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界線—中德當代藝術家的藝術觀念與視覺體驗

2020-12-15 界點

藝術家宋永平(1961-中國),當代「延續藝術」風格重要代表人物。宋永平長期從事繪畫、裝置、行為、雕塑等多種形式的實踐,尤其是繼2013年完成兼具兩種創作形態的版畫、裝置作品《金錢》之後,於2014年構思,2017年再度完成最新雕塑力作《黃金1號》。該作品因其特殊的材料應用,以及簡約、明確的思想指向,折射出當代藝術語彙,嶄新的語言風格與文化傾向,且首次呈現了「延續藝術」的美學概念。「延續藝術」經過藝術家的深層探索和發掘,將創作主題引向了另一個不同方向,宋永平的《黃金1號》雕塑作品,更像是一具世界的器官,該作品兼具了「工業文明、藝術、金融」三大人文學科體系,同時,也相應地傳達了早期《金錢》系列的另一個延續方向,《黃金1號》避開了藝術形態與創作重複表現的陋習,它遵循了符合時代及要求的規則,罕見地使社會反映的實際問題,包括潛意識當中諸多心理現象以及心理欲望,均通過《黃金1號》體現。

藝術家巴力(1962-中國)具有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等多種身份,長期從事繪畫、雕塑、攝影、裝置、藝術推介、藝術評論等方面的研究和創作工作,尤其在抽象藝術領域,他以獨特的表達方式,闡述了視覺經驗與感受,他認為視覺藝術的表現手段,無論怎樣變換,但最終呈現出的結果,都會因為相同的主題與結構特徵,產生極為相似的視覺反應,尤其是視覺語言所呈現的形態,均會產生共性化的痕跡。他還明確的指出,由於任何一類抽象藝術彼此之間的差異甚微,其前提核心條件,往往來源於對現實景觀的客觀再現、判斷、分析,它們不被形式相互制約的產生著等同的視覺節奏,包括其中的語境和方向,故容易形成視覺化的共鳴。藝術家以實踐經驗證明,抽象概念的形成,始終與視覺意識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彼此之間襯託著不同色彩和歷史,它們宛如初見的疾風,滲透、波及到世界每一個與人文相關的角落,它們不間斷地給予人們古樸、真實、超越現實的節律和想像力,使視覺閱讀成為對諸多熟悉或陌生世界,進行認知與判斷的重要途徑,因為它們恰當的將時間、空間、現實與未來,凝聚成共識的力量,並被廣泛應用和融入到社會中的「文化個體或集體」,也在不經意間,促使諸多文化的意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並十分肯定地表示,它更有益於思想的縱情燃燒,也有益於人的精神世界,得以修復和重建,同時,作為梳理和改變隨時瀕臨鬆散的文化經絡的必要手段,藝術修正,往往會以「主動」的姿態,替代性地伸出充滿活力的雙手,去抵近生命的靈魂。

德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阿爾伯特 ·厄倫(Albert Oehlen,1954年出生於德國),是戰後德國最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之一。厄倫的作品,具有明確的當代特性,尤其在繪畫語言方面,綜合了廣告、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計算機圖像生成等技術和元素,其藝術觀念曾一度引發了自20世紀中期以來關於繪畫已經死亡的討論,這類討論迄今仍在繼續定義和左右著當今視覺藝術形態的圖像解讀和發展,厄倫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新表現主義畫家,先後經歷了混合計算機圖像設計的創作研究,以及對圖像拼貼和裝置等多種多樣的媒介介入,其中還包括他對藝術史從新解析的「自畫像」系列,這些作品的形式豐富多樣,厄倫通過作品,明確的表達了內心的真實情感和精神狀態,這無疑昭示了藝術家獨特的價值觀念和藝術理念。

藝術家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1968年生於德國),當代著名攝影藝術家。他的攝影理念及成就,在整個歐洲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提爾曼斯以攝影形式作為主要創作媒介,橫跨人物肖像、自然風景、自然抽象構成等多個領域,並在其中尋找和表達內心的認知,其攝影語言獨立,且深邃。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是一個被重新定義的攝影藝術家,他通過攝影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視覺體驗,他的創作題材不受制約的自由和廣泛,作品不僅出奇的平靜,甚至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輕鬆跨越,且極具神秘的色彩。

  提爾曼斯的攝影理念,對當代攝影藝術提出了不可多得的挑戰。他認為:「我的作品讓社會思考什麼東西是可以被接受的。別人認為可怕的東西,在我看來可能是美的。」並坦誠地表達了內心真實感受:「我從來不用藝術界的那些常規手段來抬高自己的作品。」

  

中德四位藝術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展現出的藝術觀念,將視覺體驗的理性意識,縮小到了共性特徵的核心,儘管它們彼此獨立,卻極度相似的傳遞了難得的精神張力,那種自由於心的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使藝術語彙變得更加豐富而有序,以致,我們與世界,都在其中。

