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守護「活化石」北鯢:人工孵化擴大種群數量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新疆守護「活化石」北鯢:人工孵化擴大種群數量

2019-12-14 12:49: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中新社烏魯木齊12月14日電 題:新疆守護「活化石」北鯢:人工孵化擴大種群數量

  作者 孫亭文 王樂樂 王偉

  12月中旬,在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的人工孵化展示室裡,25尾新疆北鯢正在水池中歡快地暢遊,或覓食、或攀爬。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科員司亞娥說,我們每天都會監測北鯢寶寶的水池溫度、水質及餌料情況,並對它們的生長狀況進行觀察和記錄。目前,這25尾北鯢寶寶正茁壯成長。

  新疆北鯢是距今3.5億多年前的孑遺物種,只分布在中國、哈薩克斯坦兩國邊界約500平方公裡的狹窄範圍內。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8)、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均將新疆北鯢列為「極危」物種。目前,中國境內的新疆北鯢,僅存於新疆西北部的溫泉縣的深山裡,現存數量非常稀少。新疆北鯢極像陸地上的蜥蜴,在研究脊椎動物演化中有著重要作用。

  人工孵化有助於擴大種群數量

  今年5月,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科普「三位一體」的「新疆北鯢人工孵化展示室」。同月,工作人員從新疆北鯢保護區採集到3對新疆北鯢卵膠囊,經過1個多月的室內精心培育,6月初,人工孵化出新疆北鯢。10月16日,人工孵化的160餘尾新疆北鯢幼體被放歸保護水域。這是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首次實現新疆北鯢本地人工孵化。

  新疆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袁亮說:「新疆北鯢的人工繁育,是擴大新疆北鯢種群數量與保護事業的有效途徑。目前,新疆北鯢人工孵化率可以達到99%,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

  據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紀曉偉介紹,新疆北鯢人工孵化的成功,表明新疆北鯢卵能夠在模擬自然棲息地的人工環境中生長繁育,有助於擴大新疆北鯢種群數量。目前,整個保護區的新疆北鯢已超過3000尾。

  新疆北鯢棲息地環境明顯改善

  1989年,新疆北鯢在溫泉縣的深山裡被重新發現,但受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種群數量持續減少。新疆北鯢的現狀也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1997年設立自治區級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後,在棲息地建設圍欄、設專人管護、頒布地方保護管理條例等措施相繼實施,人畜幹擾減少了,但全球變暖仍在破壞新疆北鯢的家園。2017年7月,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

  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紀曉偉說,為有效保護新疆北鯢,改善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溫泉縣實行了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2009年頒布實施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為保護新疆北鯢築起了一道安全防線。

  紀曉偉稱,目前,新疆北鯢的生存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棲息地地下水位開始上升,乾涸的湧泉部分開始恢復,溼地面積萎縮得到有效控制,草甸植被退化得到有效抑制,北鯢種群數量下降得到有效遏制。新疆北鯢各棲息地的種群數量呈現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和總體穩步增長的喜人現象。(完)

