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馬尾繡,被譽為刺繡的「活化石」。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是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傳承上千年歷史的原始藝術,是水族人民幻想藝術的傑作和寫實藝術的經典。關於水族馬尾繡的歷史,相關資料上不見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
水族馬尾繡工藝製作技藝獨特,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而後再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再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餘部分。
馬尾繡的"歹結"背帶是水族地區公認的最好背帶之一,往往要經過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繡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誌。馬尾繡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繡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歹結"成為通體繡花的完整藝術品。
這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於保養外圍絲線光澤。另一奇特之處就是繡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薄薄的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於馬尾繡片裡,除了做裝飾外,水族同胞還認為銅有驅邪避兇的功能。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裡卻有銅飾。這又是體現馬尾有價值的一個地方。
遺憾的是,由於社會變革等方面的原因,馬尾繡工藝傳承出現嚴重斷層,現代馬尾繡的工藝製品質量下降,人們已很少願意使用,雖馬尾繡已經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遺產,然而對水族馬尾繡這一特殊的工藝門類仍應當進行搶救、保護。
本文由雲果樹官方(yunguoshu.com)網絡收集整理,如有侵犯還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