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門而入——當代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

2020-12-15 騰訊網

作者:王志

2016年11月9日,「空間生長」——第三屆CAFAM雙年展的「非標準亮相」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門——張樹功的行動」14站及影像和美術館外場地上的「門.問」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當代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在喧囂中的VR和AR的浪潮中平靜地迎來了參觀者。

藝術家張樹功

張樹功1965年生於寧夏青銅峽。做為有社會責任感的60後當代藝術家,他有著西北漢子的剛毅和深沉。在「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譽的寧夏平原,黃河自然灌溉,這是一個富足旱澇保收的好地方,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張樹功的藝術理想從這裡得到滋養,並從此出發。1989年,張樹功從寧夏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油畫專業,1993年本科畢業,適逢國家第一次對大學畢業生實行「雙項選擇」政策,他有幸分配到北京工作,潛心教學7年。2004考取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首屆研究生,師從張元、馬路、曹吉岡教授,孫滋溪、潘世勳、王懷慶、尚楊、周長江先生對他的藝術成長之路影響也很大。2007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7—2010年,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現為職業藝術家,定居北京。

張樹功起初是畫油畫,後來潛心學習丹培拉、綜合材料繪畫,1999年,他的《門》作品,還獲得全國第九屆美展的銅獎,張樹功在架上繪畫初露鋒芒,咋突然玩起行為藝術哪?

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形態之一。它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造的媒介,並以一定的時間延續。特定的環境和含義為依託而進行藝術創造活動的藝術形態。我國的行為藝術起步較晚,9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了一批行為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與眾不同,一開始是從他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門》關聯並由此開始的。

張樹功綜合材料繪畫作品

從第九屆美展的《門家》,到《門--古易》,《門——玄武之相》,再到後來的《四方之門》,他的思想之旅,有一個日漸明晰的發展過程。張樹功第九屆美展的《門》,是對門神形象進行了確定和抽離,把門神手裡原有的大刀置換成了一條紅線,把現實中小汽車、晶片、樓房作為其背景,表現當下社會物質欲望的部分,並以剪影的形式置入。這樣觀念就進入了畫面,觀念與現實發生了關聯。門神本來是驅魔闢邪、衛家降吉的,在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好的、壞的就都來了,其中許多部分已經越過了底線,好的一定好嗎?能長久嗎?這部分我用紅線作為一種警示。這也是他將觀念首次引入自己的架上繪畫作品,對社會憂慮的觀念傳達了出來。

張樹功的作品深受《易經》的影響。如《易經》裡有天文學、歷史、地理、哲學、文學、化學等,涵蓋面之廣、之大,讓人感嘆折服。張樹功《門--古易》的創作,結合了《易經》中的「八卦九宮」模式,上有天,下有地,再有四方四維,每個方位上都有門。東方的的文化,把人放在了自然裡,把人看得很渺小,始終敬畏自然;西方的哲學,把人從自然中抽離了出來,跟自然是脫離的,把人放在前,自然在後。

張樹功開始把他「門」和「門神」從高雅的神聖的藝術殿堂,擺放到了普通觀眾心目中的「不過如此」的「平淡」狀態的視野中去。他的作品開始與觀眾互動,還請一般觀眾參與,消解了當代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觀者對藝術創造行為的認同感,同時,把藝術注重行為結果的單一視域拓展到了充分認識、注重藝術行為過程的領域。2014年11月,在798聖之空間的展覽中,張樹功的行為藝術開始了,數千塊板磚,整整齊齊地碼在了這扇鐵門前,在砸門的過程中,人們的心理各有不相同,有的人是在發洩,有的人是覺得好玩,有的是為了痛快。從門裡到門外,是門神的一次穿越,也是張樹功整體創作思路、創作語言的一個穿越,可以說是從門外走到現實社會,跟觀眾開始直接互動。通過這次行為讓觀眾參與進來,從架上虛的空間到架下虛實空間的轉換,再走到現實的空間,這是他繼《門與影子》之後的又一個重要轉折。

