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造血」奔富路——「精準脫貧看隆回」寫真之二

2020-12-13 華聲在線

產業「造血」奔富路

—— 「精準脫貧看隆回」寫真之二

金銀花產業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廖耀華 攝

羅佳成 曹良海 龍銀波 陳仕球

8月下旬,筆者走進隆回鄉間田野,放眼望去,一串串辣椒搖曳多姿,一壟壟蔬菜青翠欲滴,一個個鄉村景點人頭攢動……該縣著力做好產業扶貧文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提升脫貧「造血」功能,讓貧困戶腰包「鼓起來」,鄉村富起來。

治窮先治根,產業是核心。該縣按照「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思路,依託金銀花、龍牙百合、「三辣」(辣椒、生薑、大蒜)、油茶、烤菸、特色果蔬茶等優勢產業,打造優質糧油、特色經作、生態養殖、綠色果蔬、觀光休閒五大農業產業集群,實現「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扶貧新格局。同時著力打造小沙江鎮金銀花、北山鎮龍牙百合、橫板橋鎮紅薯粉絲、巖口鎮豆腐、桃洪鎮辣椒、三閣司鎮油菜、羊古坳鎮超級稻等一批特色產業鄉鎮,培育了「金雞龍牙百合」、「毅鵬金銀花茶」、「天龍紅薯粉絲」、「湘輝龍牙百合面」、「望雲大米」、「一都雲峰」綠茶、「軍傑」辣椒等一批農產品品牌。

為增強特色產業「造血」活力,該縣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重點扶持百山農業、寶慶農產品、軍傑食品、鴻利藥業等28家產業扶貧示範龍頭企業,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每個貧困村建立1個以上產業合作社。通過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構建合作共贏、分配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產業扶貧全覆蓋,引導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成果穩定收入來源。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該縣共建成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120多萬畝,其中金銀花21萬畝、龍牙百合4萬畝、「三辣」5萬畝、油茶4萬餘畝、漁業4萬畝、優質稻60萬畝、特色蔬菜10萬畝。今年上半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3.2億元。

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成為隆回產業扶貧新亮點。該縣按照「全域旅遊、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的旅遊扶貧思路,依託以花瑤景區、白馬山為主要景點的北部旅遊圈,以魏源故居、魏源湖為主要景點的中部旅遊圈,以狐狸島、縣城周邊景區為主要景點的南部旅遊圈,開發了旅行社、特色民宿、農家樂、採摘園、民俗表演等鄉村旅遊項目,打造「旅遊+貧困戶」發展模式,將鄉土文化與鄉村旅遊資源相結合,引導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自崇木凼景區新區開放以來,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村就新增了11家農家樂,全村貧困戶幾乎每家都有人在從事旅遊業。自端上旅遊的『金飯碗』後,貧困戶家裡的經濟狀況好多了。不但能脫貧,還要致富。」說起崇木凼村旅遊扶貧,村黨支部書記鄭小紅津津樂道。

據了解,該縣22個發展鄉村旅遊的貧困村裡,貧困戶全面參與吃住行、遊購娛各個環節的旅遊經營項目,拓展了增收渠道。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98.6萬人次,同比增長20.2%;實現旅遊總收入6.16億元,同比增長20.3%,帶動2850名貧困人口脫貧。

該縣迅速發展的電商產業,在精準脫貧中建功。採取「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模式,建好以「米網」、「藥網」、「豬網」、「果網」、「茶網」等產業信息服務系統,建立農村電商縣級運營中心,在全縣布置電商扶貧站點463個,建設貧困戶家庭網店460餘家,逐步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商網絡,打通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的「最後一公裡」。京東、蘇寧易購、郵樂購、阿里巴巴4家全國性大電商平臺,廠家網、惠農網、搜農坊、村村樂、520生活圈5家區域性電商平臺也落戶該縣。如今,貧困戶製作生產的豬血丸子、柴火臘肉、餈粑、金銀花、辣椒等農特產品通過網際網路銷往廣州、上海、北京等地,年銷售額近億元,為貧困戶增收近5000萬元。

