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晚,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大觀——四海崇譽慶典之夜·默齋掇英」在嘉德藝術中心舉槌,本場共38件精品上拍。其中,北美藏家默齋主人曹仲英收藏張大千敦煌時期精筆描金《水月觀音》以7100萬元起拍,8800萬元落槌,加佣金最終以1.012億元成交,創其人物畫最高價。
此件《水月觀音》尺寸158.5×87.5cm,源自北美著名藏家曹仲英先生,是大千稽古敦煌後的雄心力作,堪謂對盛唐精麗畫風的極致詮釋,也是市場唯一所見工筆重彩青綠描金的水月觀音。
圖中觀音頭飾珠翠,身披纓絡,露臂跣足,斜倚巖石,凝望水月,怡然自得,衣帶飄舞。該畫除纓絡、珠寶、衣帶、山石全是用金粉勾勒線條外,其餘皆用石青、石綠、硃砂、石黃等礦物質顏料點染,更顯光輝耀目。
佛經稱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法身。觀水中月影狀者稱之水月觀音。據說,供奉水月觀音像可消災去禍。水月觀音造型布局與傳統佛教造像區別明顯。資料顯示,中唐以後,佛菩薩像均裝飾豪華、敷彩濃豔。水月觀音則有著中國元素中的竹林陪襯,與眾不同。
從榆林窟的水月觀音原壁畫看,早期佛像中所有菩薩都為男性,觀音亦為男相,有捲曲的「八」字胡。張大千的粉本《水月觀音》也忠實反映了這點。然而在他對臨的再創作中,《水月觀音》均呈女相,其臉部柔和的五官,莊嚴慈容。
1991年11月21日,墨齋本《水月觀音》現身美國。
當時,華盛頓賽克勒美術館舉行「張大千六十年回顧展」。這次展覽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重要的張大千藏品,全球約五百名美術史學者、博物館負責人、收藏家和美術評論家蒞臨,舉辦了規模空前的學術研討會。這次展覽,在迄今所有的張大千畫展中,被認為具有裡程碑意義。正是在這次展覽中,來自北美曹氏墨齋的《水月觀音》成為焦點。
64年前的1943年,是這幅畫最重要的時間點。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歷時兩年有餘的敦煌之行後,1943年5月,張大千率弟子惜別莫高窟,前往榆林窟。之後一個半月,他全力投入到榆林窟的壁畫臨摹。據稱,張大千當時對第一窟西夏時期「水月觀音像」反覆欣賞,讚不絕口,還指著畫中建築說——有人批語中國畫沒有透視,這不就是透視嗎?他在榆林窟創作的《水月觀音》,被公認為臨摹敦煌壁畫最具神韻之作。
那年的6月中旬,大千完成對榆林窟的探索,幾經周折,就近來到蘭州。為了擴大對敦煌藝術的宣傳,他決定舉行一次畫展。現在看來,正是這次展覽,讓他的敦煌藝術得以在國內首次公開露面,也為他這位來自四川的畫家贏得了盛名。這次畫展,大千精心準備了一個多月。
那年的8月中旬,「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終於在蘭州開幕。六十多年前的這次展覽,大千將展品分兩處陳列——禮堂內懸掛臨摹敦煌的壁畫,共21幅,包括莫高窟《維摩變》、《觀音大士》,榆林窟《西夏時水月觀音》(現藏四川省博物館,以下簡稱「川博本」)。西廂房為31幅時年近作,包括《仿董北苑巢雲圖》等。
2017年的這個冬日,出現在中國嘉德「大觀之夜」的默齋藏描金本《水月觀音》,正是1943年創作於那次盛大的畫展後。比之當年畫展上的川博本,華彩描金的墨齋本敷色更為精麗。
1949年,張大千飛赴臺灣,將敦煌臨摹的183件壁畫、200餘件白描手稿,以及80多個印章,留在了四川。1955年,他的髮妻曾正蓉攜其家人,將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全部捐給了四川省博物館(現四川博物院)。時至今日,四川博物院仍存有曾正蓉女士關於捐贈的親筆籤字。在曾正蓉女士捐贈的這批畫作中,就有《水月觀音》。
川博本《水月觀音》,高140釐米、寬144釐米,布本、重彩,是張大千水月觀音畫作中比較成功的代表作。
畫中繪製了青綠色的山石,石後伸出幾枝嫩竹,碧綠的池水中漂浮著紅蓮。透明的圓月中,觀音戴寶冠,披天衣,掛瓔珞、飄帶及環釧,穿紅裙,悠然自若地坐在巖石上,其金色的形體和朱紅色的羅裙互相輝映,烘託出觀音仙逸超凡的姿態。畫面右下側,一龍女乘雲而來,向觀音合掌行禮。該圖色調富麗明亮,既體現了傳統中國畫原有的色彩,又表現了張大千高超的寫意技巧。
川博本與原始壁畫的構圖相同為方型,均繪有童子,觀音與童子形成視線互動。而默齋本不含童子,呈豎幅構圖,更符合中堂供養制式。
資料還顯示,默齋本與川博本均繪於特製畫布之上。據介紹,大千在敦煌時曾讓畫僧精工製作畫布,他們先將畫布銜接得天衣無縫,再繃在木框上。為易於著筆,還要塗抹膠粉三次,用大石磨研七次。同等重要的任務還有調製顏料,佛教壁畫的顏料有其悠久傳統,與傳統中國畫大相逕庭。
敦煌之行起初,張大千便沿途重金購買數百斤藏藍、藏綠、泉砂等昂貴礦質顏料,故而默齋本與川博本所見敷色都至為醇厚,畫面立體感更強。不同的是默齋本還使用了大量描金,這也是較川博本更進一步之處。通觀墨齋本,所有線條都複線描金,祥雲更是大面積施以金粉。甚至連湖石背光空隙處都填有金粉,畫面縱深感甚強,整幅作品金光萬丈。
除了川博本和墨齋本的《水月觀音》,還有一幅《水月觀音》藏於成都新都寶光寺內。這幀紙本的中堂國畫,寬75釐米,高166釐米,供奉在小客堂正中的一座雕刻精細、裝飾美觀的木龕內。但用料、設色均不如前兩幅華麗。
張大千傳承了千年敦煌壁畫藝術,同樣敦煌壁畫藝術也成就了張大千。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水月觀音》,如今都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瑰寶,世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