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繁育賽加羚羊種群逐年擴大

2020-12-14 央視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9日 09:4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蘭州8月29日電(記者曹志恆 張澤遠)記者近日從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國唯一的人工飼養賽加羚羊種群已經由1987年的12隻增加到近50隻。在世界範圍內人工馴養賽加羚羊屢遭失敗的情況下,這個中心的繁育研究卻取得突破性進展。

    賽加羚羊又名高鼻羚羊,在中國曾分布在荒漠、半荒漠的新疆準噶爾盆地和甘肅北部,隨著棲息地急劇縮小,這種羚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國絕跡。

    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總獸醫師李巖說,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從1988年到1991年分4批從美國和德國引進賽加羚羊進行飼養研究,經過多年的繁育研究,賽加羚羊在「故鄉」的生長繁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種群數量已經擴大到近50隻。

    為了使人工繁育的賽加羚羊種群得以恢復,這個研究中心經常組織開展科學研究和對外交流活動,研究人員還在甘肅武威市建成面積約200多畝的野化繁育場,有選擇、有計劃地放養野化賽加羚羊。

    李巖說,中國原來也有大量野生賽加羚羊,但由於濫捕濫獵和環境變遷,已有近40年沒有在野外發現其蹤跡,專家多認為已滅絕。目前野生賽加羚羊僅分布於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和中亞的哈薩克斯坦,根據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學會最新的野外調查,全球野外僅存2萬隻左右。

    鑑於賽加羚羊數量的急劇下降和分布範圍的不斷縮小,早在1996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其列入附錄Ⅱ;2002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紅皮書名錄將賽加羚羊從易瀕危物種升級為高瀕危物種,中國也將其列入一級保護動物。

