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變」: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改革之一,為何卻潦草收場?

2020-12-12 騰訊網

引言

一個時代,如果有弊病,一個國家一定會有個人站出來,改革弊病。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怎麼烹,如何烹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事情。

在宋代歷史上,政治上的重大變革,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可以算是一件爭議非常大的事情,關於其評價也是眾說紛紜。其實王安石變法遠沒有那麼簡單。

大宋之弊

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是王半山一手操辦的。那麼,王安石為什麼一定要改革呢?這就要了解當時宋朝的社會背景。

要知道宋朝是個文人當政的時代,宋朝開國的第一任老闆就將此成為定製。當時的朝廷為了防止文官專權,實行的是一個職位就有多個官員擔任。在這其中恩蔭制的弊端非常明顯,就是世襲制,一個人做官,後世子孫也會跟著當官。所以就造成了三冗之一的「冗官」。

當時的軍隊人數也非常多,要知道養兵是一項非常龐大的支出,宋朝實行募兵制來徵兵,而兵源則是當時的無地可種的饑民,可就是這麼多的兵卻因為當時的「募兵制」給搞壞了。宋朝的第一任boss還實行更戍法,這就是當時對外作戰時屢屢被摁在地上摩擦的原因。

再加上當時的國家奢侈之風盛行,雖然當時的GDP高,但是有錢了就可勁的造,又是修建寺廟、又是修建各項工程的。而地方的官員欺上瞞下,偷稅漏稅,朝廷一看,錢都沒有了。這就直接導致了社會危機的加劇,人民的社生活苦不堪言,社會民變也時有發生。

這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三冗」。

變法風雲

就在這時,北宋天團之一的王安石就站出來了,王安石這個怎樣的人物呢?他因為看不慣官場上的爭權奪利,所以在基層上工作了多年,積累了許多社會經驗,在基層當官的時候,還曾進行過水利改革。

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王安石還曾向當時的仁宗皇帝上「萬言書」,這時是嘉祐三年向皇帝提出要進行各方面改革。他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其中對吏治的腐敗做了論述,重點提出吏治改革和教育改革意見,培養人才。

這就是著名的《萬言書》,他切中時弊,這讓讓王安石名震天下。但是這並沒有得到仁宗的重視,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仁宗去世,宋神宗繼位,宋神宗雖然希望革除前代的弊病,但是屢屢碰壁。面對北宋開國100年,然「百年之積,惟存空簿」的局面,就召王安石覲見。

王安石向神宗了《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著重分析了北宋100多年來雖然能夠基本上太平無事,但是弊病叢生,危機四伏,只是沒有爆發而已,如果不立即改革,馬上就會出現大亂。他探討時弊,宋神宗非常高興,兩人一拍即合。神宗感嘆道:「自古的君臣,能像我和王安石這樣與我志同道合的極少。」

熙寧二年,王安石成為參知政事,拉開了變法的序幕。同年7月份,設立江淮浙等六路推行均輸法。9月份,推行青苗法。熙寧三年,推行保甲法、募役法。熙寧四年,頒布了方田均稅法,同時改革科舉制度

熙寧五年,推行市易法,熙寧六年,推行免役法,熙寧六年,根據建議又設置了軍器監。這次改革在宋代歷史上是非常空前的,涉及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

呂惠卿為其謀劃新法,章惇經略江南。但是這一改革的阻力重重,司馬光和宰相韓琦非常反對變法曾布等人據理力爭,呂誨等人上書列出王安石的「十大罪狀。」保守派官員還以「天人感應」的說法來攻擊新法。

當時的鄭俠上《流民圖》,他聲稱如果廢除新法,幾天內一定會天降大雨。在眾多人的抵制下,宋神宗只能暫停新法。但是變法人員內部也分裂了,王安石在心灰意冷之下,辭去相位,回到江寧老家。宋神宗去世後,保守派登上歷史舞臺,新法全部被廢除。

為何潦草收場 

要知道變法本身就有著極大的問題。光是看青苗法這條青苗法」在推行時,雖然朝廷明文規定取息2分,但是在施行之際則不然也」許多地方明令取息3分乃至更多。而且在推行過程中也不考慮人們的意願。這就導致了變法無法順利推行。

