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恢復整治中的裡窯老街。
近日,走進瓶窯小城鎮建設核心區塊——裡窯現場,一股濃濃的上世紀70年代「解放風」撲面而來。深灰色主基調的外牆面上,鑲嵌著成片的鵝卵石,黃棕色的窗框配上方形玻璃……瓶窯小城鎮的年代風情別具一格,這與一年多前記者剛走進這片區域時已大不一樣了。
小城鎮整治要留下根和魂
位於杭州主城區西北的瓶窯鎮,是一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鎮。瓶窯,原名亭市,唐宋時,居民多以制陶為業,窯山上「陶穴櫛比」,因此改名。鎮內有著「中華第一城」、反山等良渚文化遺址群及著名的南山元代摩崖石刻與窯山宋代民窯遺址。
裡窯老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瓶窯鎮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據裡窯社區的王奶奶回憶,當年,一路之隔的苕溪水面上船來船往,岸上的裡窯街店鋪林立,人流密集,住在裡窯街上的人都被稱為當時的「城裡人」。
時過境遷,裡窯街從興盛走向了沉寂。2017年,裡窯老街因整體房屋破舊、道路狹窄、線網亂拉、缺少汙水管網,消防通道不通暢等諸多因素,成為了瓶窯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區域。
「作為良渚文化遺址的核心區塊,瓶窯小城鎮環境整治,規劃之初考慮的就是融入文化基因。我們要保留、恢復、傳承好老底子留下來的東西,這個才是小城鎮整治的根和魂。」瓶窯鎮副鎮長沈海湧說。
一期整治項目16個
從規劃到徵遷到項目開工,眼下,瓶窯小城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一期項目包括整治提升類和新建類項目16個,這其中,就有對老電影院、繭站、旅館、藥店等一批保存完整的建築實施復原提升。此外,將新建窯山公園、非遺展示館等遊覽景點,引入咖啡館、圖書館等符合現代人生活場景的業態,重塑、再現裡窯老街的昔日繁華。屆時,瓶窯繭站、仁懷堂藥店、瓶窯供銷社、電影院等一些老百姓記憶中的場景都會一一重現。
目前,13000餘平方米的非遺博物館正在加快建設,今後,瓶窯歷史上流傳至今的油紙傘、玉雕、風箏、陶藝等製作工藝,都會有獨立的展示館呈現精品。非遺館內也會成立大師工作室、青少年教育基地,讓本土文化在這裡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和傳承。
「在瓶窯建立非遺博物館,對於我們來說真是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我們不僅要做好文化的保護工作,也要做好設計成果的轉化,讓瓶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傳出去。」 餘杭紙傘非遺傳承人劉偉學說。
一個承載多元文化的千年古鎮,東面緊挨良渚遺址公園,西面接壤大徑山生態區,境內還有南山造像和北湖草蕩等旅遊資源。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將讓瓶窯老集鎮煥然一新,也為瓶窯未來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小城鎮整治初期規劃的打造一個集生態人居、文化旅遊、民俗觀光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風情小鎮正在不斷呈現。(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