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2020-12-13 騰訊網

本文首發:為你讀詩(ID:thepoemforyou)

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

1920年3月5日—2020年3月5日

五味(節選)

作者:汪曾祺

為你讀詩:汪朗 |汪曾祺長子、作家

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還愛吃酸菜,雁北尤甚。什麼都拿來酸,除了蘿蔔白菜,還包括楊樹葉子,榆樹錢兒。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那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

遼寧人愛吃酸菜白肉火鍋。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麵。

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老友面」煮酸筍肉絲汆湯下麵也,不知道為什麼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是名菜。

延慶山裡夏天愛吃酸飯。把好好的飯焐酸了,用井拔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麼多糖!包子的肉餡裡也放很多糖,沒法吃!

四川夾沙肉用大片肥豬肉夾了洗沙蒸,廣西芋頭扣肉用大片肥豬肉夾芋泥蒸,都極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兩片。

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食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麼好喝的呢?廣東同學曰:「好也!」

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鄉下人,六十多歲了。她還有個婆婆,八十幾了。她有一次要回鄉探親,臨行稱了二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菜農也有種的了。農貿市場上有很好的苦瓜賣,屬於「細菜」,價頗昂。

北京人過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愛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

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選自《汪曾祺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逝水》《晚翠文談》等。

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比較不自私

有人說,不讀汪曾祺先生就不足以談生活。尤其是禁足在家的這些日子,夜晚燈火點亮樓宇,我們也努力描繪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景觀。

明日驚蟄,輕雷隱隱,萬物初醒,又適逢汪老百年誕辰。

這不由讓人想起這位引領詩意生活的前輩,我們所嚮往的生活之趣,不正是他筆下書寫的,「看著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日常裡如此微小的樂趣,出門即可觸達的幸福,如今竟成了一種奢望。

四方食事,人間煙火

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汪曾祺先生繪畫

汪曾祺先生談吃細緻,並將其味覺質感,升華為別樣的人生意味。潛心涵泳,他款待我們的不只是口舌生津的佳餚,更是精神上的盛宴。

「黃油餅是甜的,混著的眼淚是鹹的。就像人生,交織著各種複雜而美好的味道。

在《慢煮生活》裡,我們聽到了一位挑剔的美食評論家的口吻:「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在《四方食事》中,我們仿佛來到一位老友身邊,悉心聽他海納百川的閒談:「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多年父子,猶如兄弟

我十幾歲就學會了抽菸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

汪曾祺先生76歲時的全家福,左一是汪朗

汪曾祺的父親是眼科醫生,不僅精通許多樂器,還擅長寫意花卉,啟蒙了幼年汪曾祺。

十七歲就情竇初開的汪曾祺,暑假在家寫情書,父親還在一旁邊看邊瞎出主意。受父輩影響,他養成了隨性豁達的性格。

時光流轉,汪曾祺與孩子的相處亦是如此:「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庭,最好是『沒大沒小』,父母讓人害怕、兒女『規規矩矩』的,最沒勁。

在錄製節目時,汪朗先生(汪曾祺之子)也印證了這點。在他眼裡,父親平日總是溫柔敦厚、不怨不怒,從無疾言厲色,在家兄弟姐妹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頭兒」。

亦師亦友,樂天順生

仰看滿天星鬥,全世界都是涼的,就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1946年5月3日 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眾人皆知,汪曾祺是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曾經給他的課堂習作120分的罕見高分,那時滿分才100分。

四年的求學生涯,他們亦師亦友。畢業不順之時,也有沈先生莫大的鼓勵:「一個人生命的成熟,要靠著不同風晴雨雪照顧的。赤誠的師生情懷,令人動容。

正是有這樣一位老師,才會讓學生擁有樂天順生的人生態度:

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徵不服的。

汪老把苦日子過成了尋常,甚至過成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 汪老的小詩為自己一生做了極好的註解,你說呢?

