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於創作者是心靈的安慰,於觀眾則見仁見智(下)

2020-12-15 長江商報

《行為藝術現場》封面作品:邢萬和,《湄公河》,泰國,2009。本版圖片均由出版社提供

長江商報消息 如果是沒有道理的裸露和流血,那是低劣的

銳讀:行為藝術雖在中國發展二三十年了,但至今仍遭大面積的曲解或漠視。你覺得到底是什麼在堵塞行為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渠道?

蔡青:中國行為藝術的歷史不長,早期的行為藝術,明顯是比較直接和簡單化的,因為當時對於社會的理解比較簡化,常常是黑與白,以對抗式為主。如今的生活全面展開,我們看到真正的現實世界不再是那麼簡單和單一,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活動,於是行為藝術的創作就要求更加貼切,或者說更加需要智慧。

行為藝術至今仍不為大眾理解是因為介紹得少和不夠重視的緣故。之所以有障礙有隔閡,是因為不了解和誤解,只要接觸的多了,就能接受它,甚至欣賞它。只要藝術家多出好作品,好的作品會為人傳頌,就會改變人們對行為藝術的誤解,認識到行為藝術的妙處。

我近兩年寫了專著《行為藝術與心靈治癒》和《行為藝術現場》,意在傳播行為藝術,給大家提供更多的關於行為藝術的資訊。我、朱雁光、 周斌和幸鑫等幾位行為藝術家同行,走進大學的講壇,開展行為藝術教學工作。我們有一種共識就是將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的創作思路,作為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和創作能力的手段,來幫助他們迅速地進入當代藝術的創作環境。我想這種努力在時間的延續下會發酵和起到作用的。

銳讀:有種觀點認為,行為藝術到目前為止最難跟社會結合的是身體藝術。身體藝術往往有較強的暴力和色情傾向,這使它跟社會文化學的結合困難比較大。你認同麼?

蔡青:行為藝術有多種表現形式,祼體和血腥只是很少的部分,而且常常是初級的表現。如果是沒有道理的裸露和流血,那是低劣的。當代的行為藝術更注重智性、巧妙地與大眾溝通和與社會發生互動。

銳讀:你說,在目前這種商業誘惑的情形下,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臨著挑戰,而作為當代藝術中的先鋒——行為藝術,我們更要警惕它的變質和殺傷力削弱。這怎麼理解?

蔡青:行為藝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它的獨立性表現在它不需要花很多錢就能創作,它不依賴於資本。如果說行為藝術創作太注意商業效果,就違背了它的初衷,就失去了獨立批評能力。變質和削弱殺傷能力是指這方面的。

行為藝術有更強

的批評性和戰鬥力

銳讀: 你有個裝置行為作品《尋找我二叔》,關注的是兼具英雄與瘋人兩種身份的二叔,把這個狂熱、扭曲、病態的靈魂推到現實中的前臺。你想通過它來反思什麼?

蔡青: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時代,不是個很荒唐的時代嗎?那個時期對人的洗腦、壓迫,使人異化。我二叔是那個時代的活標本。昭示於眾,警世之。

銳讀:你在1998年「生存痕跡」展開幕式上做的名叫《耕種》的行為藝術,隱喻全民共做的發家夢。此外還有一些跟錢有關係的作品。金錢在你的作品裡通常是怎樣的一個主體存在?與其他藝術家的同主題作品相比,你如何做出新意?

蔡青:從《耕種》到十年後的《金錢村》《當代藝術798》至後來的《獎學金》,是一個長系列,跨十多年的以錢為材料的行為系列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走向金錢社會的動態和線索。國內的一些以錢為題材的作品一般是繪畫和裝置,他們一般又能掙回更多的錢,而我的行為藝術丟出去的錢也就是丟出去了,當然鋼鏰兒看似很多其實也沒多少。

銳讀:你在書中展示了兩件《怒吼吧,中國!》的同名作品,一件是1935年版畫家李樺創作的版畫,一件是2007年行為藝術家王楚禹的行為藝術圖片,從中觀察到兩種藝術形式的相似性——皆具批判性。不過,在眾多藝術種類中,行為藝術對陳腐的針砭,對罪惡發起的衝擊,是否表現力更強勁?

蔡青:是的,我的博導在看完我的博士論文時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如果在魯迅時期就有了行為藝術,那魯迅引進中國的就不是木刻而是行為藝術了。」行為藝術有更強的批評性和戰鬥力!

銳讀:行為藝術與公共事件相關聯,或者行為藝術作品本身成為公共事件,是近幾年的熱點。可否點評一兩個例子,說說你所觀察到的行為藝術作品是如何有效地參與公共生活?