2014年11月,在798聖之空間的展覽中的「砸門」現場。

2015年3月26日張樹功又從北京出發,途經太原、鄂爾多斯、烏海、寧夏青銅峽、烏魯木齊、和田、拉薩、汶川、綿陽、深圳、廈門、南京、淄博、北京,在全國的這14座城市中,他分別發動了慰安婦之子、空城售樓者、重汙染區居民、產婦、絕症患者、維族人和漢族人、挖玉者、宗教信仰者、災區受害者、留守兒童、失足婦女、臺海問題當事人、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民黨抗戰老兵、霧霾和交通受害者,並由這些當事人舉起「板磚」,再次砸向這扇鐵門。14座城市,跨越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習俗。但其共同性也是明確的,即抒發大家內心的喜、怒、哀、悲等情感,將當下民生生活中的迷惘、不安和失衡彰顯無遺。使作品真正跨入了社會底層,觸及到了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使之成了張樹功作品直入社會問題的批判性,警示性所在。當然作品自始至終還是藝術家對社會的人文關懷,是一條無形的線。

參與者的心電圖更能揭示事件本身,它能記錄那一刻參與者真切的心裡變化,那個儀器全稱叫「24小時心電變化觀測儀」,比較先進。和手機接上可記錄30秒,正好符合這個砸門的瞬間,砸門前,貼在參與者心臟處、腰部,每個人都做到一人一圖。張樹功是想通過這個科學的記錄給觀眾一個可視性的、更真切的、直接的感受,這也是別人沒做過的。

通過這14次「破門」,使張樹功的作品開始邁入社會底層,觸及到了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通過砸門痕跡,運輸票單,砸門人的心電圖,門的包裝木箱等來呈現。最後展覽不是單一的繪畫作品,還包括聲音等,全方位、全因素綜合的方式去呈現。張樹功實現了從架上繪畫到行為藝術又一次穿越。

「門」是一道人為建立的屏障。人們每天從門而入,又從門而出,忙忙碌碌!每天都要打開門關上門,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門。單位的門比家門更加威嚴,或許門兩邊還有兩隻威嚴的石獅子。門裡門外是不一樣的兩個世界,兩種景象。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有一種無形的門,如果彼此情投意合可以打開心扉;反之,就會關上心門。關起門來說話,門裡門外說的或許都不太一樣,人與人是這樣,國與國何嘗不是這樣。國家也有國門,當年閉關鎖國的清政府,處處挨打受氣;當改革的大門打開,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國家開始富強。

全國14站中的1,3,13站

縱觀中國今天的藝術的大環境,生逢其時的每一個人都整合著自己的發力點。張樹功是一個有良知的當代藝術家,他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張樹功所關注的是那些長期失語的群體,他的作品一方面會給失語者提供慰藉和宣洩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一種喚醒,既要喚醒失語者,也要喚醒社會。張樹功從關注大眾的生存狀態,到發掘他們的精神本質,繼而將自己的外在技術和內在價值,全部整合了起來,折射出了全新、豐富的能量。 「砸門」的過程,這對很多人來說好像有些不雅,甚至有些粗俗和暴力,但面對一個有作為的藝術家,勇於挑戰自我,自己面對自己,也會有很多積怨或喜悅在一瞬間爆發,在拋出的磚塊擊中「門」的剎那間,心靈像從天河宣洩的瀑布一樣得到了洗滌,痛並快樂著!

張樹功的藝術實踐來源於人民大眾的生活,反映了當下人民的生活、表達人民情感。他不拘泥於傳統,面對過去,他有勇氣去「破門」。

張樹功的行為藝術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中國人看待世界、社會人生,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有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破門而入」給我們帶來了衝擊和震撼。現在,他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場內外的作品也一定給觀眾帶來更大驚喜!

