載,鄭和下南洋的船隊、戚繼光抗倭的軍隊、鄭成功率領的部隊等等,都曾進入三都澳。清康熙年間,三都澳設立了寧德稅務總口。1846年,英國對三都澳進行了勘測並繪製了詳細的海圖,隨後列強要求三都澳開埠。清政府迫於《馬關條約》帶來的外債壓力,於1898年正式開放三都澳,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

我從寧德乘船而來,幾個賣黃魚乾的攤位夾出一條通往碼頭的路,小販用帶著閩北口音的溫吞普通話朝我招攬著生意。

上船前天還是晴朗的,只是晴天也未能消除籠罩著寧德的一層霧霾,遠處的漁船與島嶼都在灰濛濛的空氣中看不真切。快艇載著我們朝三都島飛馳,同船的除了我和同伴,都是本地人。母親抱著孩子、父親拎著箱子,等下了船便散開來各自回家,剩下我們走在通往鎮中心的路上。

四方的小樓房、花俏的廣告牌、疾馳的電瓶車,三都島上的小鎮普通得看不出一絲貿易港的影子。雨水不期而至,走到路口一棵大榕樹下,我們就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了,只得叫了一輛小三輪載我們朝島嶼腹地進發,去找尋歷史留下的些許痕跡。待三輪車穿過一座寫著「福海關」的牌坊,路開始盤旋著上升,直到攀上一個小山坡,這座哥德式教堂闖入視野,我便知道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了。

三都澳開埠之後,三都島逐漸繁華起來,很快就鋪設了海底電纜,領事館、石油碼頭、電報局、錢莊、洋行、倉庫、保險公司等也紛紛建立起來,形成了店鋪林立的幾條大街。英、美、德、日、俄等24個國家的船隻、商人頻繁往來三都澳,最繁華時三都島上有數十家國內外商行,儼然一副東方新興淘金地的模樣。

在亭子裡等了一會後,雨漸漸停了,空氣變得清透了許多,塔樓的浮雕在浮雲下顯得莊嚴凝重。

天主教堂的塔樓浮雕

若不是院門貼著的那副紅對聯、正門上書的「天主堂」三個中文字,整個天主教堂都攜帶著百年前的歐洲氣息。因為疫情,教堂暫不開放,我只有踮起腳尖,透過破損的窗戶一窺陽光照亮的彩玻璃。

一位老太太走到教堂前的長椅上坐下,似在無聲地禱告。四周一片安靜,教堂後側的空地本來有工程隊在大肆整修,此刻也消弭無蹤,留下一座古老的修道院矗立在一片塵土之中。

修道院矗立在一片磚土之中

這座修道院同樣是哥德式風格,規模比教堂大出數倍,形如城堡,初建年代更在三都澳開埠之前,後又在西班牙籍主教的主持下於1934年重修。我沿著正在鋪砌的道路走到修道院前,每一步都像是朝過往回溯,直到時間在牆面留下的斑駁灰黑色痕跡觸手可及。

修道院歷經滄桑,形如古堡

大門緊閉,我只能繞著三層高的古堡外牆行走。初夏蒼翠的林木、密布的浮雲與散亂的磚土圍繞著它,站在側面還能望見茫茫海水與遠方島嶼,幾株高大的仙人柱和龍舌蘭倚著牆根長出,一切背景都讓這座近百年歷史的高大建築仿佛一座神秘的廢墟,或者說,一處「歷史的墳墓」。

修道院裡的生活氣息

但這只是錯覺。修道院至今仍有修女居住,只是因疫情防控而關閉。修道院背後是座山坡,從高處能俯瞰到一點院內的光景,兩位女士正在走廊上講話,裝飾線條精美的窗口露出幾件晾曬的衣服,讓我從幽密的廢墟幻境中走出,抓住了一點日常生活的氣息。

聳立在教堂側面山坡上的福海關稅務司才是真正被廢棄了。福海關設立於1900年,這是清政府在福建的第三個海關。建築是晚清常見的西洋風格,兩層的長方形樓,有排列整齊的拱形門窗,正門的立柱有浮雕精美的柱頭。