相關焦點

  • 精準扶貧在三湘丨湖南大學精準助力隆回脫貧攻堅紀實
    千年學府牽手偏遠瑤寨  ——湖南大學精準助力隆回脫貧攻堅紀實  隆回縣白水洞村,今年將退出貧困村序列。  這是湖南大學的一個扶貧點。該項目獲得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被評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16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和2017年非遺扶貧示範高校項目。  羊肚菌變成「金元寶」  「羊肚菌真是『金元寶』啊!」
  • 產業扶貧從「輸血」到「造血」 中國奧園的「脫貧攻堅」路
    來源: 中國經營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需要依靠企業的力量,整合各類資源,拓寬扶貧路徑。廣東10年扶貧路漫漫,自2010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30日定為「廣東扶貧濟困日」,眾多企業紛至沓來,幫扶廣東貧困區域,以「先富帶動後富」來帶領農民走上致富之路。
  • 生態扶貧隆回實踐②丨 走上護林崗 過上好日子 開門見山奔富路
    紅網時刻記者 陳綱 通訊員 楊貴新 袁桂梅 李文球 徐曼章 隆回報導編者按:湖南省隆回縣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鄉,曾是國家級貧困縣,更是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以邵陽市委常委、隆回縣委書記王永紅,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軍為「領頭人」的全縣幹群,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做到生態扶貧攻堅戰、禁食野生動物攻堅戰一齊打,全力推進生態秀縣建設,堅持走治山、養山、綠山、富山的路子,進一步推動「淺綠」向「深綠」轉變,「綠色」向「美麗」跨越,「美麗」向「富民」提升;守住了青山,留住了美景,記住了鄉愁,解決了大地要「綠被子
  • 富源富村:精準施策解民憂,產業引領脫貧路
    近年來,富村鎮聚焦貧困村貧困戶,緊扣脫貧出列標準,在夯實水電路訊房基礎、提升科教文衛保障水平的同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大力發展烤菸、魔芋、蔬菜、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初步形成1500畝中藥材、1.2萬畝魔芋、1.5萬畝烤菸、2.4萬畝蔬菜高原特色農業格局,帶動1000餘戶貧困戶脫貧增收,2017年實現194戶926人達標脫貧。
  • 榮盛「扶貧三寶」精準發力,成就造血式脫貧新樣本
    民營企業們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演了一幕幕精準扶貧的拿手好戲。河北房企榮盛發展長期深耕環京大本營,近年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環京扶貧。他們因地制宜,通過產業、旅遊和教育扶貧,幫助上萬人成功脫貧,樓市資本論稱為「扶貧三寶」。產業扶貧方面,他們以絨山羊養殖扶貧張家口市陽原縣東白馬營村,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7000元,3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 廬山西海:產業「造血」資源「活血」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本臺訊 (九江廣電全媒體 記者 李瑋 陳韜 餘濤 丁飛 黃河)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廬山西海結合風景區實際,對標「兩不愁三保障」,大力實施產業「造血」和資源「活血」工程,並打好政策「組合拳」,力求幫扶措施精準、扶貧政策落地見效。
  • 發展特色產業「造血」幫扶,橫瀝—惠來「精準扶貧」出成果
    發展藥材種植、推廣山羊養殖、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開展「造血」型幫扶舉措,過去一年,橫瀝為惠來縣多個對口幫扶村走出一條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對口幫扶七條貧困村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 隆回黃金井村:黨建引領奔富路
    該村通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全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在幫扶單位隆回縣科工信局和鎮黨委、鎮政府的幫扶指導下,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紮實開展「三同」,用真心真情引導貧困戶自強自立,著重從茶葉、金銀花、獼猴桃、綠殼蛋雞等產業發展,與市場有效連結,確保貧困戶能夠穩定脫貧。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玉門市:發展羊產業 群眾奔富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活動】發展羊產業 群眾奔富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村裡人現在養殖搞得紅火,對肉羊產業越來越有信心!」馬牙黑牙樂呵呵地說道。1992年,一窮二白的馬牙黑牙從臨夏州東鄉縣移民搬遷到玉門。起初,他試著搞種植,但耕地鹽鹼化嚴重,種下的麥苗成片黃弱、死苗多,辛苦一年廣種薄收。馬牙黑牙和村裡的同鄉們合計著,要增收還得搞養殖。
  •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產業讓貧困地區「造血有方」
    新疆日報訊(記者王興瑞 陳薔薇 何玲報導)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產業扶貧是推動精準脫貧的治本之策。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新疆各地立足特色、因地制宜發展各種產業,讓貧困群眾掌握脫貧致富的門路和技術,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不斷增強。
