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聯合發聲:將最後一塊山河補回祖國大地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臺灣引起強烈反響,使島內愛國主義人士和團體備感振奮。1月3日下午,由臺灣抗日誌士及親屬組成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發出情真意切的聲明,呼籲海峽兩岸中華兒女同心協力,儘早來完成此臺灣回歸祖國的歷史任務,「將最後一塊山河補回祖國大地」。

聲明表示,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目標。臺灣人民自《馬關條約》後,就矢志不渝追求回歸祖國的目標。我們的祖輩為抵禦外而侮前僕後繼、犧牲奮鬥,數十萬臺胞奮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兩岸人民有同出一脈的歷史文化根源,有近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共同記憶,有共同奮鬥救國、強國復興的歷史體驗,在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中從來就是心靈契合的。

聲明強調,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和平統一前景。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和發展,臺灣同胞就能受益。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就會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損害臺灣同胞切身利益。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苦戀,深深埋藏在臺灣島上毎一個中國人後代的心坎理,「原鄉人只有返回原鄉,沸騰的血液才會停止沸騰」,等待祖國統一,將最後一塊山河補回祖國大地,才能平息原鄉人沸騰的血液。

聲明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已經由香港及澳門的成功實踐,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探討「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中國大陸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並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經濟發展與中國崛起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臺灣同胞、臺灣企業等均提供同等待遇,讓臺灣人民很有感。只要堅持兩岸融合發展的,就能確保和平統一後的臺灣永保太平,民眾安居樂業。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加強,兩岸共同市場發展,臺灣同胞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必能分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耀。

聲明呼籲,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緬懷抗日英烈的光輝事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如今,島內「臺獨」勢力操弄去中國化、「漸進臺獨」,歪曲歷史、誤人子弟,造成年輕臺灣同胞國家民族觀念認知混亂,讓臺灣抗日誌士後代親屬感到激憤。兩岸必須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擴大傳統宗親與民間交流,加強兩岸的臍帶血緣關係,增強對臺灣年輕一代的歷史與愛國主義教育。兩岸同胞情輔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必能使兩岸同胞共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完成實現國家統一大業的歷史使命。

1946年臺灣光復致敬團合影

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

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是由臺灣抗日誌士後人和親屬組成的,以「發揚日據時期臺灣抗日誌士愛國愛鄉傳統 繼承先人不屈不撓的反壓迫與反殖民精神」為宗旨。他的前身是「臺灣光復致敬團」。

