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周六):晴天到多雲,偏南風3級,9℃~27℃
3月22日(周日):多雲間晴天,偏東風3級~4級,9℃~23℃
提到溫縣趙堡鎮,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位於該鎮的太極聖地陳家溝,很少知道趙堡村的仿古建築行業也很有名,這裡人才濟濟,能工巧匠眾多,這其中就包括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祖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的李鵬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日前,記者在趙堡村一個普通的農戶家裡,見到了李鵬飛。這個面貌清瘦、不苟言笑的小夥子,雖然是個「80後」,但事業上已獲得不俗成就:他不僅是河南省雕塑學會會員、河南省第十二屆青聯委員、焦作市第三屆青聯委員、第十二屆「溫縣十大傑出青年」,還擔任著溫縣民間藝術協會副主席等職務。
李鵬飛在精心維護製作中的泥塑作品。
李鵬飛身後的工作檯上,一尊精美的泥塑作品即將完工。他介紹,這是用黃河裡特有的紅膠泥塑造的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的塑像,而這種世代相傳的李氏泥塑手藝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九代了。
源遠流長說故鄉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與泥土有著深厚的淵源。在中國的上古神話中,就有女媧用泥造人的傳說。」李鵬飛娓娓道來,「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李鵬飛說,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
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吳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雕塑,終成名家,為世人稱讚:「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藝術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此門手藝在民間獲得了無限生機,直至明清,長盛不衰。
「趙堡,相傳因晉國大將趙潔在此築堡而得名。趙堡鎮從事建築的匠人眾多,厚重的太極文化與濃鬱的人文氣息為李氏泥塑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李鵬飛侃侃而談,把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傾情澆築在眼前的這一捧厚重的黃河泥土中。
清朝年間,在溫縣趙堡村,有一個遠近聞名、世代相承的泥塑之家,李良相則是這個泥塑家族的創始人。
「當時,我的祖先李良相是享譽豫北一帶的民間畫匠,應本縣楊溝祖師廟的邀請進入寺廟塑造神像,後經過長期摸索、多方實踐又經名師指點,中年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泥塑藝術風格。」李鵬飛懷著無限敬意,述說著祖先當年對泥塑技藝的不懈追求,「晚年的李良相與其子李復舜以泥塑、繪畫為生,以毛驢為交通工具,活躍在懷府各縣和太行山一帶的寺院裡。」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蕩,趙堡李氏族人紛紛外出謀生,塑像這門技藝近乎荒廢。
師承家傳走四方
上世紀60年代,李氏家族塑像第八代傳承人、李鵬飛的父親李全福,在先輩的言傳身教下,全身心投入到傳承泥塑藝術的事業中,並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精神,將這門家傳的技藝賦予了一定的時代性和生命力。李全福本人也被評為河南省(第六屆)工藝美術大師。
「在我們家鄉,幹泥塑彩繪這一行俗稱『抓像』。打記事起,我就經常在家裡看到祖上傳下來的手繪底稿,其精準的造型、飄逸的線條和優雅的藝術韻味,常常讓我痴迷。」李鵬飛說,「我們家族不僅僅從事泥塑這一行,與民間信仰相關的宗教壁畫、神軸的繪製以及皮影戲道具和紙紮的製作都有涉獵,我叔叔就是紙紮藝術的高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除了泥塑藝術之外的其他技藝,大部分都丟掉了。」
所謂紙紮,就是民間辦白事用的花圈紙貨。這種為中國人所避諱的祭奠用品,因其技藝傳承歷史悠久而不乏精美之作,故而常被西方遊客當作東方藝術品擺在客廳和書房裡展示。
所以,對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民間傳統藝術,你一旦用國際視角重新審視時,深藏其中的民族文化之魂就熠熠生輝了。
「我八歲便隨父親學藝,對泥塑藝術啟蒙較早。」李鵬飛說,「當年在陳家溝楊露禪學拳處製作塑像時,我就給父親打下手,去黃河灘裡挖泥,和泥,揉合成材質,在木製的骨架上進行形體塑造,然後再陰乾、填縫、打磨、著色描繪……」
就這樣,李鵬飛一邊在村裡的學校讀書,一邊利用課餘時間幫父親塑像,通過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耳提面命,加上親手實踐、循序漸進,在民間藝術的園地裡漸入佳境。