王志 外文出版社美術編審 高級編輯

2016年11月8日於北京

相關焦點

  • 破門而入——當代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
    」14站及影像和美術館外場地上的「門.問」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當代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在喧囂中的VR和AR的浪潮中平靜地迎來了參觀者。張樹功起初是畫油畫,後來潛心學習丹培拉、綜合材料繪畫,1999年,他的《門》作品,還獲得全國第九屆美展的銅獎,張樹功在架上繪畫初露鋒芒,咋突然玩起行為藝術哪?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形態之一。它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造的媒介,並以一定的時間延續。
  • 張樹功:行走天山油畫作品欣賞
    》行為藝術。2014年 《門-景傷》張樹功當代作品展。798聖之空間。《裡邊》50x60cm 20202013年 《新門神-紅線》張樹功作品展 798喜神藝術空間2007年 在中央美院舉辦材料藝術工作室研究生個展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反對戰爭 2020 行為藝術 姿勢 2017 行為藝術 主要展覽 2020 抽象當代展,白咖當代藝術中心
  • 《整形:韓嘯行為藝術展》劃向當代藝術的手術刀
    我不清楚藝術家想表述什麼,但我的感觸和思考就是這樣的。仁者見仁吧,眼中有佛心中有佛。」  策展人彭鋒教授表示:「整容手術目的不是治病救人,而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願望,因此與其說它是醫術,不如說它是美術。韓嘯是一名整形外科大夫,美成了解釋韓嘯行為藝術的唯一理由。他的行為,首先讓我想到法國藝術家奧蘭的行為。奧蘭遭到眾多女權主義藝術家的批判。
  • 當代藝術市場裡的非洲藝術家
    經過20年的成功嘗試,非洲藝術終於贏得了國際收藏家的心。當代非洲藝術的新時代正在開始,現在已經在威尼斯和紐約等地建立了穩固的地位。,但巴黎和倫敦則專注於非洲大陸的當代藝術。
  • 用行為藝術批評當代藝術 滬雙年展中的晦澀難懂引爭議
    用行為藝術批評雙年展為主的中國當代藝術  開幕式次日下午(11月23日),原北京奧美創意總監、跨界創意人楊燁炘通過東昌電影院藝術計劃發起號召,100多位藝術青年報名參與行為藝術「今天不說話」,批評當代藝術越來越脫離社會,成為少數人自圓其說的藝術。
  • 觀看·界線—中德當代藝術家的藝術觀念與視覺體驗
    藝術家宋永平(1961-中國),當代「延續藝術」風格重要代表人物。宋永平長期從事繪畫、裝置、行為、雕塑等多種形式的實踐,尤其是繼2013年完成兼具兩種創作形態的版畫、裝置作品《金錢》之後,於2014年構思,2017年再度完成最新雕塑力作《黃金1號》。該作品因其特殊的材料應用,以及簡約、明確的思想指向,折射出當代藝術語彙,嶄新的語言風格與文化傾向,且首次呈現了「延續藝術」的美學概念。
  • 當代行為藝術法理,都應該看一看!
    即使在其發源地的西方,也因其流派、觀點的不同而具有多樣性,關於行為藝術的爭議,至今也沒有停止過。有人認為它是在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
  • 藝術家相聚太行山古村 融匯鄉村文化與當代藝術
    李庭耀 攝中新網晉中7月28日電 (李庭耀)27日傍晚,2019中國·和順第五屆許村國際藝術節在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許村開幕,來自美國、印度、義大利、哥倫比亞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名藝術家,以及國內多所藝術院校的專家相聚許村,探討鄉村文化重建、融匯鄉村文化與當代藝術。
  • 當代藝術 是當代文明的藝術表達
    當代藝術是否已經終結?在國際範圍內,以探索藝術自身形式規律為主的現代主義藝術,在1960、70年代完成任務。從此,藝術不斷向曾經不是藝術的領域拓展、滲透,泛化為「當代藝術」。「當代藝術」既是藝術的終結,也是藝術的解放: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把自己的生活做成藝術,把自己做成藝術品。它回到了藝術的原點後再次出發:生活最重要,可以沒有藝術,不能沒有生活。
  • 杜尚的行為和思想,對現當代藝術的啟發!
    首先,他是後現代主義以及當代藝術的鼻祖。  這也是評論界對他的一個稱謂。  他曾經將標有美國某衛生用品的現成品的小便池,放入到美術館展覽,並起名為:「泉」,而震驚了整個藝術界。  他將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放在了美術館裡,並以藝術品定義展出,給予了普通的現成品一個新的視角,而超越了它本身的實用意義。
  • 大藝術家|如何由下而上地看中國當代藝術?