蔡青:最近在湖南長沙,行為藝術家何玲做了一件公共行為藝術作品。他在網上發布他的作品《你的一元錢,我的二小時》,也就是說不論什麼人和有什麼想法,花一元錢就能支配這位藝術家兩小時的時間,他唯有從命,別無選擇!我們可以想像這件作品的難度和如此自然地與人互動,反主為客,給參與者無限的機會和使作品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件作品將持續一年!作品利用大眾媒體,通過網絡傳播,無疑是一件好的當代藝術作品。

學習行為藝術

是回歸自我的過程

銳讀:在很多人看來,行為藝術「如在沙上寫字」,具有及時性和偶發性。你是如何看待行為藝術作品的時間性?這樣看來,行為藝術作品一般都具有反收藏的特性麼?

蔡青:做行為藝術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而不只是偶爾玩票。行為藝術需要藝術家的一生投入,他的一慣表現傳達出他的立場與態度。行為藝術是當代藝術中的一種,它與裝置、圖片、錄像、影視和多媒體一樣包括在當代藝術之中,只是行為藝術更具有前衛性和實驗性,它是當代藝術中的精華,由行為藝術創作可以帶出豐富的作品種類,比如圖片和錄像,混合媒介和各種藝術計劃文獻,長期創作過程等等。行為藝術也是可以收藏的,這不是問題。圖片和錄像可以收藏。行為過程後形成的裝置作品,或行為作品遺留物(實物),還有許多文獻也可以收藏的。關鍵是看人的品位是否到達一種境界。

銳讀:你同時也是一位行為藝術教育家,並且很早就在中國高校做行為藝術講座。很多人懷疑行為藝術這種充滿強烈衝動性的藝術形式是能夠被教育出來的。你認為呢?

蔡青:2001年至2007年,我在紐約住時有機會深入研究當代藝術,那時回到中國就開始在一些藝術學院做當代藝術講座,我算是較早在國內講當代藝術的人。教行為藝術不如說是在教當代藝術,因為行為藝術是當代藝術中的一項,我們必須全面地了解當代藝術,才能涉及行為藝術,它不能孤立地存在。通常我的課堂大部分時間是講國際和國內當代藝術的發展脈胳,例舉當紅的當代藝術家和對他們作品的分析。經過我的教程,學員們完全理解和搞懂了何為當代藝術,同時也找到了他們自己。我的課程對他們成為優秀的藝術工作者有幫助,而並不是只把他們弄成行為藝術家。

我覺得,行為藝術的教學主要是引導,讓學生注重自身,回到自我,擁有信心。行為藝術是無法教的,一切是靠他自己的素質、本能的反應和自身的堅持。

本報記者 盧歡 採寫

■行為藝術現場

2009年,行為藝術家何利平先預製了一個如同他身體長短的長方形金屬盒子。在他鑽進盒中之前,他事先散發了字條,上面寫給觀眾說:他埋在土中將只有16分鐘的喘息時間,他完全依賴觀眾去救他出險。一輛大型運輸車開到鐵盒子旁,將幾噸重的泥土傾倒在鐵盒子上,形成一個高高的小山包。此時拿到字條的觀眾面面相覷。人們一擁而上,經過16分46秒,終於將藝術家從泥土中挖出來。在當代生活中人與人失去信任,人與人有著越來越多的隔閡時,何利平的這個行為是對人們的一個鼓勵,是重新喚起人與人相依為命的良知。他以人們營救他的時間命名這件行為作品《16分46秒》。

 