相關焦點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2015-08-29 23:56:05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不應被埋沒,」對於日前李登輝「臺灣抗日不是事實」等媚日言論,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29日在臺北強調,「我們只有恢復歷史記憶,才會贏得尊重
  •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兩岸小人物間斬不斷的千絲萬縷 2017-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偉傑   中新社石家莊2月22日電 題:後人憶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
  • 資料:臺灣志士與辛亥革命
    孫中山先生的三次臺灣之行及其他一些相關活動,充分表明臺灣地區已成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海外革命基地之一。祖國大陸的革命鬥爭不僅向臺灣人民傳播了嶄新的思想觀念,而且直接為臺灣人民的革命鬥爭進行了組織上的準備;不僅從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島內的革命形勢,而且吸引了一批臺灣同胞投身大陸的革命中來。這些都構成了臺灣志士活動的歷史大舞臺。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一)推行「隘勇線」和警察制度,進行極端殖民統治    為了有效地對臺灣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侵略、統治和開發,日本殖民者在許多部落住區的外圍設置「隘勇線」,不許原住居民隨意活動,更不許與漢人接觸,實施將平地漢人與山地少數民族相隔離的政策,以便能以經濟封鎖迫使少數民族屈服,同時防範臺灣人民聯合抗日。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50年間,臺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最後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充分反映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臺灣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鬥爭。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消息,「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
    風雲變幻,青山不改,林家幾代人心向祖國的赤誠之愛薪火相傳。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  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
  • 清明時節緬懷先烈 臺灣抗日紀念地都在哪?
    今年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0周年,島內也將興起一波紀念抗日烈士的高潮。臺灣的抗日紀念地,除了有「忠烈祠」這種高規格祠廟外,多地還散落著抗日英雄紀念碑。只不過隨著島內老一輩的漸漸老去,年輕一代對這些紀念地越來越「無感」。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回歸歷史,臺灣就能回歸祖國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就兩岸文化融合、臺灣歷史教育等問題表達了看法。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風雲變幻,青山不改,林家幾代人心向祖國的赤誠之愛薪火相傳。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朱家驊深以為不妥,1927年在廣州時曾提議,將港澳總支部劃歸廣東省黨部。1939年底,他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調任組織部長後,發現國民黨在臺灣既無組織,亦無活動,東京總支部因戰事而瓦解。鑑於臺胞懷念祖國之心仍切,一些臺籍志士在大陸投身抗戰,隨日軍進入淪陷區的臺胞也不少。臺灣為日軍南進基地,對抗戰十分重要。所以,朱家驊約集當時在渝的臺籍志士劉啟光、林忠、謝東閔等,商談如何發展臺灣黨務。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在臺北開幕
    展覽以珍貴豐富的史料圖文展示了1895至1945年的50年間臺灣人民一波又一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投身國家統一的歷史。眾多校園師生以及日據時期抗日誌士後人一同出席開幕式。  策展人藍博洲為現場師生說明展覽內容,從1895年臺灣被迫割日、臺人反佔領、武裝抗日、文化抗日、參加全民族抗戰到臺灣光復,詳細地介紹了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史。
  • 臺灣抗日丘家人:飄零鄉心在 血淚盼團圓
    「日據時代,父親冒著被逮捕的危險將這些字刻了下來,就是希望有那麼一天,這段歷史可以公開於眾,為世人所了解。」丘先甲的孫女、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丘秀芷說。 昔日丘先甲從廣東帶來的荔枝樹樹苗,如今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守護著陵園。丘家人每年都有春、秋兩次掃墓的習慣,30多位後人相聚一起,點香、跪拜,最長者已86歲。
  • 臺灣光復紀念日臺胞說——這一天,我們回到了祖國懷抱
    對此,臺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發文痛批民進黨人,不願接受「光復」,不慶祝「光復節」,不認同「光復的史觀」,不認為「我也是中國人」,而鼓吹所謂「終戰、終戰日、終戰史觀、我不是中國人」,歌頌日本殖民統治,那麼他們的先輩,在歷史的敘事中,將是日本侵略的同路人、執行者、劊子手。
  • 臺灣望族抗日:蘆洲李家將軍雖去 大樹不凋
    將軍次子、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力群指著父親的手書對記者說,「這裡的『疆』指的就是臺灣。」  每年的10月25日,李家後人都會聯合臺灣各地的抗日誌士及親屬,在蘆洲李宅舉辦紀念臺灣光復的活動。本月初,臺灣統派團體紀念辛亥革命、臺灣光復與新中國成立的「光輝十月」活動,也選址在蘆洲李宅。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當時活躍在臺灣島內的著名抗日報刊有《新學叢志》、《臺灣詩薈》、《黎華報》、《三六九小報》、《臺灣戰線》等,或介紹祖國大陸的革命情況,或抨擊日當局的殖民統治,或倡導祖國的傳統文化,成為文化抗日的重要陣地。此外,《臺灣通史》、《臺灣戰爭記》、《臺灣八日記》、《臺灣革命史》等一批史書出版,在激發臺胞的鬥爭精神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0年10月27日,霧社起義。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在臺灣人民抗日激情的影響和推動下,以臺灣軍務幫辦劉永福為首的部分清軍將士,也紛紛表示抗不奉詔,堅守臺灣,與臺灣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分別由樺山資紀和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揮,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且戰且退,最後被迫退往獅球嶺拒守。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上線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羅鑫)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綠水青山待我還——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攝影展」線上展覽開通儀式2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在臺灣人民抗日激情的影響和推動下,以臺灣軍務幫辦劉永福為首的部分清軍將士,也紛紛表示抗不奉詔,堅守臺灣,與臺灣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分別由樺山資紀和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揮,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且戰且退,最後被迫退往獅球嶺拒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