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為你讀詩(ID:thepoemforyou)
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
1920年3月5日—2020年3月5日
五味(節選)
作者:汪曾祺
為你讀詩:汪朗 |汪曾祺長子、作家
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後,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了。別處過春節,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還愛吃酸菜,雁北尤甚。什麼都拿來酸,除了蘿蔔白菜,還包括楊樹葉子,榆樹錢兒。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那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
遼寧人愛吃酸菜白肉火鍋。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麵。
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老友面」煮酸筍肉絲汆湯下麵也,不知道為什麼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是名菜。
延慶山裡夏天愛吃酸飯。把好好的飯焐酸了,用井拔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麼多糖!包子的肉餡裡也放很多糖,沒法吃!
四川夾沙肉用大片肥豬肉夾了洗沙蒸,廣西芋頭扣肉用大片肥豬肉夾芋泥蒸,都極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兩片。
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食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麼好喝的呢?廣東同學曰:「好也!」
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鄉下人,六十多歲了。她還有個婆婆,八十幾了。她有一次要回鄉探親,臨行稱了二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菜農也有種的了。農貿市場上有很好的苦瓜賣,屬於「細菜」,價頗昂。
北京人過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愛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
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選自《汪曾祺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逝水》《晚翠文談》等。
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比較不自私
有人說,不讀汪曾祺先生就不足以談生活。尤其是禁足在家的這些日子,夜晚燈火點亮樓宇,我們也努力描繪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景觀。
明日驚蟄,輕雷隱隱,萬物初醒,又適逢汪老百年誕辰。
這不由讓人想起這位引領詩意生活的前輩,我們所嚮往的生活之趣,不正是他筆下書寫的,「看著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日常裡如此微小的樂趣,出門即可觸達的幸福,如今竟成了一種奢望。
四方食事,人間煙火
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汪曾祺先生繪畫
汪曾祺先生談吃細緻,並將其味覺質感,升華為別樣的人生意味。潛心涵泳,他款待我們的不只是口舌生津的佳餚,更是精神上的盛宴。
「黃油餅是甜的,混著的眼淚是鹹的。就像人生,交織著各種複雜而美好的味道。」
在《慢煮生活》裡,我們聽到了一位挑剔的美食評論家的口吻:「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在《四方食事》中,我們仿佛來到一位老友身邊,悉心聽他海納百川的閒談:「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多年父子,猶如兄弟
我十幾歲就學會了抽菸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
汪曾祺先生76歲時的全家福,左一是汪朗
汪曾祺的父親是眼科醫生,不僅精通許多樂器,還擅長寫意花卉,啟蒙了幼年汪曾祺。
十七歲就情竇初開的汪曾祺,暑假在家寫情書,父親還在一旁邊看邊瞎出主意。受父輩影響,他養成了隨性豁達的性格。
時光流轉,汪曾祺與孩子的相處亦是如此:「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家庭,最好是『沒大沒小』,父母讓人害怕、兒女『規規矩矩』的,最沒勁。」
在錄製節目時,汪朗先生(汪曾祺之子)也印證了這點。在他眼裡,父親平日總是溫柔敦厚、不怨不怒,從無疾言厲色,在家兄弟姐妹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頭兒」。
亦師亦友,樂天順生
仰看滿天星鬥,全世界都是涼的,就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1946年5月3日 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眾人皆知,汪曾祺是沈從文先生的得意門生,曾經給他的課堂習作120分的罕見高分,那時滿分才100分。
四年的求學生涯,他們亦師亦友。畢業不順之時,也有沈先生莫大的鼓勵:「一個人生命的成熟,要靠著不同風晴雨雪照顧的。」赤誠的師生情懷,令人動容。
正是有這樣一位老師,才會讓學生擁有樂天順生的人生態度:
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徵不服的。
汪老把苦日子過成了尋常,甚至過成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 汪老的小詩為自己一生做了極好的註解,你說呢?
編輯 | 肖 堯校對 | 西格瑪
封面 | Gary Bunt [英]配樂 | 象牙海岸《鐘鼓樓》
汪曾祺先生的那些話
今日讀您,生日快樂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幹嘛呢!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靜靜坐下來,想一點事,讀一點書,寫一點文章。
再
▎詩意的人
汪朗
江蘇高郵人,1951年生於北京,汪曾祺長子,散文作家、美食家、資深媒體人。作品有《刁嘴》《衣食大義》《食之白話》《我眼中的父親——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等。
▎特別推薦
今日直播預告
屆時掃上方二維碼,即可查看視頻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