編輯:一木

相關焦點

  • 魏祥奇:觀念之於語言——當代藝術的理論跨越
    我們籠統地將之稱為「裝置藝術」抑或「綜合藝術」,而現成品以藝術的名義開始被廣泛接受也得益於這種思想維度的跨越:對藝術本質的追問最終將回到一個哲學觀念的問題,而不是以視覺或一種語言媒介的形式呈現而出的,闡釋成為一種觀看的必要延續,創作和觀看都牽涉到意義生成的過程,但都不是全部。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杜尚拒絕製作藝術作品的分類以及藝術作品的鑑賞價值。通過很多後繼者的發展,杜尚的觀念對於當代藝術家產生了開創性的影響,引發了很多行為性的藝術實踐,從而顛覆了藝術世界中的等級、學院以及體制方面的慣例。杜尚認為,美學在觀念上與藝術無關,因此任何物質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藝術品,這與物體之應用於藝術的脈絡中———換言之,它在藝術脈絡中的功能———沒有關係。
  • 第39集,如何看懂當代藝術?-劉曉俊
    好在看不懂, 因為看不懂, 我就會對它感興趣,人對未知的事物是無法抗拒的, 這就像我們談論的當代藝術, 它在藝術觀念和表達形式上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探索空間。 如果不懂當代藝術作品, 又拒絕繞過作品本身, 不去了解和學習它, 以及了解藝術家的經歷和時代背景, 是無法理解在藝術的語境裡客觀的評價一件當代藝術品的。 再回到話題:「如何看懂當代藝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新觀念看當代藝術
    他認為,藝術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人生、對世界、對宇宙的一些看法。在西方,很多當代藝術家都很痴迷物理學,會用當代藝術語言表達他們的宇宙觀以及他們對世界本源的認識。  在某種意義上,《離散的五行》系列作品也可以看成張智罡用他的當代藝術語言來表達他對宇宙、對世界的認識。
  • 日本將新增當代藝術三年展「岡山藝術峰會」
    Lawrence Weiner的作品今年10月9日,原本緊張飽和的全球藝術博覽會日程上又將新添一個當代藝術三年展——「Okayama Art Summit」(岡山藝術峰會)將在日本岡山縣舉行首屆岡山藝術峰會海報一些藝術家的作品主體或者以持續性發展為主要創作理念,或者以不斷回望反思發展產物的狀態為觀念進行創作。
  • 洛杉磯郡美術館展當代中國材質藝術:塑料時代的物質與觀念
    組成展覽的二十件作品來自於當今中國知名的藝術家,包括蔡國強、顧德新、谷文達、梁紹基、林天苗等。此次面向西方的中國當代藝術群展不再以社會政治現實統領全文,而是以媒介為切口,關注藝術家從材料屬性中提取出觀念的過程,為西方觀眾搭建起另一個解讀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論框架。在對策展思路作簡短陳述後,文章會聚焦在顧德新創作於1989年的一件塑料裝置上。
  • 大者藝術|您有一份展覽邀請函記得查收——「縱橫Crossing」中德國際藝術9人展
    ——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起源之一,當人類開始邁向文明,便有了各種藝術的活動。從「幻化」-「色舞」-「交融」-「共鳴」,到今年的「縱橫」展,成都中德國際藝術交流展已然在充滿美好與詩意的道路上,走過了5個春夏秋冬。中德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各自巍峨;而在藝術領域的長期交流互動,更是得天獨厚,碩果天成。
  • 對談| 「看不懂當代藝術原因當然不在觀眾,而在藝術家」
    沙龍邀請到英國觀念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創始人周大為、VICE中國創始人孟金輝、裡森畫廊中華區總監董道茲,共同探討「文化創新:藝術的深度與廣度」這一話題。藝術家瑞安·甘德作為本次沙龍的主講人首先闡述了他的藝術觀點。甘德從裝置、雕塑、攝影到講座、出版等領域都有涉獵。
  • 「空白空間」的聚會——記中德當代藝術展
    古有「竹林七賢」——幽簧裡,彈琴復長嘯;中德當代藝術展有「二十四賢」,在「空白空間」裡,讓各自的意象和色彩流動。12月6日至1月30日,馬庫斯·勒佩茨、格魯伯格、伊門朵夫、A.R.彭克、徐冰、方力均、嶽敏君、楊少斌等人將在「空白空間」聚會,不過並非本人而是通過繪畫。     「空白空間」是北京大山子藝術區中一家畫廊的名字,主人亞歷山大·奧克斯是德國人。
  • 德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在中央美院美術館展出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程璨)9月16日下午,「德國8」之《藝術之規——德國當代藝術》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在40天的展出時間裡,包括弗朗茨·阿克曼、霍斯特·安特斯等在內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德國當代藝術家的近90組作品與公眾見面。
  • 淺論當代藝術的結構和手段
    杜尚畫出了《長鬍子的蒙娜·麗薩》影響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思想是「藝術即生活」觀。由杜尚到波伊斯以及「後波伊斯」的實踐,視覺藝術從畫廊、沙龍、博物館等四壁圍困的模式走向了戶外。表現形態從平面走向了空間,從單一畫種的純粹性向手段的混用性過渡,架上與空間的複合並置、靜態與動態的光效應、肢體和觀念等非傳統的藝術形式的出現,視覺圖式的共性特徵被個性化的文化索求所解構。藝術的界面變寬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疆界被破除了,藝術的創作者和接受者不再以典型化式的沉思替代藝術的結果,藝術的閱讀方式和圖像的判斷能力不再以經典為藍本,而是面對當下,直接從自我真實的情境中接受甚至參與其中而互為表裡。