王安石擁有的變法權也很少。王安石的改革權力也很小。王安石與宋神宗的關係並不牢固。宋神宗對王安石的信任是不確定的。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可以看出君臣關係已經疏遠,這也說明宋神宗可以隨時隨地收回王安石的全部權力。

反對勢力過於強大也是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政治改革的過程中,遇到強烈的反對,可以通過化敵為友來緩和和緩解矛盾。王安石聽不進異議,還放棄了主動爭取蘇軾、司馬光等支持的機會,消滅了持不同政見者,任用了口是心非的新人,這就使維新陣營變弱,最終內部也完全瓦解了。

王安石的變法從根本上觸動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士大夫不斷打擊詆毀他,而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宋神宗也沒有那麼堅定。王安石不但不是亡國罪人,反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是北宋滅亡的前奏,不能變,只能亡。

一直在很長時間內,王安石的變法是沒有受到肯定的,梁啓超在仔細分析這次變法之後,這次變法才得以翻身,梁啓超還評價王安石為「千古第一完人」。我們也對這次變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宋史》

《續資治通鑑》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於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鑑戒,塑造集體記憶,鑑往知來。

相關焦點

  • 簡短的個性籤名:我們慢慢來吧,我不想和你潦草收場
    一、我們慢慢來吧,我不想和你潦草收場.Let's take our time. I don't want to end up with you.
  • 新華社長文: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
    5月29日晚,新華社刊發題為《「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的長文,深度剖析萬華公司一鼓作氣謀改革、一氣呵成求創新、一以貫之闖新路,全方位解讀其以改革創新不懈探索,有力回答時代之問。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百年之戰:大宋最難纏的對手,是誰?
    李元昊見挑釁得逞,乾脆就來硬的,發動舉國兵力,東出攻宋。宋夏百年恩怨就此拉開序幕。從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反宋,到靖康之變後宋夏脫離直接聯繫為止,在近一個半世紀裡,宋、夏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時間在陝西、寧夏一帶對立。因此,西夏成為宋朝敵對時間最長的政權,雙方打的仗一點兒不比與遼、金的少。
  • 「吾將上下而求索」——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
    新華社煙臺5月29日電 題:「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萬華改革之路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偉大實踐新華社記者從空中俯瞰,萬華煙臺工業園中的一座座辦公樓,形同一個個巨大的苯環分子結構。一鼓作氣謀改革,回答市場之問——走進萬華煙臺工業園,只見管道縱橫、高塔林立,運輸貨車出出進進,一派繁忙景象。這個曾為皮鞋提供原料的合成革廠,為何能成為世界化工領域的佼佼者?
  • 「大定之治」時國力強盛的金國,為何沒有大舉興兵滅宋?
    而這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也被稱為「大定之治」。根據《金史》的相關記載,金世宗完顏雍「久典外郡,明禍亂之政,知吏治之得失」。可見,金世宗是金國百年歷史中極其少見的明君。因為,在其主政期間,中原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極大恢復的同時,在吏治等方面金世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會產生疑問了,那就是宋金世仇,並且金國皇帝一直以來都自詡為正統。
  • 印度史上最偉大皇帝之一,功績彪炳千古,專家:他的祖先來自中國
    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自然位置優越,土地肥沃,曾經孕育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然而,這一輝煌了近千年之久的古文明,卻在公元前1500年戛然而止。當時,從西北部而來的雅利安人,來到了這裡,讓古印度文明從此消亡,並且建立了新的文明,也翻開了印度歷史新的篇章。
  • 中國家書故事|是誰寫的字潦草?
    | 是誰寫的字潦草?然後,他從最裡面取出一個黑色的大盒子,輕輕吹去上面的灰塵,愛惜地摸了摸盒子的表面。當他打開盒子時,我看到裡面躺著不少的信封。爸爸邊將那些信封打開邊告訴我說:「在1994年,你爺爺奶奶因為掛念在安徽上大學的我,經常寫信,我這些年來都保存著。我寫給爺爺奶奶的信,也都在包頭,由爺爺奶奶保管。算下來,估計不低於100張呢!」
  • 為何歐洲都認為,中國最偉大王朝並不是漢唐,而是科技先進的此朝
    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王朝,出現過世界上最輝煌的朝代,漢朝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開闢了絲綢之路,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司馬遷寫下了史家的絕唱《史記》,我們漢族人被稱為漢族,我們說的話被稱為漢語,我們穿的衣服被稱為漢服都是從漢朝崛起開始的。
  • 這裡被譽為中國古建築之鄉,為何人氣卻不高?
    呈坎,別名龍溪、八卦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北31公裡處,被宋代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譽為中國古建築之鄉。呈坎地處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
