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宋永平(1961-中國),當代「延續藝術」風格重要代表人物。宋永平長期從事繪畫、裝置、行為、雕塑等多種形式的實踐,尤其是繼2013年完成兼具兩種創作形態的版畫、裝置作品《金錢》之後,於2014年構思,2017年再度完成最新雕塑力作《黃金1號》。該作品因其特殊的材料應用,以及簡約、明確的思想指向,折射出當代藝術語彙,嶄新的語言風格與文化傾向,且首次呈現了「延續藝術」的美學概念。「延續藝術」經過藝術家的深層探索和發掘,將創作主題引向了另一個不同方向,宋永平的《黃金1號》雕塑作品,更像是一具世界的器官,該作品兼具了「工業文明、藝術、金融」三大人文學科體系,同時,也相應地傳達了早期《金錢》系列的另一個延續方向,《黃金1號》避開了藝術形態與創作重複表現的陋習,它遵循了符合時代及要求的規則,罕見地使社會反映的實際問題,包括潛意識當中諸多心理現象以及心理欲望,均通過《黃金1號》體現。
藝術家巴力(1962-中國)具有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等多種身份,長期從事繪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推介、藝術評論等方面的研究和創作工作,尤其在抽象藝術領域,他以獨特的表達方式,闡述了視覺經驗與感受,他認為視覺藝術的表現手段,無論怎樣變換,但最終呈現出的結果,都會因為相同的主題與結構特徵,產生極為相似的視覺反應,尤其是視覺語言所呈現的形態,均會產生共性化的痕跡。他還明確的指出,由於任何一類抽象藝術彼此之間的差異甚微,其前提核心條件,往往來源於對現實景觀的客觀再現、判斷、分析,它們不被形式相互制約的產生著等同的視覺節奏,包括其中的語境和方向,故容易形成視覺化的共鳴。藝術家以實踐經驗證明,抽象概念的形成,始終與視覺意識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彼此之間襯託著不同色彩和歷史,它們宛如初見的疾風,滲透、波及到世界每一個與人文相關的角落,它們不間斷地給予人們古樸、真實、超越現實的節律和想像力,使視覺閱讀成為對諸多熟悉或陌生世界,進行認知與判斷的重要途徑,因為它們恰當的將時間、空間、現實與未來,凝聚成共識的力量,並被廣泛應用和融入到社會中的「文化個體或集體」,也在不經意間,促使諸多文化的意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並十分肯定地表示,它更有益於思想的縱情燃燒,也有益於人的精神世界,得以修復和重建,同時,作為梳理和改變隨時瀕臨鬆散的文化經絡的必要手段,藝術修正,往往會以「主動」的姿態,替代性地伸出充滿活力的雙手,去抵近生命的靈魂。
德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阿爾伯特 ·厄倫(Albert Oehlen,1954年出生於德國),是戰後德國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厄倫的作品,具有明確的當代特性,尤其在繪畫語言方面,綜合了廣告、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計算機圖像生成等技術和元素,其藝術觀念曾一度引發了自20世紀中期以來關於繪畫已經死亡的討論,這類討論迄今仍在繼續定義和左右著當今視覺藝術形態的圖像解讀和發展,厄倫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新表現主義畫家,先後經歷了混合計算機圖像設計的創作研究,以及對圖像拼貼和裝置等多種多樣的媒介介入,其中還包括他對藝術史從新解析的「自畫像」系列,這些作品的形式豐富多樣,厄倫通過作品,明確的表達了內心的真實情感和精神狀態,這無疑昭示了藝術家獨特的價值觀念和藝術理念。
藝術家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1968年生於德國),當代著名攝影藝術家。他的攝影理念及成就,在整個歐洲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提爾曼斯以攝影形式作為主要創作媒介,橫跨人物肖像、自然風景、自然抽象構成等多個領域,並在其中尋找和表達內心的認知,其攝影語言獨立,且深邃。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是一個被重新定義的攝影藝術家,他通過攝影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視覺體驗,他的創作題材不受制約的自由和廣泛,作品不僅出奇的平靜,甚至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輕鬆跨越,且極具神秘的色彩。
提爾曼斯的攝影理念,對當代攝影藝術提出了不可多得的挑戰。他認為:「我的作品讓社會思考什麼東西是可以被接受的。別人認為可怕的東西,在我看來可能是美的。」並坦誠地表達了內心真實感受:「我從來不用藝術界的那些常規手段來抬高自己的作品。」
中德四位藝術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展現出的藝術觀念,將視覺體驗的理性意識,縮小到了共性特徵的核心,儘管它們彼此獨立,卻極度相似的傳遞了難得的精神張力,那種自由於心的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使藝術語彙變得更加豐富而有序,以致,我們與世界,都在其中。
編輯: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