責編:ZB

相關焦點

  • 行為藝術於創作者是心靈的安慰,於觀眾則見仁見智(上)
    長江商報消息 專訪行為藝術教育家蔡青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形式,行為藝術在中國自出現至今的30年來,一直在困境中艱辛地前進著,引起過很多爭議。著名行為藝術家蔡青所著的《行為藝術與心靈治癒》和《行為藝術現場》最近同時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作為一個在場者和見證者,他試圖從客觀、正面的角度介紹行為藝術的發展情況,向讀者揭示行為藝術的魅力。
  • 行為藝術於創作者是心靈的安慰,於觀眾則見仁見智(下)
    只要藝術家多出好作品,好的作品會為人傳頌,就會改變人們對行為藝術的誤解,認識到行為藝術的妙處。我近兩年寫了專著《行為藝術與心靈治癒》和《行為藝術現場》,意在傳播行為藝術,給大家提供更多的關於行為藝術的資訊。我、朱雁光、 周斌和幸鑫等幾位行為藝術家同行,走進大學的講壇,開展行為藝術教學工作。
  • 大熱的行為藝術如何治癒心靈
    對於行為藝術的互動形式來說,首先是身體的互動,早期、中期行為藝術常常進 行「封閉式的互動」(實驗),通過限制藝術家自身物理活動來促成觀察、反思;「與他者或物的互動」,則刻意通過引入人與他者或物的關係,來讓事態被促進或 推動,推動觀眾形成互動;「偷窺與角色的置換」,最大範圍地調動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營造出讓觀眾感覺成為主體、主角的空間與氣氛;「集體性的動員和 參與」,這類形式近年來在我國內地出現越來越頻繁
  • 「行為藝術最重要的是面對觀眾」
    瑞典藝術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下簡稱「喬納斯」)在莊子的哲言中,感悟到中國古代思想與當代行為藝術之間的關聯。 1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屆國際行為藝術節——「廣州·現場」在小洲村優遊當代藝術中心舉行。本次藝術節共展現來自超過14個國家30位國際行為藝術家,其中包括傳奇藝術家,如愛爾蘭的奈傑爾·羅爾夫,還有知名中國行為藝術家段英梅。
  • 大熱的行為藝術如何治癒心靈
    楊志超 《種草》蔡青指出,行為藝術最有效的表現手法就是其互動功能——互動性是行為藝術打破傳統藝術高高在上、封閉性的重要特性,通過互動才能讓觀眾成為再創造者,構成作 品、主旨的一部分。這樣一來,行為藝術才打開了溝通人們共同記憶的門檻,形成了某種未來期待的基礎,調動起人們(藝術家、觀眾乃至其他人)共同的疼惜、羞 恥、感動、難堪、悔恨乃至一般良知。
  • 賀歲辣評《風雲2》考驗觀眾忍耐力的行為藝術
    賀歲辣評《風雲2》考驗觀眾忍耐力的行為藝術 這是一部通片透著廉價、淺薄、俗氣的電影,彭氏兄弟也許想用它做個實驗,看能不能用純視覺效果支撐一部電影的敘事和抒情,但事實最終證明他們做得很失敗,讓《風雲2》變成一場考驗觀眾忍耐力的行為藝術。  來自泰國的彭氏兄弟本是專拍恐怖片的導演,按說對影片節奏和抑揚的把握應該深有體會。
  • 「心靈的交換」美術治療作品展 感受「星星孩子」的藝術世界
    圖為:2018年7月18日,市民觀展中,感受著「星星孩子」的藝術才華。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宋寧攝  2018年7月18日,「心靈的交換」美術治療作品展公益巡展在南京河西一大型購物中心展出,展出的百件繪畫作品都是由參與藝術治療的自閉症孩子完成的,畫展旨在傳達:在這裡,所有創作者都只有同一個身份——熱愛生活的藝術家。通過巡展,觀眾可以感受到「星星孩子」的藝術才華,呼籲社會各界關愛自閉症兒童,傳播「藝術治療」的先進理念。
  • 青年電影創作者困境: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
    這部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紀錄的電影,自從首映後就收穫了諸多好評。  「開幕影片必須是一部在藝術品質上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棒!少年》首映後專業媒體與影評人的評價、普通觀眾的共鳴、豆瓣8.8的高分,已經說明了這一切。」大象點映創始人和CEO吳飛躍說。
  • 類型電影是創作者與觀眾的契約
    當我們談起電影節的時候,我們談論的,其實是那些飽含藝術價值的電影。歐洲三大電影節之所以備受關注,也是因為它代表了電影作為藝術的最高成就。在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票最快被搶光的,也往往是經典電影,也就是所謂的文藝片。另一方面,電影院裡平時熱映的多數都是商業大片,也就是所謂的類型片。
  •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我們如何去愛
    他們雙手緊握,阿布拉莫維奇幾乎無法控制淚水的溢出,對面的烏雷輕輕搖著頭,眼角有些溼潤,似乎是在安慰她。《藝術家在場》現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對視之後,烏雷離開,阿布拉莫維奇雙手掩面平復心情,然後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平靜地等待下一個陌生人的到來。
