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書法,在中國的藝術領域,是最具有民族形式的一種,可以說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但是,由於鋼筆及中性筆的便捷性及其普及,書法已經被我們現代人給束之高閣了,只有極少數愛好者還在堅持。隨著書法納入中考考試範疇,大家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書法知識,並偶爾拿起筆比劃比劃。
永字八法
我們先不考慮漢字的起源,它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就現在的漢字來講,其實是由一些筆畫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形成的,而這些筆畫,在書法上可以用一個「永」字來代表。從書法角度講,「永」這個字可以分析出八個筆畫,所以被稱為「永字八法」。
有關「永字八法」的起源,有人說是後漢「草聖」張芝發明的,後又傳給了「楷書鼻祖」鍾繇,再往後就是「書聖」王羲之。據稱,唐朝的篆書大家李陽冰曾說:王羲之曾用十五年的時間專門練習「永」字,因該字「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當然,這個也沒辦法考證了。
雖然無法核實「永字八法」的起源,但是其確實簡明扼要的包含了漢字的基本筆畫,這八個筆畫各有自己的名稱。
1為「點畫」,名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為「橫畫」,名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為「豎畫」,名為「弩」,用力也;
4為「鉤畫」,名為「趯」,跳躍的樣子,與躍同;
5為「提畫」,名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為「撇畫」,名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為「短撇」,名為「啄」,如鳥之啄物;
8為「捺畫」,名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細品「永字八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對每個筆畫的描述特別形象。以「撇畫」為例,形容為「如用篦之掠發」("篦"是古代一種梳頭髮的工具),意思是寫「撇畫」要像用梳子梳頭髮一樣,行筆漸漸加速,且出鋒時力量要送到末端,否則會飄然無力。
「永字八法」的這八種筆畫是最基本的筆畫,其實還有一些筆畫,比如「斜鉤」、「平捺」等在「八法」中沒有體現,但是基本都可由「永字八法」擴展出來。所以,如果能將「永」字練習熟練,那麼再駕馭千變萬化的漢字就相對容易得多。
「提」和「按」
在軟筆書法中,有「提」和「按」這一說法,"提"就是指收筆,「按」就是下筆。但是,要注意,所謂「提」,並不僅指將筆鋒提得離了紙才叫提。只要是在筆按下之後,在行筆過程中,稍微提上一點,即使不到離紙的程度也叫「提」。
練習書法的朋友應該有所體會,每一筆畫的行筆過程中,並非簡單到只有一按和一提,有時會有多個「按」和「提」。例如,「橫折」這個筆畫,在橫畫轉下行時,就有「按」的動作,在形態上就表現出線條變粗。這種「按」又叫「頓筆」。這種地方多是筆鋒轉換的地方,所以又叫「換筆」,在草書中,又叫「使轉」。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孫過庭這段話精彩地說明了「使轉」對於草書形質的重要性,因為「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當然,也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提」和「按」都會表現得特別明顯,但確實是存在的。
在硬筆書法中,同樣存在「提」和「按」,只是在表現上不如軟筆明顯,例如筆畫「長橫」,在下筆和收筆時一定要有「按」和「提」的動作,並且「提」和「按」的轉換是漸變的、連續的。
臨摹
「臨摹」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聽到這個詞語,那麼「臨摹」到底是指什麼呢?
先從古人說起,古人學寫字是分三步走的,分別是「鉤」、「摹」、「臨」。
什麼叫「鉤」呢?用一張油紙蒙在古碑帖或真跡上,用極細的筆畫將油紙下面的字雙鉤下來(即把字的輪廓用細的墨線給畫下來)。再用墨將雙鉤的字,筆畫空處填上,這叫「雙鉤廓填」,這樣「鉤」出來的作品就是一種複製品。「鉤」的方法很多,但是也需要技術的,宋姜夔《續書譜·臨摹》:"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趙宋以後雙鉤的能手漸少,現代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省去「鉤」這一步驟。
什麼叫「摹」呢?就是將鉤填本放在下面,再在其上蒙一張透明的紙。寫的時候就照著紙下面鉤填本的筆畫依著寫,現代字帖中,都帶有這種臨摹紙,非常方面。
什麼叫「臨」呢?臨就是對面的意思。就是將真跡放在案頭,另拿一張紙對著寫,寫的時候要細品真跡的行筆、結字、筆意,是現代書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臨摹古帖呢?道理也很簡單,便是吸收古人累積下來的智慧和經驗,可以快速的提高自己,在書法道路上能夠少走些彎路。凡是不肯虛心學習古人已有的經驗,硬說「創造」,那除了可以騙自己之外,是誰也騙不了的愚蠢行為(大家可以參考「醜書」)。
結束語
以上為與書法有關的部分小常識,有關於臨摹,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細細觀察所臨古帖。我們要觀察其形態,結字規律等。「結字」也是書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語,有的叫「結體」,也有的叫「間架結構」(書法-何為「間架結構」,間架結構分類詳解)。有關於「結字」的著作也非常多,但要記住一點,某些結字規律並不是完全需要遵從的,否則就扼殺了書法的發展。
PS:感謝每一位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