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自古以來都曉得蘇州園林甲天下,與之並駕齊驅的還有姑蘇狀元甲冠天下。「天堂」蘇州,歷來風物雄麗,富庶繁華,水橋巷居,人文清嘉,為讀書人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自北宋範仲淹辦府學始,興學育才,開東南風氣之先,千百年間,文教滋盛,蘇州之學名揚杏壇。
潘世恩(1769——1854)字愧堂,號芝軒,清代乾隆五十八年,他25歲中了狀元,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歷事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朝,被稱為「四朝元老」,而且深得皇帝恩寵,道光帝兩度離京時都命潘世恩留京代朝,每逢潘世恩大壽都有御書對聯欽賜。鹹豐帝即位後,親書「瓊林人瑞」匾額相贈,至今還掛著。2006年潘宅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蘇州決定重修潘宅,改建為「狀元博物館」。作為一座全面介紹姑蘇狀元群體、研究狀元文化、展示珍貴狀元文物的專題類博物館,蘇州狀元文化博物館匯聚了蘇州從宋朝至清朝的五十一位狀元群體以及狀元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目前有展陳品469件,其中文物91種共187件
2/走進蘇州狀元博物館
蘇州轄區包括歷史上的吳縣、長洲、元和、常熟、昭文、崑山、新陽、吳江、震澤、太倉、鎮洋,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廢除科舉的一千三百年間,曾出現過45位文狀元、5位武狀元,其中文狀元數量佔全國總量596位的7.55%,數量遙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有清一代,蘇州科試更是盛極一時一方,佔全國114名狀元的22.81%、江蘇49名狀元的53.03%,而同期蘇州的人口只佔全國的1%左右。蘇州狀元數量之多、文才之名、家國之義、著聲海內,成為中國古代科舉史上的一道文化奇觀,蘇州也因此被譽為「狀元之鄉」。
這種因科甲而興,而把讀書習儒、應試入仕作為培養子弟的一貫傳統,也讓蘇州狀元免不了沾親帶故,一旦出一位狀元,成了激勵子姓、親眷面壁苦讀的楷模。
蘇州文人常常連科折桂,尤其在清代康乾盛世之際,蘇州狀元多次蟬聯的現象之鼎盛,幾乎令他鄉望塵莫及。也因此每每成為流傳的美談。
不單單是文科,蘇州武科同樣也成績傲人的,所謂文才武略兼而備之。蘇州狀元中,以武略鼎甲者,幾乎佔了狀元總數的百分之十,他們分別是宋代的朱起宗、林、周虎、劉必成,明代的陳大猷。
3/後廳
該廳為故居中日常生活之處。本廳全面介紹蘇州狀元在中國政治史、學術史和文學藝術史上所作出的貢獻
4/鴛鴦廳
因整個大廳由掛落隔成南北兩空間,建築風格和功能各異,故名。為主人待客之處。本廳展陳科舉之物,介紹科舉制度及蘇州狀元「科甲鼎世」
5/紗帽廳
整個大廳平面似明代烏紗帽,民間習稱「紗帽廳」。原為主人書房,提名「思補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