相關焦點

  • 「活化石」新疆北鯢 種群數量逐年上升 如今已突破3000尾
    央視網消息:新疆北鯢,是距今3.5億年前的孑遺物種,被稱為「活化石」,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將其列為「極危」物種,只分布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界500平方公裡的狹窄範圍內。我國在這裡設立了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蒙古族的冬花,是這個保護區裡唯一的巡護員。
  • 新疆北鯢種群數量增加
    原標題:新疆北鯢種群數量增加 今年,被列入國家「極危」物種的新疆北鯢種群數量今年有所增加。「降雨量增多和人工補水使北鯢棲息地溼地生態開始恢復,根據100個樣方觀測結果推算,蘇魯別珍核心區種群數量從去年的2000餘尾增加到2200餘尾。」
  • 歷經3.5億年的「活化石」,新疆北鯢總量突破3000尾
    >「這25尾北鯢寶寶正茁壯成長,人工孵化的新疆北鯢每月平均增長1.25釐米,體重增加0.83克左右。今年5月,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在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建立了集科研、教學和科普「三位一體」的「新疆北鯢人工孵化展示室」。同月,工作人員從保護核心區採集到3對新疆北鯢卵膠囊,經過一個多月的室內精心培育,6月初,人工孵化出新疆北鯢。10月16日,由新疆師範大學新疆北鯢研究中心和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人工孵化的160餘尾新疆北鯢幼體被放歸保護水域。
  • 「美在新疆」考察團精河尋訪「活化石」北鯢
    「美在新疆」大型互動考察團成員採訪參觀新疆北鯢天山網溫泉訊(記者張亞慶 金浩攝影報導)5月30日,「美在新疆」大型互動考察團成員冒雨來到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北鯢保護站,實地參觀採訪新疆北鯢新疆北鯢棲息地極為狹小,目前僅生存在新疆溫泉縣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阿拉套山和天山局部泉湧地區,數量稀少,有捷麥克溝和蘇魯別珍兩個棲息地約存3500—4000餘尾。作為瀕危動物,新疆北鯢早已被列入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聯合紅皮書。新疆北鯢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了加強對新疆北鯢的保護,新疆於1997年12月正式批准建立「溫泉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
  • 首次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成活的新疆北鯢被放歸
    這些出生在人工環境下、被稱為「北鯢」的39條小傢伙,6月22日搬到大自然的新家。 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紀曉偉說:「39粒卵全部孵化成為小北鯢,孵化率100%,目前長勢良好,小北鯢已經長到黃豆芽一般大小了。今天,我們把首次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成活的39條小北鯢放歸自然棲息地。」
  • 孑遺物種新疆北鯢總量突破三千尾
    「這25尾北鯢寶寶正茁壯成長,人工孵化的新疆北鯢每月平均增長1.25釐米,體重增加0.83克左右。目前,最大的已長到7.5釐米,體重5克左右,最小的也長到7釐米。」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天都會監測北鯢寶寶的水池溫度、水質以及餌料情況,並對它們的生長狀況進行觀察和記錄。
  • 70尾新疆北鯢放歸天山
    70尾人工繁殖的新疆北鯢,近日被放歸到西天山的雪水中。這些被稱為活化石的瀕危動物將在 「原籍」自由地繁衍生息。  在登記了體長、體重後,新疆北鯢科研小組把這些小精靈放歸到天山餘脈蘇魯別珍山的小溪中,讓它們自然生長。  新疆北鯢是珍貴的有尾兩棲類動物,是天山和阿拉套山抬升時存活下的孑遺動物,有「活化石」之稱。
  • 新疆北鯢首次在室內產下卵寶寶
    天山網訊(記者李明星 通訊員冰丹報導)6月3日,記者從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了解到,新疆北鯢在該科研宣教中心內首次產卵。這標誌著新疆北鯢在遠離棲息地的人工環境中也能繁育生長。  新疆北鯢是距今3.5億年前的孑遺物種,是極為珍貴的「活化石」。目前,僅生存在溫泉縣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的阿拉套山和天山局部泉湧地區,數量稀少。
  • 新疆北鯢的兩個「母親」
    在溫泉縣的高山溼地中,生活著一種神秘的遠古精靈——新疆北鯢(又稱「中亞北鯢」),它們是距今3.5億多年前的孑遺物種,只分布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邊界500平方公裡的狹窄範圍內,目前在我國境內的種群數量僅3000餘尾。在新疆有兩位「母親」,像呵護孩子一樣守護著它們,與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溫泉縣的高山溼地中,生活著一種神秘的遠古精靈,——新疆北鯢。