  • 從脫貧到奔富 冊亨綻放朵朵「黑色致富花」
    「你看這個木耳的品質,好得不得了,你嘗嘗就曉得了!」「我們國家不缺農產品,缺的是好的、優質的農產品,冊亨黑木耳已經具備了優質農產品的所有條件!」2020年7月,黃宗康和他的團隊走進冊亨,從酷暑到嚴寒連續奮戰了5個月。
  • 產業扶貧築富路 南沙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特色產業興經濟,助力脫貧奔小康。產業脫貧是貧困地區脫貧的直接有效辦法,也是增強造血功能的長久之計。11月中旬,深入至南沙對口幫扶的貴州省惠水縣、龍裡縣、貴定縣、畢節市金海湖新區,以及梅州市蕉嶺縣、平遠縣六地,與基層工作的駐村第一書記、貧困戶等人物深入溝通,記錄下六地在脫貧攻堅收官戰中的真實故事以及產業扶貧最新成果。
  • 六盤山下的脫貧「讚歌」——人行銀川中支駐村工作隊助力留守老人...
    老人雖擁有閒置的土地和山林資源,卻由於勞動能力不足、專業技術匱乏、銷售渠道不暢,缺乏適合的致富產業模式和穩定的經濟來源。如何精準助力村裡的留守老人脫貧,是擺在人行銀川中支駐村工作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精準施策,量身訂做留守老人的「致富套餐」  脫貧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要想攻克「留守老人致富難」,就必須根據留守老人的現狀特點、生活條件、知識水平和主觀意願,精準施策、量身定做出「脫貧套餐」,幫助老人走上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奔富路。
  • ——積石山縣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時不我待,積石山縣,怎樣脫貧?  位於積石山縣高寒陰溼山區的陽山村,一塊塊耕地「掛」在山坡上,「搭」在山梁上,全村327戶人家,靠地裡種的小麥、洋芋只能餬口半年,維持生計得靠打工。  2013年,全村只有兩輛三馬子,家家住的土坯房。村子通向鄉裡的路也全是爛泥路,4公裡路得走一個小時。
  • 新寨村:「造血式」幫扶激活脫貧內生動力|脫貧攻堅 清新擔當
    近年來,新寨村積極謀劃村級產業發展,以「多方協作、規模經營、長期受益」為特點的產業幫扶模式展開,形成了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生態觀光旅遊為主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並將制定「一戶一檔」精準脫貧措施作為突破口,深挖資源,結合村情實際,促進清新雞養殖、蔬菜水果種植等項目帶動貧困戶增收,變「輸血」為「造血」。
  • 思南板橋鎮:吹響精準脫貧「衝鋒號」 腳步鏗鏘奔小康
    漫漫扶貧路,滿滿民生情。擺脫貧困、擁抱美好生活的希望火苗,始終在板橋鎮群眾的心頭跳躍......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面對貧困人口多、扶貧任務重、脫貧難度大的嚴峻形勢,思南縣以貧困人口增收為核心,以精準脫貧為目標,全面打響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板橋鎮深入落實縣委、縣政府要求部署,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配套措施,大膽探索創新,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新路子,有力助推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紮實成效。
  • 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練崗村實現全體脫貧
    3年來,練崗村村民切身體會到身邊發生的變化:往日崎嶇泥路,變身坦途大道,道路修好了,路燈亮了,村居美了,發展長效產業,栽下奔富希望……據統計,2015年練崗村集體收入達12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實現全體脫貧目標。
  • 攜手攻堅穩脫貧,同心造血助振興,廣州幫扶梅州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2016年以來,廣州高質量助推梅州脫貧攻堅,「一盤棋」推進產業共建與精準扶貧,強組織、搭平臺、建基地、聯市場,建立健全造血扶貧機制,高質量、超額完成《廣東省對口扶貧協議書(2019-2020年)》年度指標,形成一套全面小康路上的「廣州經驗」,打造脫貧攻堅的「廣梅樣本」,走在全省前列。
  •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高臺縣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記事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高臺縣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記事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齊興福 通訊員 郭曉芸三年前「這些都多虧了精準扶貧好政策!」馬力說,這幾年,村裡跟他一樣的很多貧困戶都走上了脫貧致富的路子,村裡的路通了,房子建好了,還裝上了太陽能路燈。馬力以及新民村的這些變化,也發生在高臺縣16個精準扶貧村、3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身上。
  • 福建省駐村幹部:激活農村產業實現「造血」致富
    東南網記者 陳楠 盧金福 通訊員 鄭瀟 章雲 攝「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福建足跡」暨「福建影響力」系列活動優秀案例展示激活農村產業實現「造血」致富東南網11月24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 盧金福 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