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訊 說起對杭州的印象,除了享譽盛名的西湖勝景,更有舌尖上的美味——杭幫菜,挑動大家的味蕾。東坡肉、西湖醋魚、蟹釀橙、龍井蝦仁、宋嫂魚羹、杭州醬鴨……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中浙菜的主要流派,杭幫菜以清淡、平和的特質虜獲了八方食客。
今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在北京舉行。5月15日至22日,杭州將同步舉辦「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這場亞洲美食文化盛宴,將向亞洲和世界積極展示杭州美食和杭州文化的獨特魅力,打響杭州「世界美食名城」品牌,促進中華文化、杭州文化與亞洲各國文化的交流互鑑。
色、香、味、形、器、質兼具的杭幫菜,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示著江南的靈秀風骨,薰陶了杭州的飲食文化。在新杭州人或是遊客眼中,杭幫菜是什麼樣的?最令他們流連忘返的是哪道菜?昨日,記者走訪了中國杭幫菜博物館,尋訪杭幫菜的背後故事。
杭幫菜:極具歷史文化底蘊
這座座落於江洋畈生態公園裡的博物館,也曾經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拍攝地點,裡面展示了最全面的杭幫菜歷史文化淵源。走到中國杭幫菜博物館門口,一副寫著「西湖美景春夏秋冬遠近聽聽看看,杭州名菜東西南北古今品品嘗嘗」的對聯映入眼帘。原來,上聯代表著西湖十景,下聯則代表了杭幫菜中的十道菜。東即東坡肉;西即西湖醋魚;南即南肉春筍;北即百年朝鳳;古即慄子冬菇;金即金牌扣肉;品即一品南滷肉和西湖一品煲;嘗則是宋嫂魚羹和西湖蓴菜湯。
中國十大中華名廚胡忠英曾介紹,杭幫菜是很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從杭州良渚文化遺址發現,數千年前的這片土地,就存在美食文化,那時,杭州人已懂得「飯稻羹魚」,就是用稻米做飯,用魚做羹,可以說這是最早的杭幫菜。
杭幫菜博物館的詳細介紹顯示,自大禹南巡至隋代大運河開通的約3000年歷史上,杭幫菜創造了「飯稻羹魚」的地域風情獨標的歷史輝煌。博物館再現了吳越時期的佛國素食、運河邊懸掛的各種臘鴨臘腸、南宋時期杭州餐飲業的繁榮景象(如著名的趙構買宋嫂魚羹和嶽飛中秋家宴)、元明清時代的杭州餐飲,尤其是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先後6次江南之行,極大地推動了江南餐飲業的發展。
杭幫菜:最「精緻」來形容最合適
正值周末,杭幫菜博物館裡遊客眾多。不時有遊客發出驚嘆聲,「太像真的菜了,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好想吃啊。」博物館裡展現的約300道菜品和點心模型做工精細,惟妙惟肖,甚至比真菜更誘人。一些歷史名宴諸如「康熙乾隆南巡御膳」、「杭州將軍府和滿漢全席」等,也都在館內進行了「真實」的歷史還原。
來自江蘇蘇北的朱小姐,自從來了杭州上大學,就愛上了杭州的美景和那口地道的杭州味道,畢業後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在杭州工作定居。「杭幫菜,沒有北京菜夠味兒,沒有川菜刺激,沒有淮揚菜的鹹鮮淡糖,但它就是很特別。」正在館內參觀的朱小姐表示,「如果非要用形容詞來形容杭幫菜的話,我會選擇『精緻』。」她還特地加重了「精緻」二字的語氣。
她告訴記者,當年父母送她來杭州上大學時,全家人一起去遊覽了西湖,還去了河坊街那邊的美食街吃飯,專門點了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幹炸響鈴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杭幫菜。她坦言,一開始會覺得相比以往自己一貫的口味,杭幫菜顯得有些寡淡,但會越吃越有味兒,後來在杭州久了,越來越離不開這口杭州味道了。
杭幫菜:有了獨特的註冊商標
正帶著孩子一起逛博物館的王先生則表示,自己最喜歡吃的一道杭幫菜是西湖蓴菜湯,第一次吃到的時候,就覺得很特別。「蓴菜很滑嫩,湯的味道十分鮮美,很清香。」他笑著說,杭幫菜整體都很清淡,但味道品嘗起來卻又很美味,平時在家裡也會學著做,「雖然說做得不地道,但是小孩子還挺愛吃的。」
每一道杭幫菜,都有著獨特的口味和歷史故事,更是健康飲食的良品。以王先生喜歡的西湖蓴菜湯為例,明代《西湖遊覽志》即有記載,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每到杭州必以蓴菜調羹進餐。公開資料顯示,每100克鮮蓴菜含蛋白質900毫克,糖分230毫克以及較多的維生素C和少量鐵質。若與鯽魚一起調羹,有消氣止嘔、治熱疽、除瘡毒等作用。
今年4月1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為杭幫菜標誌頒發了商標註冊證。它以一個「C」輪廓代表,在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印章」上刻出「菜」字,同時帶有「三潭印月」「拱橋」等江南風元素,強化了「杭幫菜」的獨特地域性。此舉對於杭州美食進行國內外交流推廣過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