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和中國雖然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但如今的印度和中國在發展上相差甚遠。印度在很多中國人眼裡一直都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因為去過印度的人比較少,網絡就成了了解印度的途徑,然而很多人都被網上的信息誤導了,真正的印度並不是髒亂差的代名詞。
印度與俄羅斯、法國、巴西和中國都被列為了潛在超級大國,這是很多網友沒有想到的,然而事實確實如此,印度綜合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實力不可小覷。
印度這幾年也以迅猛的經濟發展速度一躍成為了國際上的焦點,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長達200年的歷史,但現在印度的經濟已經超越了英國,這就是印度速度。
所以別再被網絡上那些「黑」貼的誤導了,前外交官總領事、外交學院教授袁南生用他在印度的所見所謂告訴我們,真實的印度是窮而不苦、雜而不亂、髒而不病。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印度的國土面積位列世界第七,而且是一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其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還有其他儲量可觀的礦產資源。
資源就是資本,憑藉著現代化的開採技術,這些礦產資源就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同時,擁有礦產資源出口權的印度,間接的也就影響了依靠進口資源發展經濟的國家。
印度不僅僅出口礦產資源,還是世界第一大米的出口國,這與印度優越的自然環境分不開。印度不僅國土面積廣袤,地形也是很多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低矮平緩的地形除了方便修建四通八達的交通,最大的好處還在於發展農業。
加之印度所處熱帶海洋氣候區,衝積土和熱帶黑土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最好的土壤,這裡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以可生長農作物。
簡單舉個例子,印度大米的年產量在1億噸以上,佔全球大米總產量的22%,生產的糧食在滿足自己國家需求的同時,還能大量的出口。
在這方面,中國和印度的對比差異就十分的明顯,我們雖然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中國每年依然需要進口大量的大米。
在地緣上,印度地理位置絕佳,可以算得上是南亞的霸主,因為其周邊的小國根本沒有與之相提並論的基礎。
除此之外,印度是印度地區唯一擁有航母的國家,所以印度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印度的勢力範圍。控制了印度洋也就等於掌握住了印度洋航道,這條航道是東亞各國進出口貿易的咽喉要道,印度只要把這條航道抓住不放,很多東亞國家就不敢對其肆意挑釁。
也是基於自己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它不想與大國聯盟進而被控制,也不想因為與特定國家聯盟而得罪其他國家,印度就是一個游離於小團體之外的存在。
得益於這樣的外交政策,印度在世界上幾乎沒有政敵。豐富的自然資源,穩定的國際形勢,讓印度人民窮而不苦、雜而不亂、髒而不病。
全民免費的基礎民生
印度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人口眾多,與之前的中國相似,印度的發展還繼續可以依靠人口紅利。人口紅利一方面有利於加快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廉價的勞動力也會吸引外企投資,從而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從人口紅利獲得的發展,印度現在享有,並且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享有。
承接上文,印度得益於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先天優勢,印度可以養活眾多的人口,並不需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不久的將來,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的人口紅利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足以支撐印度的經濟發展在上一個臺階。
為什麼印度人口那麼多,還能達到窮而不苦、雜而不亂、髒而不病的目的呢?與印度的醫療和教育免費有關。
印度人沒有養育孩子的壓力,他們不缺吃,也不缺少基本的民生基礎,因為在印度醫療和教育都是免費的,這就減輕了所有家庭的負擔。中國在這些年一直致力於發展基礎醫療和教育事業,但還沒有現實全民免費的目的。
誠然,印度的那些免費的公立醫院醫療水平和條件一般,但對於一個普通民眾來說,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病小災還是可以治癒的。不僅看病吃藥不需要花錢,印度居民在治療期間還可以獲得國家給予的營養補貼。
教育免費更加印證了印度政府還是很多遠見卓識的,畢竟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一定是人才,而人才又離不開教育。
在印度,只要是適齡兒童,就必須入學,學校不僅不收學費,還會給學生免費發放午餐,國家會承擔從幼兒園到大學期間所有的公共支出費用。
在此基礎上,印度的教學水平就可想而知。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印度也從英國學習了很多的先進經驗,承襲英國成熟的高等教育體制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印度頒發的畢業證,在英國聯邦國家也同樣具有含金量。
據一項統計顯示,印度的教育性科研機構和理工學院有1832所。印度理工大學在亞洲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三,這就是印度最大的驕傲,在印度還有「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的說法,這就是一個國家最大的自信。
全民信教的宗教信仰
地理位置獨特,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在這些客觀優勢的基礎上,印度還有一個宗教優勢。印度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第一宗教大國,印度的每個人都有宗教信仰,流傳最廣,信徒最多的就是印度教。
說起宗教,就很容易讓人想到了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不遠萬裡取經的事件,取經最終的目的地就是印度。
印度教的教義核心是人生而有貴賤之分,但可以通過這一世的修行,換得來世得更好人生。在這樣信仰的教導下,很多印度底層人民甘於接受貧困的生活現實,並且對來生充滿了希望。
印度有很多的苦行僧,用「痛並快樂著」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人生最恰當不過。他過著十分艱辛的遊歷生活,但精神上卻是滿足的,自己經歷的苦越深刻,修行的效果就會更明顯,那麼來世就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很多人不懂得宗教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意味著什麼,那就是穩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生活中缺少精神支柱,如果面臨著巨大的生活落差,或者經歷了人生的巨大變動,就容易衝動而做出影響社會治安的事情,全民信教致使印度人的思想相對來說比較單純,他們很容易接受社會中的不公平待遇所以,印度是窮而不苦、雜而不亂、髒而不病。
即便在外國人看來印度是一個落後貧困的國家,但本國人並不這樣認為,相反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所有階層都安於現狀,這就大大降低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國家的穩定係數也相應提高,印度就可以一心一意的發展經濟。
小結:
真實的印度什麼樣?流淌了千年的恆河水並不是肆意地漂著屍體;印度的火車有「掛票」並不是交通不便,而是為了方便人們出行;潔白大理石建成的泰姬陵神聖而又莊嚴,是世界奇蹟之一;印度的醫藥行業和IT技術行業是僅次於美國的;印度在化工及鋼鐵方面均為世界第一。
不知為何,印度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時候,往往都是負面的信息,諸如女性遭到侮辱,貧民窟難民無以為生等。
不能否認印度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也有黑暗的角落,但是總體而言,印度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就像前外交官總領事、外交學院教授袁南生用他在印度的所見所謂告訴我們,真實的印度是窮而不苦、雜而不亂、髒而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