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2020-12-12 多彩貴州網

時間:2020/05/21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

  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以前只在某些特定服裝上出現的馬尾繡如今已經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用品中。

宋水仙(右三)教孩子認識馬尾繡作品

  「不管是服裝還是鞋子,甚至是飾品,都能看見馬尾繡的蹤影。」宋水仙自豪地說。

  回顧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宋水仙表示「馬尾繡不僅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改變了全縣許多婦女。她們改變了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變成了有經濟收入的獨立女性。」

當地繡娘接受馬尾繡培訓

  為了讓繡娘們在工作的同時又能照料家人,宋水仙每次都會把原材料準備好再送到繡娘家裡,讓繡娘在家辦公。根據繡片的複雜程度,按件計算給繡娘發放工資,做得好的繡娘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現在公司的固定員工一共有100多位,是一年前的2倍多,60%是貧困戶。」宋水仙告訴記者,馬尾繡服裝已經變成當地孩子的常備服裝,更是重大節日必穿的服裝。

  第一次參加兩會時,宋水仙說自己的心願是在三都自治縣建立水族馬尾繡博物館。2019年1月,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如期建成。

  「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裏面不僅展示著我收藏多年的傳統馬尾繡珍品,還有馬尾繡元素的文創產品,十分貼合年輕人的品味。此外,還設置了活態展示和現場技藝培訓等項目。」雖然心願達成,宋水仙說她的路還很長。

  「水族馬尾繡是一種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是勤勞、樸實又有強烈表現欲的水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刻畫和對美滿祝福的期望……」這是宋水仙為這次全國兩會準備的發言詞。