  • 新疆北鯢被接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的新疆北鯢展覽館展出
    新疆北鯢被接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的新疆北鯢展覽館展出2014-05-08 10:4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溫泉縣旅遊局        瀏覽量: 4826 次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2014年5月1日,新疆北鯢被接到溫泉縣新疆北鯢展覽館展出。
  • 新疆是個好地方丨達人西遊:新疆北鯢與網絡達人面對面
    6月27日,「新疆是個好地方·達人西遊第6季——踏遍勝景」網絡主題傳播活動的18位資深旅遊達人來到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與有「活化石」之稱的新疆北鯢近距離接觸,了解新疆北鯢的生活習性以及保護情況,並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新疆北鯢的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
  • 中國人工繁育賽加羚羊種群逐年擴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9日 09:4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蘭州8月29日電(記者曹志恆 張澤遠)記者近日從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國唯一的人工飼養賽加羚羊種群已經由
  • 生物「活化石」人工也能養-康縣「娃娃魚」養殖見聞
    生物「活化石」人工也能養-康縣「娃娃魚」養殖見聞2010-03-19 09: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  李仲孝告訴記者,他和同村的周定軍是康縣最早人工養大鯢的,2002年,他倆以一頭耕牛換回兩尾大鯢,在家中開挖一個小池子精心餵養。這之前,誰都沒有養過,都有點擔心。「我們多方奔走,查閱資料,外出考察學習,尋求中華大鯢的人工養殖技術。在水產站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經過一年探索,2003年成功孵化出幼苗。」
  • 人工養殖數量猛增 家養娃娃魚可以放心食用?
    「活化石」  娃娃魚有3.5億年的進化史。因其叫聲近似嬰兒啼哭,四條又短又胖的腿,前腳有四趾,後腳有五趾,很像嬰兒的手臂,被俗稱為娃娃魚 。  但這種可與大熊貓相媲美的「活化石」,在最近幾十年間,因其味鮮美,且具有一定藥用價值,遭人類濫捕濫殺。上世紀50至60年代,重慶、湖南、陝西一些地方,每年進入市場的娃娃魚 以噸計算,形同普通水產。之後,加上回遊通道被切斷,水和大氣環境遭汙染等因素影響,到上世紀80年代末,娃娃魚瀕危。
  • 持續創新推動新疆特色冷水魚產業由弱變強
    新疆賽湖漁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侯玉軍對此深有感觸:「前些年我們的規模能發展多大,完全取決於國外企業能給多少魚卵。」通過自主創新破除發展瓶頸,成為新疆冷水魚養殖的當務之急。在自治區水產局的支持下,賽湖漁業、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通力合作,不斷擴大科研隊伍。「為了高白鮭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我們經常在顯微鏡前一盯就是五六個小時。」侯玉軍說。
  • 吉林確立中華秋沙鴨保護目標:2030年長白山區種群數量翻倍
    中華秋沙鴨每年五月中旬到六月初孵化出幼鳥。 樸龍國 攝中新網長春9月27日電 (郭佳)記者27日從「吉林省中華秋沙鴨保護行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吉林省確立了最新的中華秋沙鴨保護目標,以拯救這一古老而又瀕危的物種。
  • 又成功孵化3隻!國內黃嘴河燕鷗數量重回兩位數
    2020年5月,據持續監測記錄,一對黃嘴河燕鷗在第一窩3隻幼鳥孵化後又成功孵化3隻,這也意味著國內黃嘴河燕鷗數量重新恢復到兩位數,共11隻。 目前,國內黃嘴河燕鷗種群數量岌岌可危。種群數量稀少、繁殖期結束去向未知、歸來數量不穩定是國內黃嘴河燕鷗種群數量恢復的瓶頸。
  • 利用人工孵化技術擴大番鴨繁殖規模
    我是一名番鴨養殖專業戶,番鴨因受季節等外界因素制約,靠天然孵化產苗不夠理想,嚴重影響產出效益,能否請您介紹一些人工孵化種蛋產苗技術?謝謝!  讀者:郝麗麗  郝麗麗讀者:您好!  番鴨孵化分為天然孵化和人工孵化兩種。天然孵化是利用母鴨的就巢性孵化,這種方法只適宜養殖數量較少的家庭養殖戶使用,而且受季節因素制約,不能滿足商品化養鴨的需要。
  • 我國唯一賽加羚羊種群數量已有80多隻
    新華社蘭州7月17日電(記者朱國亮) 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飼養的瀕危動物今年的繁育期最近陸續結束,今年飼養的賽加羚羊共繁育了26只,是這一中心引進賽加羚羊進行人工馴養研究以來繁育數量最多的一年。       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甘肅省武威市境內,於1987年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