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魯 《對話》
行為藝術通常被視為一種視覺藝術表現形式,也有人定義為「表演藝術」、「觀念藝術」。蔡青對行為藝術給出的定義是,「藝術家親身加入,精心策劃而推出的行為 或事件,並通過與人們交流,一步步發展,形成結果的過程」。所謂藝術家「親身」參與,則包括物理性的身體參與,或精神性的、心理上的身體參與。
行為藝術觀念性很強,直接表達藝術家本身的觀點與行動,這與傳統藝術多採取迂迴表達手法的做法大不相同;而其表現空間也具有無限的潛能,走出了藝術家的畫 室、創作室,以生活處境和社會生活環境為資源,關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現狀或變化,通過一個場景襯託出藝術家想要吸引公眾關注的社會性容 量。
楊志超 《種草》
蔡青指出,行為藝術最有效的表現手法就是其互動功能——互動性是行為藝術打破傳統藝術高高在上、封閉性的重要特性,通過互動才能讓觀眾成為再創造者,構成作 品、主旨的一部分。這樣一來,行為藝術才打開了溝通人們共同記憶的門檻,形成了某種未來期待的基礎,調動起人們(藝術家、觀眾乃至其他人)共同的疼惜、羞 恥、感動、難堪、悔恨乃至一般良知。此外,行為藝術的互動功能,在電視、網際網路時代,還將改善原已日漸生疏的人際關係,促成人經常性的反思、重拾被遺忘被 忽略的傳統價值,因而可以起到精神療愈作用,對人心是一種慰藉。
對於行為藝術的互動形式來說,首先是身體的互動,早期、中期行為藝術常常進 行「封閉式的互動」(實驗),通過限制藝術家自身物理活動來促成觀察、反思;「與他者或物的互動」,則刻意通過引入人與他者或物的關係,來讓事態被促進或 推動,推動觀眾形成互動;「偷窺與角色的置換」,最大範圍地調動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營造出讓觀眾感覺成為主體、主角的空間與氣氛;「集體性的動員和 參與」,這類形式近年來在我國內地出現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地切入社會熱點話題,與城市發生關係。
謝德慶 《繩子》
再 來看精神性的互動。身體互動通常較容易實現相互了解,而精神性的互動則會產生誤解,即觀眾誤讀藝術家的願望。另一方面,在行為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對於情緒 的把握至關重要,恰當地運用情緒的感染力能夠更好感動觀眾,溝通情感,達到有效和廣泛的互動。精神性互動的高度發展,會促成極具現實批判性的行為藝術出 現。而在近年來,是對著電子技術、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行為藝術的互動效應發揮更趨明顯,藝術家發揮才幹的空間大大擴展。
為什麼說,在不少人看來,本已顯得離經叛道、憤世嫉俗的行為藝術,還可以發揮治癒功能,讓陷於種種困惑與煎熬的人們得以完成精神療愈?行為藝術是動感的,並且還是現場的,因為具有更直接和更敏感的觸覺與表現性,具有感染性,不受媒體限制,可以自由運用以及隨機應變。
行為藝術對於一些參與者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由藝術家引導和啟發,使之加入行為的過程,從而激起參與者的投入並且從中得到反饋。
國內一些藝術家策劃的行為藝術實踐也對準了不同時代感的事件、元素結合在一起時帶來的悖謬,讓當事人看到,獲知某種意義的社會關注,從而完成心靈滿足。這方面最典型的主題、實踐例子就是圍繞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失獨」現象,讓不幸的當事群體受到慰藉,並設法讓社會關注、關懷這些當事者。
馬六明 《Fish Child》
行為藝術要完成心靈治癒, 需要破除相關的社會偏見,觀眾也好,文化評論家也好,都需要克制因一時的不適感,或感到主題難以理解而生的排斥情緒,有必要拿出一定的耐心去理解行為藝術 作品的寓意、智慧。當然,與之同時,行為藝術創作與實踐也需時刻處於反思與檢討,在目前這種商業誘惑的情形下,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臨著挑戰,而行為藝術作為 當代藝術的先鋒,更需警惕出現變質和社會殺傷性的可能,要淡化、控制行為藝術對於社會實質危機的強烈表現性,保持藝術本身的嚴肅性。
(來源:99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