編輯 | 肖 堯校對 | 西格瑪

封面 | Gary Bunt [英]配樂 | 象牙海岸《鐘鼓樓》

汪曾祺先生的那些話

今日讀您,生日快樂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幹嘛呢!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

▎詩意的人

汪朗

江蘇高郵人,1951年生於北京,汪曾祺長子,散文作家、美食家、資深媒體人。作品有《刁嘴》《衣食大義》《食之白話》《我眼中的父親——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等。

▎特別推薦

今日直播預告

屆時掃上方二維碼,即可查看視頻直播

相關焦點

  • 一顆初心,慢煮生活
    生活的枝頭風乾著老舊的時光,歲月在平淡中一茬一茬的生長,當如煙的曾經瀰漫過所有的過往,穿過紅塵陌上的迷霧,落在平凡的生活上,我們曾經的初心,是否還是從前的模樣?那些曾經深藏在我們心中的夢想,是否依然在心中迴蕩?實現了,還是一直彷徨?
  • 汪曾祺《慢煮生活》:讓美好的時光慢一些,再慢一點
    詳盡展現了一代「生活家」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與生活志趣。溫馨溫暖樸實的文字,從花鳥魚蟲,鄉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見聞多主題所寫散文,展現了汪老一代生活家的精神世界及生活志趣。讀起來很有味道!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慢煮生活》:慢下來,讀懂汪曾祺的生活哲學
    《慢煮生活》《慢煮生活》是一本淡到極致的書,它告訴了我們不管時代如何的變化,將生活和世界放在心上。《慢煮生活》寫的都是關於人間草木、四方食事、故鄉回憶,可以說字如其人,也是汪曾祺的生活態度,像一碗煮到剛剛好的小米粥,小火慢燉,大味至淡。書中的慢,並不是拖沓,而是悠然從容。書中的淡,並不是寡淡,而是淡而有味。
  • 一個會吃會玩的趣老頭,汪曾祺老先生告訴我們,要《慢煮生活》
    因為疫情宅在家裡,有幸拜讀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慢煮生活》,生平第一次受到強烈的震撼,使我想起印第安人的諺語,「別走太快,請等一等我們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像陀螺一樣,從早上開始到晚上一直在不停地轉,什麼時候想過慢下來,都說為了生活,那麼生活的本來樣子應該是什麼?
  • 《慢煮生活》:和汪曾祺一起,慢下來,去生活
    ——汪曾祺汪曾祺與沈從文作品風格:題材為個人化的細小瑣碎,日常生活審美化,「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車前子:葉貼地而長,近卵形,有長柄,利尿。豬肉一半肥一半瘦,最為好,愛吃肥的可肥七瘦三,把荸薺切碎,與肉末一起拌,團成球狀,入油鍋炸,等到外殼微硬,放進水鍋中,加醬油、糖,慢火煮,煮至透味,收湯放入深腹大盤。獅子頭松而不散,入口即化,北方的「四喜丸子」不能和他相比。鎮江餚蹄肉紅皮白,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鹽漬、加硝。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汪曾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在動蕩的社會中,他四處求學、求職、寫作,被定義為「Y派」,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即使經歷無數的苦難和波折,受盡不公正待遇,他一直保持平靜達觀的心態,慢慢悠悠的苦中尋樂。
  • 怎麼逃離快節奏生活,慢煮生活,有時候慢慢來比較快……
    這次所看的《慢煮生活》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精裝紀念散文集,書中涵蓋《五味》、《昆明的雨》、《人間草木》、《星鬥其文,赤子其人》等經典名篇,同時新增《貓》、《一技》、《名優逸事》、《和尚》、《一輩古人》等罕見的篇目,內容涵蓋花鳥蟲魚、鄉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見聞。《慢煮生活》特別收錄汪曾祺本人的書畫作品,四色印刷,妙趣橫生。
  • 在慢行中發現美好——讀《慢煮生活》有感
    韓國強/文《慢煮生活》是當代作家沈從文的入室弟子——汪曾祺的散文集。與其說是一部散文集,倒不如說是一部他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和亦步亦趨的有趣生活。說他樂觀曠達,小時候生「對口瘡」,「銜了一顆蜜棗,就接受手術」;還有生瘧疾時「天呀天,似這等寒來暑往人難過」「古老又古老的瘧原蟲才跟我徹底告別」;還有牙疼時「幸災樂禍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麼花來」……他幽默風趣的話語隨手拈來,在書中隨處可見。都是他在慢行中發現的人性之美、之善、之感、之悟。
  • 白水豆腐:一塊豆腐,一罐清水,慢煮生活丨從汪曾祺《豆腐》聊起
