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你看,這是疫情期間我做的陝北農民坐像。」近日,平頂山市郟縣非遺傳承人齊春光指著一個一尺來高的泥像笑著說。
今年55歲的齊春光是郟縣茨芭鎮齊村人,作為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郟縣泥塑彩繪技藝的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泥塑,初中畢業後又隨父親在全國各地包工程塑泥像,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從齊春光父親這一輩算起,齊家已有三代人從事泥塑事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塑世家。
齊春光的父親叫齊大成,幼時跟隨華南派著名畫家趙慶的後人學習繪畫和泥塑,年輕時還擔任過郟縣國營陶瓷廠負責藝術設計的工程師,是齊家的第一代泥塑藝人。改革開放後,齊大成開始到全國多地為人塑泥像,由於手藝高超,逐漸成了享譽陝西、寧夏、甘肅一帶的泥塑大師。
在齊大成的言傳身教和嚴格監督下,齊春光和弟弟齊春曉也學會了一身泥塑本領,成了齊家第二代泥塑藝人。兄弟二人先後在陝西延安、榆林,河北滄州,山西呂梁,寧夏靈武等地承包塑像工程,延安火車站對面的杜甫像就是他們兄弟的作品。
齊春光有兩個兒子,也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泥塑。泥塑是個細緻活兒,要經過綑紮木架、制泥、上粗泥、上細泥、彩繪等多個工序,極費工夫。兩兄弟不怕吃苦,初中畢業後,就成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現在他們的手藝已經與父親不相上下了。
近年來,隨著泥塑市場的不斷萎縮,齊家有時一年也難得接到一兩個工程。沒有市場、收入銳減,技藝傳承就後繼乏人。齊春光的兩個兒子也因生活壓力,相繼放棄泥塑外出打工。
「現在我做泥塑的時候,常常讓孫子孫女在旁邊看著,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興趣。我把傳承的希望寄托在我家的第四代身上,不管再難,也要把這個手藝傳下去。」齊春光說。(文 李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