  • 浙江大學,中國最頂尖的學府之一,被譽為清北之下第一高校
    到了現在,蘇州杭州也是江蘇浙江兩省的代名詞,尤其是杭州,除了繼承了杭州一貫的富饒美麗,如今的杭州也是中國教育的重要地之一,尤其是坐落於這裡浙江大學。說起浙大,大家一定不陌生,這所百年老校在杭州經歷了數代變遷,卻依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典範,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浙大主要的三個時期。
  • 人民網評:改革開放,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聽習近平在慶祝改革...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開放40年偉大成就的描述激蕩靈魂,振奮人心。若冰雪消融,似春風勁吹,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發展重新錨定了航向。40年來,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鐵路縱橫交錯,一座座城市變換新顏,一個個鄉村美麗蛻變,文字書寫不盡滄海桑田的巨變。
  • 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寫在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壯麗篇章,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判斷的生動註腳:「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四)中國的重新崛起,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議題。
  • [視頻]揭秘宋陵地宮 大宋皇陵為何萬般落魄
    [視頻]揭秘宋陵地宮 大宋皇陵為何萬般落魄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探索發現):點擊看視頻>>>落魄的宋陵
  • 改革巨變「畫 」萍鄉——岑美術館舉辦改革開放40周年「萍城之變...
    11月29日,由八一街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圖像展「萍城之變」在岑美術館舉行,展覽為期一個月。20位萍鄉本土美術和攝影藝術家,用他們的80多件國畫、油畫、雕塑、攝影圖片等作品,多角度、全景式記錄和表現著萍鄉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其中包括舊城的改造和新萍鄉的發展歷程。  40年煮酒論英雄。
  • 為何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但是縱觀世界範圍內,這些國家只是強大,而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為何這麼說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近代以來,因為西方的強大和崛起,中國的衰弱與被欺凌,所以很多人至今都認為西方那是最強大,最偉大的。再聯想到西方古代的那些大帝國,雖然也很強大,獨領風騷,但是現在早就消失了,連歷史都不知道從何寫起。所以這樣的帝國和這樣的西方,談不上偉大,只不過是一時的強大罷了。而中國例外,中國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為何這麼說呢?
  • 中國最偉大的十個人
    中國五千年浩瀚的歷史長河,孕育出許許多多的偉大歷史人物,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眼中,下面這些人物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貢獻最大的,不過這只是我的觀點,如果你們有不同之處,請多多留言,相互探討。
  • 被譽為中國的科羅拉多,懸崖峭壁間的龍羊峽,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
    這或許就是對高原水利工程的最佳描述,在黃河上遊,不僅有劉家峽,還有一座龍羊峽,同樣是一座偉大的水利工程。,這裡也被譽為中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是黃河流經青海大草原之後,進入黃河峽谷區的第一峽口。峽谷群溝壑縱橫、奇石險峻,峽口只有30米寬,壁立千仞,兩側的花崗巖石壁卻有將近200米的高度,是絕對的建立大壩的寶地,於是龍羊峽水電站成為了黃河上遊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被譽為是黃河的"龍頭"電站。
  • ...不光有四大發明,此人獨奪七項世界第一,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
    其實在我國宋代時期,有一位大家的科技發明獨得七項世界第一,在國際上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他就是一代名臣賢相——蘇頌。蘇頌,字子容,歷任北宋五朝重臣,官至宰相。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的天文學家、藥物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 5位改變中國歷史的改革家,第3位是被世界稱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
    試想,如果沒有統一文字,中國境內各地使用不同的文字,久而久之會是一種什麼亂象,慢慢的就會分崩離析,便不會有長久統一的大國,也不會有現在的中國。所以說秦始皇嬴政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最深的,他把中國推向大一統,統一文字也奠定中國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