    ——汪曾祺《慢煮生活》在《朱自清傳》中有這樣一個細節:朱自清小時候,他父親經常在秋末冬初時,在爐子上煮一鍋白水豆腐,大人孩子圍爐而坐,或談談閒篇,或背背詩詞。鍋裡翻滾著熱氣,房間裡充滿了溫馨,其樂也融融!豆腐是中國的,代表的是一種傳統,甚至是一種文化。
  • 觀後感:《慢煮生活》
    讀汪曾祺的作品,一定要結合他的人生經歷方能體味箇中滋味。《慢煮生活》記錄了他在西南聯大求學時的苦中作樂,和文革時期下放張家口時的泰然自若,他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 心有歡喜,慢煮生活
    這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老先生的一段話。散文集《慢煮生活》,就如同一杯溫溫的清茶,將生活中的趣事、樂事、美食、美物,用平淡質樸的語言娓娓道來。如同家裡的老祖父茶餘飯後話家常,向圍坐在身邊的孫兒們講述那有滋有味的過往,有歡笑,也或有磨難,但即便如此,也要在苦中去找到那份樂子。
  • 簡約風,柔軟入心,慢煮生活
    慢煮 生活 120 隨遇而安,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People are beautiful and poetic. Follow the situation and cook life quietly and slowly with an original intention.
  • 「生活家」汪曾祺的精神世界
    《慢煮生活》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定價:42.00元
  • 慢煮生活,從一杯春茶竹葉青開始
    其實不然,慢生活是給自己一襲寧靜之地和片刻安靜空間,讓身心放鬆,去擺脫「不知道為什麼焦慮-反正就是很焦慮-看看手機吧-更焦慮了」的惡性循環。慢生活既不是輕奢行為,也不是「我想成為富二代,於是躺在床上等我爸富起來」的懶惰,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擺脫掉碎片化的信息,愛上一件事,然後專注地去品味。
  • 行雲的流水,慢煮的生活
    清明節前,在淘寶買的《慢煮生活》到了,3月份買的,但那時候經常沒時間看,一天只看到一兩篇,直到清明放假,才將整本書看完。看完了書,合上最後一頁時,小凳子不斷的催我「快點寫書評」。但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有的人被苦難的生活壓得直不起腰,以至於佝僂半生;有的人想要逃離這苦難的生活,去其他地方尋找生機與樂趣,以至於一生都在逃;有的人不逃離不躲避,直面迎接,歸來仍是少年!比如,汪曾祺。汪曾祺的文章,充滿了平和和清新自然,時不時引經據典,內在流動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 文藝界的資深「吃貨」:用生活,去治癒生活
    海納百川地吃東西,品嘗人間至味 經歷得多,自然能化解心中萬事。「吃能解萬憂」,在「眼見為食」的汪曾祺這裡更是如此。戰亂時的西南聯大,失意的上海、被放逐的張家口,不管時局境遇如何恓惶,汪老頭總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高郵鴨蛋,湖南臘肉,北京豆汁兒,昆明米粉,汽鍋雞,烏鍋貼魚……都在汪曾祺的舌尖走過。
  • 汪曾祺,文學大師之外,更是一名「吃貨」他說:要慢煮生活!
    這些年來也讀過一些書,但像汪曾祺先生那般天真雋永、輕盈有趣的文字,卻很是少見。汪曾祺對生活的熱情總是高漲,他不喜歡被人稱作老作家,因為他並不覺得自己老了。他愛美食、愛花草、愛畫畫、愛生活……對這些事物懷著巨大的熱情,他總說人應該多體驗不同的事物,「一個人的口味最好雜一些,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汪曾祺老先生可謂是對生活的興趣極廣的,他對吃都是大有作為的。
  • 在高郵小城 訪尋汪曾祺筆下的煙火氣
    ——又逢清明假期,疫情期間在家隔離了許久,一顆渴望出行的心早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動,肉體長時間不位移,如同生了病一般,毫無生氣。每每出現這種情況,我便知道——我「欠」旅行了。在居所思考去往哪裡而一籌莫展的時候,家在高郵的大學朋友小顧與我通了電話,我便立刻應下小顧的邀約,前往高郵。
  • 慢煮生活的15句話:意境唯美,打動靈魂!
    比如,夜已深了……4、我以為,最美的日子,當是晨起侍花,閒來煮茶,陽光下打盹,細雨中漫步,夜燈下讀書,在這清淺時光裡,一手煙火一手詩意,任窗外花開花落,雲來雲往,自是餘味無盡,萬般愜意。5、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不糾結、少俗慮,隨遇而安,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 「慢煮」生活
    而真正的幸福與生活應有充盈的姿態,並不是記憶裡存在的,因為那到了耄耋之年依舊嚮往的繁華,是穿插在生活的腳步中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許是清晨出門綻放笑顏的一朵牽牛花,也許是穿越億萬光年來到地球的一抹陽光、一顆星辰,也許是自以為能夠永遠以為是幸福資本的母親做的可口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