  • 當代藝術的現實意義
    雖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時間起點,觀念藝術家們一股腦地削除掉藝術品的功能性,從而迴避客觀因素的幹擾,試圖在更為複雜的局面中繼續逐步揭示藝術的本質問題,但直到今天,「談論藝術」依然在社會各層面的功能性有著相當的優勢和必然性。   思想經過語言的轉換和經過空氣的延時,會產生多少誤會和信息不對稱?
  • 什麼是當代藝術?千人千面的當代藝術
    在這期播客中我們談論了:1.什麼是當代藝術?2.看不懂當代藝術——我們該如何理解當代藝術?3.沒有喜歡或討厭的藝術家,只有喜歡和討厭的藝術作品!當代藝術也是全球化的結果,今天的流行文化越來越與當代藝術產生關係,比如優衣庫的T恤就是一個藝術傳播的媒介,KAWS和村上隆等藝術家被大眾熟知,你買的包或者抱枕上面印刷著藝術家的作品,商場到處充斥著藝術家們的跨界合作款。藝術到今天,早就不再服務某個階層或特定群體,我們每個人都跟當代藝術脫不了干係,了解當代藝術顯得尤為重要。
  • 破門而入——當代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
    藝術家張樹功張樹功1965年生於寧夏青銅峽。做為有社會責任感的60後當代藝術家,他有著西北漢子的剛毅和深沉。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於歐洲的現代形態之一。它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造的媒介,並以一定的時間延續。特定的環境和含義為依託而進行藝術創造活動的藝術形態。我國的行為藝術起步較晚,9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了一批行為藝術家,張樹功的行為藝術與眾不同,一開始是從他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門》關聯並由此開始的。
  • 設計為何:託尼克視覺設計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設計為何:託尼克視覺設計展thonik: why we design時間:2019年3月30日-6月2日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psD票價:免費3月30日至6月2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powerstation of DESIGN
  • 當代藝術家喬遷先生受邀參加南京國際美術展
    喬遷作品《張蛋蛋與李花花》系列   著名的美學家和批評家丹託曾公然宣稱:「當代藝術在極端的革新觀念的驅使下,遠離了詩意和美感,違背了藝術的本性,乃至走向了藝術的反面!」    一些美學家和批評家甚至直截了當的將當代藝術稱之為「非藝術」、「反藝術」、「後藝術」。中國當代藝術也趕上了這波國際潮流,感官刺激和觀念遊戲被無限放大,詩意和美感甚至成了一些藝術家迴避和調侃的對象。然而,喬遷是個例外,他是中國當代藝術界中少數堅持追求詩意和美感的藝術家之一,不過喬遷的「例外」不僅沒有讓他過時,反而比大多數追趕潮流的當代藝術家顯得更當代。
  • 「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天淵之別
    1913年,杜尚將一個現成的舊自行車輪「貼上藝術的標籤」,宣稱「什麼都是藝術」,從此各種「反藝術的藝術」大行其道。觀念主義的基本邏輯是,既然藝術作品出自藝術家的觀念,那麼觀念本身就是藝術。就這樣,沿著杜尚開創的觀念主義道路,西方藝術家創造了各式各樣的非架上藝術,以致推出了無形無象的純概念藝術。
  • 藝術家吳琦璇《當代藝術裡的兒童符號》講座在廣州舉行
    遊戲當代藝術,啟發藝術創作。2021年1月9日由當代藝術中心觀空間舉辦的「當代藝術裡的兒童符號」講座在廣州琶醍當代藝術中心二樓成功舉辦,青年藝術家吳琦璇與到場藝術愛好者對藝術創作中的童稚聯想進行學術性的交流與探討。當天上午,觀空間館長尹昕、策展人陳觀寶,媒體代表歐陽淳以及眾多收藏家和潮流藝術愛好者共同出席本次活動。
  • 試論油畫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當代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發展至今,中國油畫已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油畫的當代性藝術表達作為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其隨著中國油畫民族化回歸的再次提起而備受關注,但對其深入研究的成果並不多見,亟待進行梳理和系統研究。從過去的歷史不難發現,世界會變得越來越開放,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這個開放的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世界文化也走向了一體化。
  • 專訪|法國當代藝術中心何以「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
    該中心數字研究部負責人埃裡克·普利讓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不會選擇「純技術型藝術家」,技術是為藝術家提供養分,從而支撐著藝術語言、觀念、哲學和看世界的方法。在時下的當代藝術展覽中,新媒體數字展示技術正在成為當仁不讓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