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2020-12-12 早安讀書

文 | 早安讀書

「十指春風繡繁華」說的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刺繡。而有一種刺繡,並不被眾人所知,美的獨具民族特色,它就是馬尾繡

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已經傳承了上千年,被稱作是「刺繡中的活化石」。它的製作過程非常的繁瑣,圖案典雅卻精美耐用。

因為水族居住區的地理環境,村寨中的人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讓刺繡這項技能成為了必然。

據記載,馬尾繡是水族女性在出嫁前必須要會的技能,而是否能夠繡好則會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出嫁評判標準。

在過去,許多水族女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獨自完成複雜的馬尾繡作品,一代代的傳承讓這項民間技藝沉澱成了文化。

馬尾繡的材料

水族有養馬和賽馬的習俗,以馬尾為原材料的馬尾繡應運而生。

因為馬尾較硬,所以繡出的圖案不易變形,再加上不易腐爛的特質,所以馬尾繡可以維持的時間比一般的刺繡要久。

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們憑藉著對藝術的敏銳和審美能力把自然萬物和民俗相結合,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創作出了這種頗具民族韻味的民間藝術。

在水族村寨,馬尾繡是用來裝飾服飾以及生活用品的,比如她們在腰部的繡片,鞋子以及床上用品上用飽滿的配色繡上充滿民族特色的圖案。

水族馬尾繡工藝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① 產業化面臨的問題

製作馬尾繡需要耐心還需要專注。現在的年輕人面對刺繡工藝品,往往缺少創造的激情。

據數據顯示,目前馬尾繡技術的傳承者的年齡主要在30-60歲的年齡段。這也意味著馬尾繡的製作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斷的下降。

傳統的馬尾繡技藝漸漸地因為老藝人的離世開始逐漸走向沒落,更導致許多的馬尾繡工藝製品的質量大不如前。

不少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而不願意再呆在水族村寨中,再加上手工製作的民族服飾漸漸地被工廠做出的廉價時尚的服飾所代替,這也讓傳統民間文化受到了衝擊。

② 經營規模小

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公司去生製作和經營馬尾繡產品,在三都縣的經營者一般是普通門店經營或者小本地攤上販賣,這種規模經常會出現管理的專業性和經營持續性的問題。再加上馬尾繡的銷售渠道比較單一,需求量不大,這讓馬尾繡的傳播和生產成了問題。

水族馬尾繡工藝的保護

在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首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其中就包括了水族馬尾繡。

傳統的民間傳統藝術馬尾繡也因得到了國家文化的保護,得以延續。

① 保護傳承人

人創造了文化,也傳承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通過一代代的傳承人通過口頭,手工技藝等方法將文化傳遞至今。

水族馬尾繡的國家級傳承人宋水仙,一直致力於保護和宣傳馬尾繡,她讓村寨裡的上千名貧困婦女通過製作馬尾繡脫離了貧困,她說她要一直執著的堅持保護民族文化

不僅如此,宋水仙還參加了中國博物館博覽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博覽會向全世界的人展示馬尾繡的魅力。

他們身上承載著精湛的技藝和過人的才華,如果想要保證馬尾繡的延續,保護傳承人是非常必要的。

② 學術研究帶動保護

在寫這篇文章查閱文獻的時候,我發現對於民間傳統文化馬尾繡的文獻並不是特別的多。

學術的研究不僅僅是理論的呈現,它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方法。

因為在撰寫文獻的時候,往往需要學者們嚴謹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還有傳播等眾多方面做出考量,這種資料的整合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如何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馬尾繡的學術研究是一項專業的工作,除了準備嚴謹的學術論文,考慮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需要考慮學術研究的可讀性,讓更多的讀者能夠從專業中感悟文化傳承的偉大。

馬尾繡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民間刺繡開始傳承和發展,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馬尾繡不僅僅是傳統刺繡,更是水族文化的體現和傳承。

一代代的水族人用智慧和想像力將一幅幅偉大的刺繡作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面對馬尾繡文化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如何應對?

① 加強宣傳,擴大影響

針對產業化面臨的年齡斷層問題,問題主要出在年輕的一代。回想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好像很少有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教育。

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缺少了一些可以豐富學生的思想和文化底蘊的課程。傳統文化的加速流失和這部分教育缺失有一定的關係。教育需要多元化的發展,國家的文化傳承在當今時代也頗為重要。

宣傳馬尾繡不僅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偉大的民間傳統藝術,在實踐中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裡可以舉辦一些文化藝術展覽,參與一些民間的傳統活動,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傳承。讓年輕的一代願意成為新一批文化傳承人,把馬尾繡這項偉大的刺繡藝術傳遞給更多的人。

② 鼓勵經營,擴展渠道

剛才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提到經營規模小的問題,國家和政府可以通過一些激勵政策來推動馬尾繡技術的保護和傳承。

