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郟縣非遺傳承人齊春光:一個泥塑家族的藝術傳承

2020-12-18 國際在線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你看,這是疫情期間我做的陝北農民坐像。」近日,平頂山市郟縣非遺傳承人齊春光指著一個一尺來高的泥像笑著說。

  今年55歲的齊春光是郟縣茨芭鎮齊村人,作為平頂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郟縣泥塑彩繪技藝的傳承人,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泥塑,初中畢業後又隨父親在全國各地包工程塑泥像,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從齊春光父親這一輩算起,齊家已有三代人從事泥塑事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塑世家。

  齊春光的父親叫齊大成,幼時跟隨華南派著名畫家趙慶的後人學習繪畫和泥塑,年輕時還擔任過郟縣國營陶瓷廠負責藝術設計的工程師,是齊家的第一代泥塑藝人。改革開放後,齊大成開始到全國多地為人塑泥像,由於手藝高超,逐漸成了享譽陝西、寧夏、甘肅一帶的泥塑大師。

  在齊大成的言傳身教和嚴格監督下,齊春光和弟弟齊春曉也學會了一身泥塑本領,成了齊家第二代泥塑藝人。兄弟二人先後在陝西延安、榆林,河北滄州,山西呂梁,寧夏靈武等地承包塑像工程,延安火車站對面的杜甫像就是他們兄弟的作品。

  齊春光有兩個兒子,也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泥塑。泥塑是個細緻活兒,要經過綑紮木架、制泥、上粗泥、上細泥、彩繪等多個工序,極費工夫。兩兄弟不怕吃苦,初中畢業後,就成了父親的得力幫手,現在他們的手藝已經與父親不相上下了。

  近年來,隨著泥塑市場的不斷萎縮,齊家有時一年也難得接到一兩個工程。沒有市場、收入銳減,技藝傳承就後繼乏人。齊春光的兩個兒子也因生活壓力,相繼放棄泥塑外出打工。

  「現在我做泥塑的時候,常常讓孫子孫女在旁邊看著,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興趣。我把傳承的希望寄托在我家的第四代身上,不管再難,也要把這個手藝傳下去。」齊春光說。(文 李世旭)

