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為何:託尼克視覺設計展
thonik: why we design
時間:2019年3月30日-6月2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psD
票價:免費
3月30日至6月2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powerstation of DESIGN)將舉辦「設計為何:託尼克視覺設計展」。藉助旗幟、織毯、動態投影等非常規的展出方式,展覽將回顧荷蘭設計團隊託尼克(thonik)過往25年設計生涯的14組代表作品。
《設計為何》中文版將在展覽開幕與觀眾見面。
展覽理念與結構來源於託尼克的同名出版物《設計為何》。圍繞「激進」「觀念」「民主」「我們與他們」「系統」「獨立」「露出」「公共」「影響」「賦權」「改變」等11個關鍵詞,展覽在11個獨立空間中呈現了託尼克過往及開展中的項目,邀請觀者在漫步、穿梭、觀看的過程中體驗設計的力量。
《荷蘭藝術節》,2015,城市裝飾。供圖:託尼克。
《荷蘭藝術節》,2018,城市電車。供圖:託尼克。
知名設計團隊「託尼克」由設計師妮基·岡尼森、託馬斯·威德肖溫於1993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創立,他們先後受啟於後現代平面設計思潮與索爾·勒維特的觀念藝術,注重設計觀念的直率的表達。即便經歷了無數次設計迭代,他們仍延續了對於觀念的純粹追求。他們以「文字作為圖形」的理念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共圖書館設計了字體,彰顯了書籍庇護自由思想,促進知識源遠流長的品牌形象。
《身體 · 媒體 II》, 2017, 展覽視覺動畫。供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託尼克。
妮基·岡尼森曾言:「我相信平面設計的力量,可以傳遞信息、開啟對話,成為思想和觀點之間的紐帶,革新氣象。在通向社會平等、自強、民主的路上,需要多與人互動,建立更多的聯繫。」
「託尼克」的項目遍及全球,每一個項目重視在地文化與情感,並積極與城市及其市民發生對話。2015年,託尼克與香港設計師康妮·李合作,為「城市原點: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製作了一款編織袋。隨後,他們邀請攝影師Swkit拍攝了一系列市民背著編織袋在深圳非正式完成城市空間駐足的照片。以一種狩獵-採集的心態,尋覓一種社會歸屬感與情感共鳴。2016年,「託尼克」還與一位南京雲錦女工合作,融合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語言,共同編織了女工女兒的嫁衣。
《城市原點: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5,背袋。供圖:託尼克。
《城市原點: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5,展覽視覺設計及延展。供圖:託尼克。
《字母毯》,日本京都Sfera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16,織毯。供圖:託尼克。
「託尼克」堅信設計有助於改變現實社會,實現民主深化,讓每一個獨特個體得以發聲。他們為荷蘭社會黨重新設計了「番茄」標識,一個象徵著新生與友好的視覺形式讓該黨派在選舉中支持率攀升了兩倍。他們為Yoni衛生棉條設計的動態廣告,打破了社會禁忌,倡導女性的自我覺醒。
「力量」展覽照片現場圖,上海美術館,上海,2008年。設計師供圖。
自2013年起,「託尼克」與PSA緊密合作,攜手共進。他們在中國設計師沈浩鵬的設計基礎上,為PSA的視覺系統進行了進一步的規範和延展。設計以「當」字意向化的五根線條為出發點,以「不拘泥、開放、力量」為視覺動力玩味著「五根棒子的遊戲」。同時,「託尼克」還為「上海雙年展」「青策計劃」「聚裂」等展覽及項目提供視覺策劃方案。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5,主視覺設計及延展。供圖:託尼克。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6,主視覺設計及延展。供圖: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託尼克。
以此次展覽為契機,「託尼克」將充分發揮並拓展psD融「教育-展覽-產品-休閒」為一體的空間功能。
展覽開幕之前,「託尼克」將帶隊psD School,邀請十五位中國學員與他們共同探討視覺傳達的多重可能。開幕當天, 「託尼克」還將與講座嘉賓劉治治、王敏、方葉、李永銓、章壽品開啟一場東西方視覺傳達的國際對話。展覽同期,一間「託尼克精選商店」將橫空出世,陳列「託尼克」世界各地精心遴選的設計商品,邀請大家探尋「託尼克」的世界。
「託尼克」曾為多家文化商業機構及公共服務部門打造視覺系統及宣傳創意。其主要客戶包括首爾現代百貨公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荷蘭藝術節、VPRO荷蘭電視網、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荷蘭社會黨(SP)以及南京青年文化周等。2008年,上海美術館曾舉辦託尼克的首次設計回顧展「力量」。
除此之外,託尼克的作品還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8)、東京螺旋藝術中心(2009)、布雷達設計博物館(2009)、巴黎荷蘭研究所和解剖學畫廊(2010)和埃因霍恩範·阿貝美術館等場館展出。託尼克的部分作品亦被巴黎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機構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