針對經營規模,國家及政府給其一些資金上的扶持,讓經營者獲得充足的資金並擴大規模。當馬尾繡在市場上佔據的份額變多,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更好的宣傳馬尾繡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專業的管理人才和馬尾繡傳承人們合作。

在充分發揮傳承人的技能的同時,提供有效的方法讓馬尾繡的產業鏈形成,並通過研究當地的商業環境,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實現文化和經濟的共同發展。

總結

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需要整個國家的共同努力,時代的高速發展並不能讓過去的文化和民間工藝就此消失。

對於水族馬尾繡的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們可以藉助媒體進一步宣傳馬尾繡並提高社會的認知度,讓傳統的民間刺繡藝術可以延續並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何星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現代化》

陸廷軍《貴州水族民間刺繡——馬尾繡的藝術價值》

馬子雷《宋水仙:守護水族馬尾繡的傳承人》

相關焦點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稱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
  • 水族馬尾繡,傳承千年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被譽為刺繡的「活化石」。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是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傳承上千年歷史的原始藝術,是水族人民幻想藝術的傑作和寫實藝術的經典。
  • 非遺印象丨針尖上的活化石——馬尾繡
    導語水族馬尾繡是貴州省黔東南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主要在貴州黔東南州三都境內的水族村寨內傳承,被稱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美麗的地域,美麗的人,造就了這獨一無二的馬尾繡。。。悠久的歷史、勤勞的人民,為這地土地蓄積了無窮魅力,如同水族人民世世代代傳承的馬尾繡,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卻依然富麗堂皇的馬尾繡背帶和鉤頭鞋。
  • 水族馬尾繡 刺繡「活化石」
    【專題】2018年中國(貴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   省級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應麗在整理用馬尾繡製作的背帶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文博會】刺繡中的「活化石」 貴州水族馬尾繡亮相第十三屆文博會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林童)當非遺文化與時代接軌,貴州水族馬尾繡這一中國刺繡工藝中的「活化石」所展現出來的已絕不再只是單一的文化魅力,更是時尚藝術生活的另一篇華章。5月11日,在第十三屆文博會的貴州展館上,來自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大放異彩。
  • 「刺繡中活化石」水族馬尾繡享譽中外
    貴州三都水族馬尾繡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馬尾繡是貴州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製作手法獨特,用馬尾和鬃毛作為主要製作材料,被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01馬尾繡簡介貴州省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 水族馬尾繡「出山」之路:原生態與市場並重(圖)
    中新網三都8月27日電 題:水族馬尾繡「出山」之路:原生態與市場並重  中新網記者 鮑光翔  一手拿著三四根上好的馬尾、一手拿兩三根白線,雙腿併攏夾住一頭,雙手一撮,十秒不到一根馬尾便在宋水仙的手上熟練地纏好,製成預製繡花線,放到一旁備用。
  •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刺繡「活化石」水族馬尾繡煥發新生機
    馬尾繡      國際在線報導 (記者王覺眠):馬尾繡是貴州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製作的手法獨特,用馬尾鬃毛作為主要製作材料,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
  • 水族馬尾繡:馬尾纏絲繡吉祥
    馬尾繡,水族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繡工藝,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刺繡品色彩濃重明快,龍、鳳凰、花、鳥、魚等圖案,線條分明,栩栩如生。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水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才保留至今。在水族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最美麗動人的習俗。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非遺文化:水族馬尾繡
    在中國貴州省,生活著一支人口不超過34萬的少數民族一—水族,他們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全國唯一一個水族自治縣三都縣。他們世代傳承著以馬尾作為原料的一種刺繡工藝,這種工藝是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主要在三都縣境內的三洞、中和等水族村寨流傳。
  • 記憶非遺 貴州水族精美的馬尾繡
    川流不息的經濟大潮仿佛都被大山隔擋在外,不與濁世為伍的秘境還保留著幾千年的傳承。這裡有一個少數民族稱為「水族」。水族有一項活化石,是被稱為馬尾繡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由水族婦女世代相傳。馬尾繡以馬尾毛作為材料,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古老民族的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工匠。就連一根細細的馬尾毛,在他們手裡都能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這樣從古到今,代代相傳。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點擊上方藍色文字關注公眾號水族馬尾繡是中國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韋應麗是水族馬尾繡的傳承人,她享有「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水族馬尾繡文化:一針一線的酸澀,一年又一年積澱出來的光陰輪廓
    馬尾繡是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婦女世代傳承,以馬尾作為重要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主要分布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比利時"蕾絲"與中國水族"馬尾繡"同臺展示民間藝術
    比利時"蕾絲"與中國水族"馬尾繡"同臺展示民間藝術 圖為馬尾繡傳人潘勉、潘玉品女士專程來滬在展會現場演示馬尾繡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