  • 藝術中的心靈自悟
    ,是自我的,人的創造也是自由的是自我的,在不包含任何雜質的創作中,大概藝術的表達最原始就來源於創作者的心靈自我感悟。 自由便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人在達到一定程度的心靈自由時,便會到達本心清淨,空靈清澈的心靈境界,這是一種高級的心靈自悟境界——妙悟。 妙悟可以分為三種,前悟,即悟,後悟。這三種悟可以對應著藝術創作者創作時的三種不同狀態。
  • 「行為藝術最重要的是面對觀眾」
    瑞典藝術策展人喬納斯·斯坦普(下簡稱「喬納斯」)在莊子的哲言中,感悟到中國古代思想與當代行為藝術之間的關聯。 1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屆國際行為藝術節——「廣州·現場」在小洲村優遊當代藝術中心舉行。本次藝術節共展現來自超過14個國家30位國際行為藝術家,其中包括傳奇藝術家,如愛爾蘭的奈傑爾·羅爾夫,還有知名中國行為藝術家段英梅。
  • 什麼是行為藝術?什麼是藝術行為?
    藝術行為與行為藝術一切藝術品,都歸藝術家創作而來.這個創作的過程就是一種行為,我想把它叫做藝術行為.甚至藝術本身就可以說是一種行為.而這種行為一直伴隨著人類.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可以聽到一個頗為新鮮的詞----行為藝術.行為藝術指的是像文學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等一樣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一種體裁.為此引來了不少的爭議.做為一種新鮮事物橫空出世
  • 閭丘露薇撰文《暢所欲言》 稱「殺光中國人」一說見仁見智
    見仁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感。」文末,閭丘露薇將人們的抗議歸結為,「誰都明白童言無忌,也無須和一個熊孩子較勁,但因為對美國的反感,而這恰好是美國媒體,於是後果就變得嚴重了。」這是編劇的選擇,也許會因為戲劇再創作失去一些觀眾,但是也許會因為增加了戲劇衝突而讓一些觀眾找到共鳴。最終觀眾到底喜不喜歡,用腳投票說了算。演員在舞臺上全裸穿上睡衣,朋友覺得意識大膽,但在香港這個地方,連法國的「顛馬」舞蹈團都可以來公開演出,這真的算不上什麼。
  • 一文讀懂加密藝術的創作者,社區和二者間的「灰色地帶」
    特別是,網際網路將如何改變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關係。當時,他意識到人類正處於某種既令人興奮又可怕的事情的風口浪尖:它打破創造者和他們的社區之間的障礙。藝術或信息不再單向觀眾單向傳播,而是更多交流,觀眾進來並加入他們自己的解讀,創造者的作品才算是完成了。在那裡,作品進化了,一一種創作者難以想像到的採樣再混合。
  • 青年電影創作者困境: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
    大多數青年電影創作者面臨著相同困境:歷經艱辛拍完電影,卻因宣發斷檔遲遲無法上映——  文藝片,如何找到「對」的觀眾?這部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紀錄的電影,自從首映後就收穫了諸多好評。  「開幕影片必須是一部在藝術品質上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棒!少年》首映後專業媒體與影評人的評價、普通觀眾的共鳴、豆瓣8.8的高分,已經說明了這一切。」大象點映創始人和CEO吳飛躍說。
  • 從他英到霹靂布袋戲,這些創作者為何屢屢挑戰觀眾底線?
    可以說霹靂官方的行為已經觸犯了DL觀眾的底線,想繼續在大陸掙錢就很困難了。神鴉不禁想起之前發生的英雄學院事件,創作者也是犯了原則性問題,徹底得罪了DL地區的觀眾。觀眾相當於是創作者的衣食父母,得罪觀眾就等於自斷財路,但凡頭腦清醒的創作者都不會做出得罪觀眾的事情。
  • 看入生命本性,寫出心靈印證:禪畫藝術欣賞
    遠愛南山近愛茶-李迎春作品禪畫,原來是用作修道的搭橋,以求創作者與欣賞者之供需均衡。禪畫概括有幾點特徵:一是從佛教禪的思想,作實踐印證的手法,通過禪畫表現自己悟證的境界。二是以簡略筆法,隨心應手寫出胸中丘壑,寥寥幾筆,一點一划,無不體現作者的心靈印證。三是機鋒轉語,不拘泥常規,寫出悟道者的境界。四是畫中有禪,禪中有畫,詩與畫大結合。
  • 秋交會丨現實主義的春天,創作者如何出招?
    「在藝術中一切不忠於現實的東西都是虛晃,是對真實的誹謗,它們所揭示的不是才能,而是碌碌無為,藝術是真實的體現。」(別林斯基)「作者的獨創性不僅在於風格,而且在於思維方式、信念及其他。」(契訶夫)他認為這些名家之言為電視劇編劇無需再妄自菲薄提供了權威的依據。
  • 破門而入——當代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
    2007—2010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現為職業藝術家,定居北京。張樹功起初是畫油畫,後來潛心學習丹培拉、綜合材料繪畫,1999年,他的《門》作品,還獲得全國第九屆美展的銅獎,張樹功在架上繪畫初露鋒芒,咋突然玩起行為藝術哪?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