相關焦點

  • 【「薪火」訪談室】鳳翔泥塑「百鍊成金」 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
    現在的胡新明有很多頭銜,鳳翔泥塑胡氏第六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泥塑)國家級傳承人、中國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這都是傳統手藝的功勞,是老袓宗給予我們的恩賜。」在榮譽面前,已過天命之年的胡新明謙虛而又認真地說,泥塑是一個值得挖掘、開發的寶藏,只有潛下心來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讓它發光。
  • 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城牆共話傳承
    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5日電 (記者 梅鐿瀧)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5日在西安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齊聚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用熾熱匠心與精湛技藝為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圖為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現場。 梅鐿瀧 攝記者現場看到,由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吸引了來往民眾的目光。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小市長、小主人為非遺保護說想法、提建議  一針一線、一筆一畫、一邊一角……6月22日,「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第40期小主人論壇圓滿結束。小主人們拿到刺繡道具時就遇到各種問題,有的連針都穿不過去,有的不知道怎麼打結,有的繩子擰巴成一團……  市級廣繡代表性傳承人李敏為小主人們做指導。她說,任何圖案的開始都要把線頭固定,這叫「訂三針」。老師的針如行雲流水般飛快地在布上下左右穿梭,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一個針法,小主人們也跟著老師的教學步驟,一步一步跟著走,很快就完成了局部作品。
  • 一鳴書居「品味端午·情系香囊」非遺系列活動在廣天鄉拉開帷幕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和傳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6月19日,由平頂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平頂山市群藝館(非遺中心)、郟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郟縣廣天鄉一鳴書居承辦的「品味端午·情系香囊」非遺系列活動在廣天鄉拉開帷幕。市群藝館非遺中心主任方夢迪介紹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隨後,在廣天鄉邱莊小學和一鳴書居院內,公益老師為孩子們介紹了非遺開展情況,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 讓非遺坐上「時光機」 去看淹沒在時光中的「愛馬仕」
    由揚子晚報與江蘇省文旅廳非遺處協力打造的融媒體微紀錄片《非遺之旅》推出「無錫篇」。無錫現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1項、省級非遺項目51項、市級非遺項目133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0位、省級非遺傳承人23位、市級非遺傳承人261位。
  • 禁毒郵資明信片攜手「非遺」鳳翔泥塑、中國剪紙
    《鳳翔泥塑》、《中國剪紙》禁毒郵資明信片是西安市禁毒委員會辦公室繼《秦嶺四寶》郵資明信片之後,與「非遺」文化國家級傳承人攜手精心打磨的又一新作,藉此獻禮國際禁毒日。鳳翔泥塑是是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俗稱「泥貨」。共有170多個品種,有巨型蹲虎、虎掛臉,亦有小兔、小獅;製作中使用觀音土、大白粉、皮膠等,造型洗鍊,誇張,裝飾華美,色彩豔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
  • 平頂山市作協郟縣作協到郟縣冢頭鎮採風
    央廣網平頂山8月10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張鴻雨 李增強)為提升郟縣美麗鄉村建設宣傳成效,助力文旅富縣戰略,近日,郟縣文聯聯合平頂山市作協、郟縣作協組織骨幹作家30餘人到冢頭鎮開展「走遍郟縣鄉村行,文學進鄉村」採風活動。
  • 石泉縣池河小學:非遺進社團,讓民俗傳承「後繼有人」
    池河小學按照學生興趣開設了馬勺臉譜、剪紙、紙漿畫、書法、象棋、腰鼓、籃球、足球等21個學生社團,涉及文學、藝術、科學、體育等多個領域。其中,馬勺臉譜、剪紙、紙漿畫、泥塑等傳承非遺文化、弘揚民俗技藝的社團,是這學期學校重點培育的社團。
  • 黃河泥塑民族魂!溫縣李鵬飛用匠心巧手演繹多彩人生
    )代表性傳承人」的李鵬飛。趙堡鎮從事建築的匠人眾多,厚重的太極文化與濃鬱的人文氣息為李氏泥塑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李鵬飛侃侃而談,把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傾情澆築在眼前的這一捧厚重的黃河泥土中。清朝年間,在溫縣趙堡村,有一個遠近聞名、世代相承的泥塑之家,李良相則是這個泥塑家族的創始人。
  •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全國「非遺」傳承人新春聚北京  「我們的節日——百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舉行康玉生,根據多年實踐經驗總結制訂出織毯(平、順、準、齊、底、快)六字操作法及藝術掛毯技巧變化的八種技法及配套的操作方法。
  • 坐高鐵·遊慶陽|尋找惟妙惟肖的西峰泥塑
    >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今天就帶大家走進傳承了千年的非遺文化西峰泥塑淵源西峰泥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從女媧捏泥造人的神話傳說到先周的宗廟祭祀活動中的神祗塑造,從歷史上的造神到民間兒童泥玩物,直至藝術欣賞的泥塑創作
  • 「非」常時期 「遺」起防疫——江蘇非遺傳承人攜手抗疫紀實
    作為文化和旅遊大省,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為更好地為這場戰「疫」鼓與呼,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部署安排下,各地非遺傳承人紛紛行動起來。參與省文旅廳出品的戰「疫」主題歌曲《迎向春光》錄製,變身「主播」開起非遺網課,線上非遺展24小時不閉館,抗疫主題的非遺作品層出不窮,匯聚愛心捐贈物資……非遺人用自己的行動扛起責任、彰顯擔當。
  • 排骨米飯、高家糖球 青島市級非遺由他們傳承
    原標題:第四批青島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31人獲認定對於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僅是各種形式的文化、技藝的保存和發展,更是這座城市人文記憶的載體,串起了青島的精神脈絡。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傳承人的高士湘,1961年出生,是「高家糖球」的第三代傳人,他告訴記者,「高家糖球始於我的爺爺,到我父親高炳南這一代,又進行發揚光大。高家糖球一直在不斷發展,要把文化傳承下去」。說到「高家糖球」的製作技藝,高士湘透露,做糖球看起來很簡單,可外人一般看不出其中的門道。「熬糖的時候,眼明、手快、看火候,火急做出來的糖球才好吃。」
  • 多位古琴流派非遺傳承人福建永春以琴會友話傳承
    多位古琴流派非遺傳承人福建永春以琴會友話傳承
  •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古村落煥發新活力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位於郟縣藍河岸邊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邀請國家級書法家、畫家、攝影家等藝術名家在李渡口村設立創作基地,打造毛筆製作體驗館、特色小吃街、民宿院落、國學堂等項目,打造特色飲食與民俗文化旅遊目的地。(文/圖 牛倩倩 編輯 萬慶麗)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能在城市落腳紮根就會更好傳承生存
    「非遺」移居城市找到新天地得到更多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實現更多『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家族夢想。」段曉玉說,目前「非遺」文化傳承人基本都是老年人,手藝也都是家族世代傳授下來,並且紮根在陝西周邊的鄉村,很少有機會走進城市,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這樣發展下去,陝西的非遺文化傳承將走入「死胡同」,難以長久發展。
  • 「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論壇在穗舉行
    活動期間舉行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教學實習基地籤約儀式(央廣網發 通訊員葛青青 供圖)  央廣網廣州10月20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葛青青 吳奕渠)10月19日,「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論壇在廣州市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舉行
  • 河北非遺受重視,傳承贏發展|周淑英|剪紙|內畫|剪紙藝術_網易新聞
    非遺,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有著多種表現形式,是文化多樣性的最佳展現。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自信崛起道路的不斷前行,越來越多非遺「重獲新生」,煥發新貌。這其中,離不開傳承的力量。由於非遺性質的特殊,傳承更帶有了與眾不同的使命,徒弟不僅要繼承師父的手藝,更要學習師父的匠心,最好的狀態就是在傳承中發展,為這門技藝添上時代的印記。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一些優秀的傳承者值得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