福海關建築

樓旁幾株繁茂大樹的爬滿了藤蔓,青翠枝葉低低地垂向二樓半圓形的陽臺,一輛老紅旗轎車停在樓前,陳舊的車衣溼漉漉地沾著凌亂落葉,更顯出幾分荒涼。

福海關門前停著一輛老紅旗轎車

自三都澳開埠,關稅權就操控在外國人手中,福海關的稅務司直接由英國人掌管。三都澳的貿易出口以茶葉為主,初期短暫的興旺過去之後,通商並未如清政府期望般帶來不菲收入。福海關設立的五十來年,貿易額每況愈下,又在抗戰中幾經日軍轟炸和侵佔,基礎設施遭受大幅破壞,終於在1952年被撤銷。

看起來海關建築已經和它承擔的職責一起死去了,不過大門前貼有紅紙對聯,似乎至今還有人看守。我站在叢生的草木間抬頭朝窗內偷窺,想瞧見一點裡面的模樣。一道晶瑩光芒閃過,那竟是懸吊在天花板的一盞大型水晶吊燈,在雨後的晴天反映出美麗的光彩,只是不知從今往後還有沒有機會再被點亮。

已經成為廢墟的軍隊大樓

福海關樓側面是座軍營風格的大樓,鐵欄杆封死了樓梯,木門破損,玻璃窗更是沒有一扇完整的。我踩著溼滑的青苔湊近了去看,室內堆滿了廢棄的家具衣物。一個寫著「軍事管理區」的牌子歪歪斜斜地落在地上,提醒我三都澳不僅是曾經的貿易港、現在的漁港,還是座軍港。福海關樓對面則是當年為教堂神職人員居住而建的聚教樓,看起來破舊不堪了,但晾曬著幾件衣衫,想來還有人居住在形如廢墟的老樓之中,如同三都澳歷史的「守墓人」。

告別三都島,我們乘船朝鬥姆島而去,這座遍布奇石的島嶼已經開發為成熟景區,來三都澳遊覽的人們都不免去島上的螺殼巖拍個打卡照——由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巨大巖石內腹空心、形似螺殼,算是一個頗為有趣的地理奇觀。不過我更喜歡的卻是船從青山島附近駛過時所見的在海面連綿不絕的龐大漁城。

鬥姆島的標誌性景觀-螺殼巖

寧德盛產大黃魚,因此各個碼頭都有販賣黃魚乾的小攤。三都澳青山島周圍的海面布置著十餘萬人工養殖網箱,漁民也就近在平靜的海面建起了屋子居住,漁排交織構成了一片「海上浮城」。「城內」有街巷門牌,分社區管理,還建有警局、商店、酒樓等不同功能的小樓,除了交通皆靠漁船以外,與尋常陸地城市無異。

