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水族繡娘用「非遺」馬尾繡作品為祖國獻禮

2020-12-12 天眼新聞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族馬尾繡繡娘們自發組織在一起,共同繡制一幅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水族文化、水書等元素組成的馬尾繡作品,為祖國慶生,感恩黨的富民政策。

國慶節當天,記者走進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來自移民點及周邊村寨的水族繡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馬尾繡作品引人矚目,幾位年長的繡娘正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繡品,進行最後的收尾封針工作,周圍的繡娘手持五星紅旗,為她們加油。這幅馬尾繡繡品歷時一個月完成,繡品的中央繡著鮮紅的「70」大字,四周蝶飛鳳舞、鳥語花香,處處彰顯著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為祝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自發組織繡娘繡制了這幅馬尾繡作品,感謝黨對水族人民的關懷,並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國家級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說。

馬尾繡是流傳於水族地區的民間手工刺繡技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是水族的文化瑰寶之一。近年來,三都依託水族民族文化資源,將馬尾繡與扶貧產業相融合,開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錦繡之路」。

「紅旗在手中飄揚,幸福在臉上綻放。」緊跟著新中國發展步伐,水族兒女的生活大變了樣,頂著「半邊天」的水族婦女在政府的支持幫助下,不甘貧窮、不懈努力,通過繡制馬尾繡,過上「錦繡生活」,繡娘潘春娘就是其中之一,當天她帶著小孩也參與到繡制馬尾繡獻禮祖國的作品中來,共同為祖國祝福慶生。

「現在我們在家帶小孩有馬尾繡做挺好的,現在生活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經常繡制馬尾繡,可以拿去賣賺點錢,感謝黨和國家,祝祖國生日快樂。」繡娘潘春娘說。

繡完馬尾繡,繡娘們又匯聚在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廣場上,手持著鮮豔的紅旗,「70」字樣排開,揮舞著國旗,齊聲高唱《我和我的祖國》,用別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據了解,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被稱為「馬尾繡小鎮」。在開展移民搬遷工作的同時,三都還將該安置點創新打造成集「產、展、銷、體、遊」為一體的金鳳凰馬尾繡非物質文化園,預計可吸納就業1500人,確保易地移民搬遷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首先要感謝國家和政府給我們搬遷來這裡,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生活,現在我們可以自己做些馬尾繡,賺點生活費,比之前的日子好多。今天是祖國的生日,祝祖國生日快樂。」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群眾石本訓說。

三都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明珠 韋恩雪編輯 李銀燕編審 張發揚 蒙家佳

相關焦點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進行馬尾繡刺繡今年54的韋應麗,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族馬尾繡繡娘,也是全縣僅有的5個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經過50年的努力,她用馬尾繡"繡"起了脫貧攻堅的"半邊天",也"繡"出了一條致富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三洞社區新陽村,這裡是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水族群眾的聚居地。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 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 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
  • 2017年錦繡非遺走訪:水族馬尾繡
    馬尾繡是水族人世代傳承的刺繡技藝,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刺繡技藝之一,有刺繡「活化石」之稱。宋水仙說,馬尾繡因為用到馬尾,而且更為費時,因而被視作是比較貴重的一種繡法。但並不是所有水族人都用馬尾繡、都會馬尾繡。三都北部很多水族村寨的女子並不做馬尾繡的。但是板悶村的女孩,卻是什麼繡法都會的,會馬尾繡、平繡、貼布繡,都有人在做。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丁永霞:以繡為約 皆因緣起——訪馬尾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宋水仙
    馬尾繡是刺繡中的「活化石」,通常被運用在婦女背小孩用的背帶、穿的翹尖鞋,還有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及刀鞘護套上,但只有在重大節日時人們才會用上這些馬尾繡物品,其使用率並不是很高。「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為了讓馬尾繡被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宋水仙首先將馬尾繡運用到服裝上,1990年完成了第一件水族馬尾繡服飾。
  • ...群英譜」「繡」傳千家 惠及鄉親——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
    她是一名農村婦女,13歲學藝,18歲持家,不到40歲就一人擔起全家重擔,近天命之年卻奮而創業,帶領全鎮2000餘名水族同胞脫貧致富。  她用靈巧勤勞的雙手繡出希望,和水族婦女共同撐起了家鄉脫貧攻堅的「半邊天」。自強不息、扶弱助貧,她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的馬尾繡繡娘、帶富能手韋應麗。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人大代表宋水仙:馬尾繡裡的新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宋水仙接受連線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接受了本次連線採訪。同時,本次連線還通過三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連線當地馬尾繡繡坊,向網友描述了馬尾繡為三都自治縣婦女帶來的新生活。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非遺文化:水族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產品是馬尾繡帶和馬尾繡花,在四川地區的其他民族中,也有類似的以馬尾為原材料的刺繡技藝,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使用馬尾來刺繡。關於馬尾繡的起源,在史籍上沒有任何的記載。但人們推斷後考證,這種刺繡同水族民間的賽馬活動有關。馬尾繡是水族人民智慧勤勞的結晶,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馬尾繡娘:山裡土花布接單上百萬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根據水族婦女在生活中所見所聞而積累的圖案,用搓好的馬尾線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水族的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就在這一針一線上代代傳承,馬尾繡也因此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  今年53歲的宋水仙,一生都與馬尾繡有著不解之緣。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