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臺金谷總堪傷,昔日繁華已就荒。
香入燕泥添舊壘,影歸鸞鏡作殘妝。明.申時行
申時行墓位於蘇州石湖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附近、吳山嶺東麓,是蘇州歷代陵墓中規模最大又保存較完整的了,坐落在吳山東麓周家橋西,老百姓俗稱申家墳。這座墓佔地百餘畝,封土高出地面丈餘,前有石砌的空層石階,原來墓道兩邊列有墓表牌坊及石人、石獸等在文革期間遭到了嚴重破壞。墓門正中為神道碑和享堂,神道碑書「明太師申文定公神道」,碑後享堂五間,均為明代建築,堂內立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巨碑8塊。該墓規模之大,可以稱得上是明代高官顯宦墓葬的典型,在江南一帶極為罕見。申時行墓前的基表牌坊及石人、石獸雖遭破壞,好在墓穴、神道碑、享堂及8塊巨碑尚存。1982年申時行墓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申時行(1535年-1614年)是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是罕見的「狀元宰相」。是被蘇州人引以為傲的城市之光。蘇州有明一代,最有成就的宰相莫過於申時行和王鏊兩位。申時行是明代一代名相張居正所提拔的人才,在張居正退休之後又升任首輔,他與同年榜眼太倉人王錫爵聯手執政,以寬厚、寧靜治國。是典型的太平宰相。萬曆十九年八月,剛滿五十七歲的申時行選擇急流勇退,回到故鄉養老。鄉居二十三年,八十壽終,諡號「文定」。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給申時行的評價是「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說明申時行謙謹的品性,同時申時行始終秉持道德上的操守,在德行上也被後人稱為典範。申時行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在萬曆十二年及時將帝國從關於張居正的爭論中拉了出來,給國家避免了不必要的動蕩。
說到申時行,就不得不說起蘇州著名彈詞曲目《玉蜻蜓》。《玉蜻蜓》是蘇州彈詞經典作品,說的是蘇州南浩街有一個富家公子叫金貴升,因為夫妻關係不睦。金貴升竟私戀虎丘法華庵尼姑王智貞,並以扇墜玉蜻蜓為信物相贈,留宿庵中致智貞懷孕。誰知金貴升感染風寒,病死庵中。王智貞生下遺腹子,為徐家所收養,改名徐元宰。十六年後徐元宰中試。在端午節看龍舟時,金家大娘無意間看到玉蜻蜓,揭開了徐元宰身世。得知自己生母為法華庵尼姑智貞,徐元宰到庵堂認母。金家大娘得知徐元宰系金氏後代,便強迫其到金家認祖歸宗,金、徐兩家展開奪子大戰,最後以徐元宰兼祧金、徐兩家香火才得以將風波平息。故事悽婉曲折,在江南流傳甚廣。
作品含沙射影所暗指的主人公徐元宰的原型,其實就是明朝蘇州的狀元、官至內閣首輔宰相的申時行。他的父親就叫申貴升,原先姓徐,曾名徐時行。原來,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時行出生在蘇州平江路混堂弄,其祖父本來姓申,因過繼給舅家而姓徐。徐時行生父徐士章,是蘇州的一個窮書生。巧的是,徐時行生母也姓王。徐時行狀元及第後,向嘉靖皇帝提出複姓歸宗。也就是說,徐時行是中了狀元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姓申,名申時行的。
據著名歷史學家鄧之誠先生(1887—1960)在《骨董瑣記》卷6中考證:「吳縣申時行,太倉王錫爵兩家,私怨相構。」徐時行與王錫爵分別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殿試狀元和榜眼。民間有說法,說是太倉王錫爵後人不忿申時行搶了王錫爵的狀元,王家門客後來編出了《玉蜻蜓》來詆毀申家,傳唱申時行貴為內閣首輔,卻是個私生子、母親還是個尼姑。據說申家門客也編了一部《紅梨記》貶王,但是影響不大。
據說,由於《玉蜻蜓》這部書對蘇州的狀元宰相申時行的影射,申家後代認為這是惡意糟蹋申家祖宗的行為,曾告到官府,要求禁演《玉蜻蜓》。後來蘇州衙門還專門貼出禁令告示:「為崇敬先賢,禁止彈唱《玉蜻蜓》。郡屬先賢申文定公,身掇巍科,望隆鼎鉉;文章相業,一代名臣。崇禮名宦,府志昭然;敬梓恭桑,即在屬細民所當共凜。外間向有《玉蜻蜓》小說流傳,毋論法華穢跡,誣衊清名;即彈詞淫詞,亦關風化。現據申啟等呈稱:街坊近有彈唱人等,殊屬不敬。本府嚴行查逐外,合併通曉各書鋪,務銷舊版。彈唱家亦不許更唱《玉蜻蜓》故事。如有違抗,一經查察,一併重處不貸!」當時的申家勢力極大,清末著名彈詞藝人吳升泉(1873-1929)先生就曾為彈唱《玉蜻蜓》而被羈押過數日,吳先生因此事而感覺自己人格受到踐踏,沒過多久就鬱郁而亡了。
從清朝嘉慶到民國的100多年間,《玉蜻蜓》曾遭遇5次禁演,但又屢禁屢演,而且演出的範圍還越來越大、名氣越來越響。據說20世紀30年代,申家後代申振綱還利用當警察廳長的職務之便,又對《玉蜻蜓》進行禁演,還為此抓捕過藝人。結果,由蘇州評彈藝人行會組織光裕社出面與蘇州府交涉,最後達成了一個妥協方案:城內禁演,城外不論。但是演唱時主要人物不能再用「申貴生」,而是改為了「金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