海上漁城

臨近日暮,我登上鬥姆島高處朝海面眺望,彩色的小房子靜靜地立於水上,船隻在水路縱橫來往,這座漂浮海上的城市生氣勃勃,形成截然不同於歷史滄桑的另一種美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海上天湖三都澳
    三都澳是閩東山海中享有奇異之美的海灣,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這片水域,面積達714平方公裡,但唯一的出水口——東衝口,寬度僅有2.6公裡;可謂腹大口小,水深港闊,加之不凍不淤,避風良好,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海湖和深水良港。
  • 武漢廢墟探秘:穿越無人區
    不過,我們不妨腦洞再大一些,這座城市裡,暗藏著免費的驚險與刺激,等你來探秘。說到武漢的城市怪譚,有不少與廢墟有關。但在新博物館後面,卻暗藏一片廢墟
  • 海上天湖·三都澳
    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開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設有寧德稅務總口,下轄9個口岸。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正式開放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同年5月8日,成立福海關。隨後有美、英、法、俄、日及荷蘭、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13個國家的20家公司在三都設立子公司和商行。
  • 福建寧德的三都澳,清朝時為何被英德日意等列強盯上?
    其中,最東端的是東北——西南走向的東衝半島,將三都澳海域基本包圍起來。東衝半島的輪廓,和日本列島有些相似。有兩條較大的河流最終匯入三都澳,東南入海的是霍童溪,南向入海的是交溪(過去也稱長溪)。三都澳有這樣的地理環境,已是得天獨厚。而更讓三都澳地位變得重要的,還是三都澳的戰略地位。
  • 寧德三都澳筆架山穿越
    2020年10月6日跟隨福州驢行結伴戶外群組織的三都澳筆架山穿越,三都澳筆架山位於三都澳城澳半島,因山峰奇雄秀偉,斷裂凹凸形如筆架而得名,山呈五峰內顧,又被稱為「五馬峰」。 筆架山有一大的特點,各種形狀奇峰秀石,石洞也多,山不高,但險峻。遠眺三都澳,好一幅海天合一的美景。
  • 寧德三都澳旅遊攻略
    良港三都舉世無,水深港闊似天湖 ——郭沫若三都澳又名三沙灣、寧德港,位於福建省寧德市東南部,其地形口小腹大,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海灣,為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其水域面積714平方公裡同時,它也是非常良好的旅遊勝地,本篇文章就給您帶來寧德三都澳旅遊攻略。
  • 不一樣的石園假裝在歐洲
    假裝在歐洲對這個石園早有耳聞沒想到進園還需要門票成人20元一位兒童10元一位門口的大巴車一輛接一輛上上下下的全是老年團阿姨們各種顏色的紗巾隨風飄逸園內並不大這個季節來綠植已經乾枯了很多亮點也是要數假裝置身於歐洲的建築物以背景拍照 可以以假亂真園內沒有餐廳可自帶食物️:建議開車前往,路邊劃線區域可免費停車。
  • 中元節|這次我們探秘廢墟攝影(深夜勿看)
    廢墟,顧名思義荒廢無人的空間,沒人的地方自然會流傳種種光怪陸離的傳聞,為苦悶(無聊)的吃瓜群眾們提供了怪力亂神。但世上真有那麼多魑魅魍魎? 我們今天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而是探秘(瞅瞅)用光影紀錄的這些荒廢的失樂園:重門深鎖的古宅、荒廢的遊樂園、夜半歌聲的夢工廠......聊聊如何廢墟攝影。
  • 北京探秘5處不為人知的城市廢墟
    然而,廢墟也不只是殘破的那些由廢墟改造的建築延續了過去的時光故事呈現出別樣的美感也成為攝影師們爭相前往的大片拍攝地5處廢墟景觀探秘不一樣的北京北京焦化廠「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北京焦化廠位於北京五環的垡頭,1958年為環保而建,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結束了北京沒有煤氣的歷史。
  • 寧德市穩步推進三都澳新區開發建設