    在倫敦裡森畫廊目前正在舉辦的「餘像:當代藝術」上,YT專訪策展人王宗孚,傾聽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系譜的新解讀。YT:從60年代到90年代,這些出生於不同時代,經歷過不同歷史的參展藝術家們所探索的當然有所不同,你可以用最簡短的句子來描述這些年代不同的藝術家之間最基礎的差異嗎?
  • 羅韜《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1994 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獲學士學位 2003 獲得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繪畫與雕塑藝術學位主要展覽 2019 「天地合」 藝術展,安墾匯智,上海,中國 2018 「在.現場」藝術展,藝諾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8 「山海藝術季」藝術展,寧海大樂之野,寧波,中國 2018 「愛恨離」當代國際藝術展
  • 專訪|法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重)塑世界: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數字藝術創作二十年」正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展出,該展以全景化的方式呈現當今世界數字藝術媒體的表現形式。展出的20組作品來自歐洲重要的當代視聽藝術創作中心——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該中心也是歐洲重要的高等藝術研究院之一。
  • 藝術人物·當代著名藝術家——楊紅
    國際當代藝術家楊紅,1959年出生,中國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惠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亞洲美術家聯盟理事,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外名人高級研究員,中國嶺南麗民俗油畫創始人。斯裡蘭卡社會主議民主共和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首席代表。
  • 什麼是當代藝術?千人千面的當代藝術
    在這期播客中我們談論了:1.什麼是當代藝術?2.看不懂當代藝術——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3.沒有喜歡或討厭的藝術家,只有喜歡和討厭的藝術作品!當代藝術也是全球化的結果,今天的流行文化越來越與當代藝術產生關係,比如優衣庫的T恤就是一個藝術傳播的媒介,KAWS和村上隆等藝術家被大眾熟知,你買的包或者抱枕上面印刷著藝術家的作品,商場到處充斥著藝術家們的跨界合作款。藝術到今天,早就不再服務某個階層或特定群體,我們每個人都跟當代藝術脫不了干係,了解當代藝術顯得尤為重要。
  • 藝術家吳琦璇《當代藝術裡的兒童符號》講座在廣州舉行
    遊戲當代藝術,啟發藝術創作。2021年1月9日由當代藝術中心觀空間舉辦的「當代藝術裡的兒童符號」講座在廣州琶醍當代藝術中心二樓成功舉辦,青年藝術家吳琦璇與到場藝術愛好者對藝術創作中的童稚聯想進行學術性的交流與探討。當天上午,觀空間館長尹昕、策展人陳觀寶,媒體代表歐陽淳以及眾多收藏家和潮流藝術愛好者共同出席本次活動。
  • 12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訪談,訴說他們的藝術歷程
    )Hi~值友們,小小值好久沒整理中國當代藝術的相關視頻了,在這期裡,我們將呈現12位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訪談,話不多說,大家收藏起來,空閒時慢慢看吧~註:排名不分先後的呀~都很有代表性1楊詰蒼楊詰蒼 (1956- )生於中國佛山市
  • 專訪|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重)塑世界: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數字藝術創作二十年」正在上海明珠美術館展出,該展以全景化的方式呈現當今世界數字藝術媒體的表現形式。展出的20組作品來自歐洲重要的當代視聽藝術創作中心——法國國立當代藝術中心,該中心也是歐洲重要的高等藝術研究院之一。
  • 「雌雄同體」的行為藝術家馬六明|馬六明|行為藝術|藝術|藝術家...
    當時,馬六明用一個行為藝術來迎接這些遠方的客人,而這個行為藝術也是北京東村的第一次行為藝術。當時馬六明帶著這兩位英國的藝術家看了所有東村的藝術家工作室,最後來到馬六明的工作室,只有他的一個朋友知道馬六明要做一個行為藝術。當這兩位英國藝術家走進馬六明工作室後按慣例他們就是看牆上掛的一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