  問起下一步打算,宋水仙說,馬尾繡的知名度還不高,她會努力讓更多人看到馬尾繡的美。

  「我想讓馬尾繡走向全國,走向國際,走向更大的舞臺。」宋水仙說道。

編輯:胡宏濤

編審:林萌

審籤:王幸韜

相關焦點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以前只在某些特定服裝上出現的馬尾繡如今已經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用品中。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人大代表宋水仙:馬尾繡裡的新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宋水仙接受連線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接受了本次連線採訪。同時,本次連線還通過三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連線當地馬尾繡繡坊,向網友描述了馬尾繡為三都自治縣婦女帶來的新生活。
  • 2017年錦繡非遺走訪:水族馬尾繡
    馬尾繡是水族人世代傳承的刺繡技藝,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刺繡技藝之一,有刺繡「活化石」之稱。宋水仙說,馬尾繡因為用到馬尾,而且更為費時,因而被視作是比較貴重的一種繡法。但並不是所有水族人都用馬尾繡、都會馬尾繡。三都北部很多水族村寨的女子並不做馬尾繡的。但是板悶村的女孩,卻是什麼繡法都會的,會馬尾繡、平繡、貼布繡,都有人在做。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刺繡「活化石」水族馬尾繡煥發新生機
    她自幼和母親學習製作馬尾繡,看著母親和其他長輩把馬尾鬃毛挑出三根,用絲線將其纏繞,然後結結實實地繡在布上,中間再用彩線填充上花紋,她對這項傳統的技能著了迷,在不斷的拜師學藝中宋水仙漸漸成為遠近聞名的馬尾繡能手,她繡出的繡片從遠處看就像彩色的浮雕,談起繡花的秘訣,她對記者說:「馬尾繡首先是要有耐心,然後要手巧才能繡出像藝術品一樣的繡品,繡的時候會有一種立體的美。」
  • 「刺繡中活化石」水族馬尾繡享譽中外
    貴州三都水族馬尾繡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馬尾繡是貴州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製作手法獨特,用馬尾和鬃毛作為主要製作材料,被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 水族馬尾繡「出山」之路:原生態與市場並重(圖)
    中新網三都8月27日電 題:水族馬尾繡「出山」之路:原生態與市場並重  中新網記者 鮑光翔  一手拿著三四根上好的馬尾、一手拿兩三根白線,雙腿併攏夾住一頭,雙手一撮,十秒不到一根馬尾便在宋水仙的手上熟練地纏好,製成預製繡花線,放到一旁備用。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文 | 早安讀書「十指春風繡繁華」說的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刺繡。而有一種刺繡,並不被眾人所知,美的獨具民族特色,它就是馬尾繡。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已經傳承了上千年,被稱作是「刺繡中的活化石」。它的製作過程非常的繁瑣,圖案典雅卻精美耐用。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由於馬尾繡獨特的材質和製作手法,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使得馬尾繡在全國所有繡品中一枝獨秀。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這裡的民俗文化保存得特別好,我們特意請假過來看看,順便感受一下水族『端節』的節日氛圍。」在三都縣中和鎮板告民族文化村的水族民間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遊客程瓊熱切而興奮地說到。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他們二人在央視舞臺星光璀璨大型公益晚會演出中,用水語和漢語雙語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並獲得了高度評價。韋應利作為水族的馬尾繡代表傳承人,她表示將通過與明星同臺演出、登錄央視等高端舞臺來展示、宣傳、推廣水族文化,旨在讓世界知道這一獨特的民族瑰寶。您是否會有疑問,何為馬尾繡?現在小編就來為您解答!
  • [40年:來自56個民族的家國故事]水族:我要親手繡出這最好的時代
    馬尾繡就是其中一項傳承千年的藝術瑰寶,被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宋水仙是地道的水族婦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的傳承人。她親自向我們演示這項傳統絕活,先用絲線纏裹馬尾,然後就是手指靈動地在底布上跳舞……在她看來「保護髮揚優秀文化的前提是讓更多的人先認識它」。2006年,她在自家的小木樓裡開了一個家庭博物館,把收集的繡品免費展示出來。
  • 水族馬尾繡:馬尾纏絲繡吉祥
    馬尾繡,水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繡工藝,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刺繡品色彩濃重明快,龍、鳳凰、花、鳥、魚等圖案,線條分明,栩栩如生。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水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才保留至今。在水族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最美麗動人的習俗。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非遺文化:水族馬尾繡
    他們世代傳承著以馬尾作為原料的一種刺繡工藝,這種工藝是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主要在三都縣境內的三洞、中和等水族村寨流傳。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產品是馬尾繡帶和馬尾繡花,在四川地區的其他民族中,也有類似的以馬尾為原材料的刺繡技藝,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使用馬尾來刺繡。關於馬尾繡的起源,在史籍上沒有任何的記載。但人們推斷後考證,這種刺繡同水族民間的賽馬活動有關。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進行馬尾繡刺繡今年54的韋應麗,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族馬尾繡繡娘,也是全縣僅有的5個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經過50年的努力,她用馬尾繡"繡"起了脫貧攻堅的"半邊天",也"繡"出了一條致富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三洞社區新陽村,這裡是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水族群眾的聚居地。
  • 水族馬尾繡,傳承千年的「活化石」
    關於水族馬尾繡的歷史,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水族馬尾繡工藝製作技藝獨特,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
  • 水族馬尾繡 刺繡「活化石」
    【專題】2018年中國(貴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   省級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應麗在整理用馬尾繡製作的背帶
  • 服貿會參與者:把馬尾繡技藝傳下去,是我的幸福所在
    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本組系列報導,我們聚焦十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士,聽聽他們的堅守故事。韋桃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繼承人我出生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今年56歲。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馬尾繡的相關技藝。
  • ...群英譜」「繡」傳千家 惠及鄉親——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
    她用靈巧勤勞的雙手繡出希望,和水族婦女共同撐起了家鄉脫貧攻堅的「半邊天」。自強不息、扶弱助貧,她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的馬尾繡繡娘、帶富能手韋應麗。  「她帶出了很多人,為我們婦女謀出路。以前我化兩個月繡的背帶只能賣1000多元,培訓之後,技術提升了,繡的東西能賣出好價錢。」中和鎮水維村村民潘猜說著,滿是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