    只見廣闊的三都澳新區啟動區內,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冒著高溫奮戰在建設一線,抓緊路網、防洪防潮工程等項目建設。這邊三都澳新區啟動區配套設施建設熱火朝天,那廂金蛇山市政填海造地工程進度也不甘落後。該項目用海總面積615畝,陸域總面積434畝,項目概算投資近3.4億元,截至8月初,已完成陸域吹填砂98.5萬方。項目計劃於2019年底完成總體建設。「三都澳新區啟動區和金蛇山市政填海造地工程都是三都澳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 【行者/魅力閩東】奇幻三都澳
    9:20城澳旅遊碼頭乘快艇,到達三都澳鬥姆,瀏覽黃魚朝天、鬥姥迷宮、螺殼巖,海邊棧道;遠眺海上魚排城。  二、費用包含:含門票 、往返快艇費用、往返車、導服、保險。不含中餐  三都澳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還是聞名遐爾的旅遊風景區。
  • 海上天湖,神仙港灣,閩東三都澳
    海上天湖,神仙港灣,三都澳,這個不太為人所知的閩東港灣,由23個島嶼組成。三都澳位於福建省寧德市東南面,為中國1.84萬公裡黃金海岸線的中點。福建的海岸線曲折率居全國之首,因此多良港,尤以三都澳為最。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稱三都澳為世界「最深不凍良港」。郭沫若曾在這裡作詩「三都良港舉世無,水深灣闊似天湖」。
  • 英國攝影師遊走歐洲 拍攝驚豔工業廢墟
    英國攝影師遊走歐洲拍攝驚豔工業廢墟 (1/5) "← →"翻頁
  • 誰是「三都澳」?它有著什麼曾經、未來?
    丨三都澳丨 > 蕉城過去、現在、未來的明珠 三都澳的久遠,要從唐朝開始講起。而三都澳,也成為蕉城走向世界的門戶。 一個地方的繁盛,是與經濟的繁榮成正比關係的,三都澳也不例外。它有天造地設的地理環境,在數百年前,就是關乎國家經略的一枚棋子,它的背後,是一盤更大的棋局。
  • 蕉城區三都澳鬥姆風景區:遊在三都澳 文明記心中
    6月27日,在蕉城區三都澳鬥姆風景區,遊客或乘坐旅遊觀光車在島上觀光,或登上螺殼巖拍照留念。三都澳鬥姆風景區成立專門的服務隊,在景區入口處為遊客測量體溫,勸導遊客安全出行,文明旅遊。據了解,端午假期,全市景區都已成立各類志願者服務隊,引導遊客在出遊的同時,注意自身防疫和避免群體聚集,做到出遊、防疫兩相宜。
  • 是時候去三都澳看海了!
    為給大家提供安全的參觀遊覽環境,三都澳鬥姆景區已進行全方位的消毒,並已對全體員工進行專業的防疫安全服務培訓,同時做好復工安全檢查,以確保廣大遊客和員工的安全,請大家安心遊覽。截止目前,旅遊區的新冠肺炎確診/疑似病例為0例。
  • 福建三都澳:世界少有深水良港!如今鮮有人知,卻被美國覬覦20年
    三都澳 BY 網絡正相反,在中國長達1.8萬多公裡的海岸線中,在許多良港「聲名顯赫」的環繞下,三都澳的名號顯得「平平無奇」。不僅如此,三都澳的深水面積和航道水深都堪稱「世界之最」。港灣圖 BY 俞明壽10米以上深水海域達173平方公裡,是歐洲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的8倍,可隨時停泊30-50萬噸級巨輪。
  • 一日遊打卡,深圳的歐洲印象,假裝在國外,朋友以為我出國了
    一日遊打卡,深圳的歐洲印象,假裝在國外,朋友以為我出國了剛進深圳的一日遊打卡,深圳的歐洲印象,假裝在國外,朋友以為我出國了走走停停,說說笑笑,拍照,已然成為了今天的重要之事,就算坐在旁邊的椅子上,也能隨手拍出「假裝在歐洲某個小鎮的大片」。
  • 「海上浮城」三都澳旅遊攻略(門票+交通指南)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離寧德三都澳只有2小時車程。  三都澳屬於寧德市管轄,南出市區就進入了風光秀麗的三都澳淺海區,三十多公裡就可進入三都澳風景區城澳旅遊碼頭(也可以在礁頭碼頭乘船)。從城澳碼頭到鬥姥風景區乘坐快艇只有10分鐘的時間(礁頭碼頭乘船約需25分鐘)。
  • 福建罕見海上天湖 三都澳的真實寫照
    釣到了小石斑魚。這裡盛產貝類。資訊加油站交通:三都澳海域主要由寧德市蕉城區、福安市、霞浦縣、福州市羅源縣管轄。廣州( 酒店 )距離三都澳約一千公裡,全程高速公路。自駕車前往的話,早上從廣州出發,晚上可宿泉州或廈門,第二天中午就可以抵達三都澳了。也可以乘搭火車或飛機到福州,再換乘大巴,兩個小時左右可抵達三都澳附近最大的城市寧德市,再換小巴前往三都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