「我們李氏彩繪泥塑分圓雕、浮雕、單尊、群像等,多以宗教、歷史、神話故事為題材,經造型、彩繪、裝色、上光等60餘道工序製成,製作周期從三天至半年不等,工具根據不同的造型需要來製作,以求達到完美的造型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一般分為塑形工具和壓光工具兩種,而主要工具如刻刀、木模、毛筆等均為竹、木製品,各種工具不下三四十種。」李鵬飛說起家傳技藝,如數家珍,「製作彩塑,每道工序必須細之又細。首要的是泥土的選取,必須是黃河灘的紅膠泥,通過木槌搗煉,經過捶打、摔、揉,在泥裡加棉絮、紙、蜂蜜,並經攪拌泥漿、沉澱等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後,使泥土達到軟硬適度的最佳狀態。」
泥料備好後,要經歷搭建骨架,上泥堆形,壓光罩漆,打磨敷彩,瀝粉貼金等諸多繁雜的工藝後,一尊彩繪泥塑作品才能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就這樣,李鵬飛跟隨父親行走四方,先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武陟嘉應觀、武陟萬花莊青龍宮、溫縣慈勝寺、博愛月山寺、鞏義竹林鎮長壽山旅遊景點等地,塑造了一大批反映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的作品。2009年,他還為陳家溝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塑造了《陳公兆鎮瘋牛》小型場景彩塑作品。
「我最感謝和佩服的人就是我的父親李全福,他教我如何將這門家傳手藝發揚光大。從設計圖紙、釘骨架、上粗泥、上細泥,到打磨、彩繪……在他孜孜不倦的教誨下,一塊塊泥巴好像有了靈性,在我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李鵬飛對父親感恩有加,「除了傳承泥塑技藝,李氏家族傳承給後代更多的文化精神是如何做人、做事,敬畏天地。父親經常對我說,搞藝術創作與做人是相通的,認真做一個無愧天地良心的好人,然後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民間藝術可興邦
在溫縣第二初級實驗中學附近,李鵬飛擁有一處李氏祖傳彩繪泥塑非遺展示館和他的藝術創作工作室。平時他還在這裡辦美術培訓班,招收一部分學生學習泥塑藝術。
一踏進非遺展示館,記者就被活靈活現、形態各異的彩繪泥塑作品震驚了:這些東西的藝術水準,可不是一般的民間藝人所能達到的!
其中一尊彩繪泥塑的財神,抱著一個大元寶,形神兼備,笑容可掬,根本沒有神仙高高在上的架勢,倒像是你身邊的老朋友,甚至帶幾分你自己的模樣。
李鵬飛說:「有人出價3萬元,我沒有出售。有些作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代表著我藝術人生的某個高度,只可作為鎮館之寶。」
一個僅靠家傳技藝謀生的民間藝人,是如何實現他的藝術探索的?
面對記者的疑問,李鵬飛說:「邊學邊幹,重在實踐。比如傳統的瀝粉貼金工藝,不經過大量的藝術實踐,你根本就體會不出那種藝術感覺。有些東西可以口傳,有些東西只能靠悟。」
李鵬飛說,泥塑藝人的形象思維必須是三維的,訓練這種能力越早越好,起步晚了就很麻煩,而且後期培訓無法完全彌補。這些年,李鵬飛不斷參加各種美術院校的專業培訓,先後到河南大學、中央美院參加各種形式的藝術培訓。2016年11月,他參加了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舉辦的非遺泥塑研修班。
幹中學,學中幹,李鵬飛的藝術創作水平進步較快。早在2012年,他就受託為市領導參加十八大電視訪談節目製作陳王廷桌擺雕塑,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同年12月,在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展中,其作品榮獲二等獎。2017年6月,在河南省首屆傳統技藝大賽暨作品展中,其彩塑作品《武將》首次展出,並被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收藏。
「作為泥塑藝人,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是在享受寂寞。一個菩薩塑像想要成型,少則半月,多則半年。而最後塑形,每一下都不能著急。只有耗得起時光,降得住浮華之氣,才能成就值得留戀的傳世之作。」李鵬飛目光堅定地說。
談到李氏彩繪泥塑藝術的發展前景,李鵬飛說:「習總書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李氏彩繪泥塑藝術發源於黃河厚土的千年古縣溫縣,用萬年黃河裡的紅膠泥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傳承古老的黃河文化,寄託著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偉大夢想。在新時代的徵程中,我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祖傳泥塑)代表性傳承人,要深入挖掘民間傳統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造福鄉裡鄉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相宜 攝影報導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801
總編輯:王靜鋒 統 籌:王 鵬
主 編:王晨光 編 輯:牛守明 見習編輯:劉洋瑞
責 編:趙曉曉 校 審:王盈燕
抗擊疫情,我們始終在一起
請為小編點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