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飛機就著急,為什麼呢?管的太多,要求太多。可你不能不聽,不聽他們的他們就不起飛,要不就是在天上,他們「強勢」啊,不聽給你扔下去怎麼辦?
等了半天,終於要起飛了。他們讓你把手機關了。正玩兒一半呢,沒轍,據說這東西能干擾飛行,算了,命要緊。還不錯,他們知道你無聊,讓你把遮陽板打開,這樣可以看看窗外的景致。
什麼?原來不是為了我解悶的。起飛時必須打開窗戶上的遮陽板是因為起飛和降落時是飛機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一旦有緊急情況,機艙內照明可能無法使用,所以需要外部光線。同理,降落前機艙內燈光會調暗,也是為了人眼能更好適應外部光線,以備不時之需。
再有就是必須收起小桌板,也是怕出現緊急情況,坐在裡面的乘客通道受阻,無法及時疏散。
愛坐飛機有個原因,天上看的景致和地上的不一樣。可總覺得舷窗本來不大,還弄個圓角,彆扭,設計飛機的沒常識,連電視機都講究平面直角看得才爽啊。
跟視覺效果沒關係?原來五十年代前飛機有直角窗戶,但出過事。後來分析飛行時窗戶四角所受壓力最大,遠超舷窗的其他部位。而在天上窗戶裂開可不是什麼高興事兒,所以後來就統一改成圓角了。
相類似的還有飛機上只能有小窗戶,不可能有「大飄窗」。因機殼中有很多用於加強機體強度的「梁柱」,所以留給舷窗的空間有限,另外窗戶越大,所受壓力越大,不安全的隱患也越大。
還是舷窗,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了牢固,可你直接在上面開個洞幹什麼?
他們告我舷窗下的小洞叫「呼吸孔」,作用是調節舷窗兩層玻璃之間壓力的,它不但不是破壞,還是飛機終要的安全設計。
安全帶是個討厭的東西,把人綁在椅子上不舒服。總算飛起來了,趕緊解開舒服舒服。
這又不對了?原來飛機在起飛後會對機艙內增壓,讓人們更舒服。可這也讓天上的飛機成了一個氣球,萬一有事,飛機破損,機艙內的物品和人都會被壓差「拋離」飛機。1988年4月,曾有飛機發生爆炸,乘客改在高空乘坐「敞篷」飛機,但因為大家都系了安全的,被綁著,最後竟然都生還了。只有一位空乘人員,正在服務,所以被拋離飛機喪生。
明明是在天上飛,可民航的救生設備不是降落傘,而是救生衣,這不「有病」嗎?不能怪我跟他們著急吧。
他們還有詞。客機的高度高了點,飛機外面嚴重缺氧又低溫,人出去能意識清醒的基本都是超人,更別說正確使用降落傘了。除非客機上有類似戰鬥機一樣的座椅彈出系統,可惜不可能。相反,飛機遭遇緊急情況時,迫降的成功概率要大得多,而迫降往往會選擇海上,所以人家直接準備救生衣了。
每次在飛機上用廁所也擔心,那麼厚重的門一關,萬一我暈在裡面豈不是死了別人都不知道?太不人性了。
結果他們告訴我不是他們笨,是我不知道。在廁所門外會有禁止吸菸或LAVATORY的牌子,而牌子後面是有機關的。如果你在裡面突發不適,按了緊急呼叫或對講,乘務人員通過禁止吸菸牌子後面的機關,可以從外面輕易開啟廁所門。所以在飛機上上廁所,手別亂按,否則一旦按錯了,空乘人員著急忙火地開門,你還沒提上褲子,就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