責編:陸靜

相關焦點

  • 我國唯一賽加羚羊種群再添24隻
    這是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散養場內的賽加羚羊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新華網蘭州6月1日電 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趙崇學日前介紹,中心飼養的賽加羚羊繁育期近日結束,今年這一種群共繁育24只賽加羚羊,是中心重新引進賽加羚羊進行人工馴養研究以來繁育數量最多的一年。
  • 我國唯一賽加羚羊種群數量已有80多隻
    新華社蘭州7月17日電(記者朱國亮) 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飼養的瀕危動物今年的繁育期最近陸續結束,今年飼養的賽加羚羊共繁育了26只,是這一中心引進賽加羚羊進行人工馴養研究以來繁育數量最多的一年。       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甘肅省武威市境內,於1987年建立。
  • 我國唯一賽加羚羊種群數量已有80多隻-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7月26日電記者鄭北鷹今天從國家林業局獲悉,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今年飼養的賽加羚羊共繁育了26隻,是這一中心進行人工馴養研究以來繁育數量最多的一年,這也使我國唯一賽加羚羊種群數量已有80多隻。
  • 賽加羚羊在中國的歷史分布區,野外滅絕與重新引入
    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賽加羚羊種群也由於盜獵、疾病等原因在過去的20年內下降了90%。賽加羚羊因此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物種、《聯合國遷徙物種公約》(CMS)附錄物種以及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987年,中國從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和德國柏林泰爾動物園重新引入了賽加羚羊。在甘肅武威瀕危動物繁育中心建立了繁育種群。
  • 中國還有野外賽加羚羊?價值4000多萬的羚羊角來自哪?
    中國還有野外賽加羚羊?價值4000多萬的羚羊角來自哪?/賽加羚羊)案被警方成功破獲,涉案金額達4000餘萬元,抓獲涉案犯罪嫌疑人23名。高鼻羚羊(學名:Saiga tatarica),又稱賽加羚羊,是極危物種,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而得名,它的鼻子向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只有雄性長角。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裏海以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在中國、摩爾多瓦、波蘭、烏克蘭,它們的野生種群已區域性滅絕。現在,基本上只有在俄羅斯還能看見它的野生種群了。
  • 新疆守護「活化石」北鯢:人工孵化擴大種群數量
    新疆守護「活化石」北鯢:人工孵化擴大種群數量 2019-12-14 12:49:37   中新社烏魯木齊12月14日電 題:新疆守護「活化石」北鯢:人工孵化擴大種群數量  作者 孫亭文 王樂樂 王偉  12月中旬,在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的人工孵化展示室裡,25尾新疆北鯢正在水池中歡快地暢遊,或覓食、或攀爬。
  • 12萬隻死於非命, 賽加羚羊究竟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http://www.peoplemagazine.co.za/近幾百年來,賽加羚羊幾經動蕩末次冰期後,賽加羚羊曾遍及歐亞大陸。16世紀之後,賽加羚羊的分布區收縮到從烏克蘭到中國的開闊草原。19世紀後半期,羊角被認為具有中醫藥效,大規模獵殺使得種群數量大幅減少,分布範圍急劇萎縮。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得突破
    中新網西安11月18日電 (記者 阿琳娜 通訊員 李耘)記者18日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陝西省漢中市獲得突破。據介紹,秦嶺石蝴蝶,苦苣苔科石蝴蝶屬植物,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是國家2010年公布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野外資源數量稀少,分布範圍狹窄。漢中是秦嶺石蝴蝶全國唯一野外分布地。
  • 蒙古國境內賽加羚羊種群數量超過8500隻
    新華社烏蘭巴託12月1日電(記者阿斯鋼 蘇力雅)世界自然基金會蒙古國項目辦公室12月1日說,11月份進行的最新調查表明,2020年蒙古國境內賽加羚羊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已由年初不足5000隻增加到至少8500隻。
  • (科技)蒙古國境內賽加羚羊種群數量超過8500隻
    新華社烏蘭巴託12月1日電(記者阿斯鋼 蘇力雅)世界自然基金會蒙古國項目辦公室12月1日說,11月份進行的最新調查表明,2020年蒙古國境內賽加羚羊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已由年初不足5000隻增加到至少8500隻。
  • 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李耘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孫海華)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獲悉:近日召開的「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及生物學研究」二期驗收評審會上傳來消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秦嶺石蝴蝶」人工繁育技術在陝西省漢中市獲得突破。
  • 「毛球」萌襲 我國新添兩隻人工繁育高山禿鷲
    【「毛球」萌襲 我國新添兩隻人工繁育高山禿鷲 】5月17日,「愛鳥周」活動期間,我國成功繁育的兩隻高山禿鷲在青藏高原首次「亮相」,眾多「粉絲」在這一天前來「圍觀」小禿鷲。3月22日和5月13日,位於青海省的西寧野生動物園再次成功繁殖兩隻高山兀鷲,兩隻雛鳥為國內人工繁殖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
  • 人工繁育中華鱘 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7月31日,在地處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養殖車間,記者見到一尾尾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在水中舒緩遊動。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 人工繁育助秦嶺熊貓家族實現「四世同堂」
    大熊貓永永是陝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繁育成功年齡最小的大熊貓母親。永永幼崽的出生,標誌著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人工繁育種群迎來「子三代」時代。永永的母親是中心第一隻人工繁育成功的大熊貓樓生,今年17歲。樓生的母親雪雪,今年30多歲,目前均生活在研究中心。永永幼崽的出生,延續了雪雪、樓生、永永的母系家族脈絡,秦嶺大熊貓四世同堂的景象因為永永幼崽的出生得以實現。
  • 加強賽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類資源保護和規範其產品入藥管理通知
    為保護好上述物種資源,兼顧我國傳統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和關心下,各級林業、衛生、工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和中醫藥管理等部門在控制資源消耗、研究人工繁育技術、規範經營利用行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資源繁育利用激勵機制不健全、資源合理配置措施不到位等諸多原因,上述物種人工繁育一直未能從根本上得到突破,其原料只能依賴現有庫存或從野外、境外獲得。
  • 我省再次人工繁育 兩隻高山兀鷲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 趙俊傑)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 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
  • 種群數量年均減少6.4% 江豚成長江最後的豚類(圖)
    王丁介紹,江豚可能存在一個主動的調節機制,當食物資源不足時,他們生下的幼豚多半為雄性,而當食物資源充足時,又會多產雌豚,以擴大其種群數量。  性別比例的均衡,成為江豚種群壯大的保證。過去幾年來,水生所科學家通過B超檢查等手段,發現保護區內的成年雌豚妊娠率達70%以上,有的江豚甚至在哺乳期仍能懷胎。近幾年,天鵝洲保護區都有3至5頭幼豚出生。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對此,三峽集團回應稱,在充分的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白鱀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水生哺乳動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根據三峽集團提供的資料,白鱀豚具有數量稀少,繁殖率低,生長較慢等特點,而中華鱘的繁殖數量龐大,一次產卵量從幾十萬粒到一百多萬粒不等。
  • 青海再次人工繁育兩隻高山兀鷲
    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