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李秉鈞 通訊員 阮濤
有些農戶因病致貧了,有些在家裡找不到工作,有些貧困戶吃住還成問題……這是郴州市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才口水村幾年前的真實寫照。這幾年,該村通過產業、就業扶貧等,成功摘下了「貧困村」帽子。
4月底,記者走進才口水村,探訪該村的「脫貧經」。進村後發現土坯房很少,一棟棟二、三層的小樓房矗立在山腰間。才口水村是典型的高寒山區,2015年被認定為郴州市級貧困村,精準識別貧困戶47戶、147人。
「扶貧工作隊進駐我們村後,針對貧困戶進行了分類,並通過發展產業、異地就業、危房改造、小額信貸、大病救助等措施,為每戶貧困戶量身訂製了具體的脫貧方案。」才口水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劉清玉說,特別是扶貧工作隊在村裡大力推進種植冷水大米和養殖禾花魚、黃牛後,該村的脫貧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劉清玉介紹,當時有不少村民擔心搞種植、養殖沒什麼效益,工作隊於是出臺了「才口水村精準扶貧資金使用獎勵辦法」,對貧困戶種植一畝水稻及養殖禾花魚獎補種子、農藥、化肥、魚苗等400元,非貧困戶獎補100元,對貧困戶養殖一頭牛獎補1000元。這一下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不僅如此,扶貧工作隊還與郴州市三湘菌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對種植黑木耳進行試驗示範,由三湘菌業提供菌種、技術,並負責回收鮮耳。才口水村村民劉建訓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在上山砍柴途中摔斷了兩根肋骨,從此就幹不了重活;而妻子也體弱多病,家裡缺少勞動力。扶貧工作隊幫他家入股了三湘菌業的黑木耳示範基地,去年算上工資及分紅,一家收入1萬多元,成功實現了脫貧,並建起了二層樓的新房。
像劉建訓一樣,才口水村去年共有39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其餘8戶有望在今年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