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2020-12-16 搜狐網
      

  (一)反割臺鬥爭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傳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這是臺灣近代愛國士紳丘逢甲《離臺詩》中的一首,它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昏聵無能的清政府割讓臺灣的強烈憤慨,和收復失地、矢志雪恥的悲壯情懷。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噩耗傳出,猶如晴天霹靂,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痛斥賣國賊,反對割地求和。

  噩迅傳到臺灣,民眾上書臺灣巡撫:「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之手,不願死於倭人手。」愛國士紳丘逢甲聞訊,當即刺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以示抗敵保臺的決心,隨後率領臺灣紳民上書清政府:「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對祖宗、下對百姓。」臺灣同胞決心用生命來捍衛祖國的領土。

  與臺灣同胞相呼應,祖國內地也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割臺運動。正在北京會試的各省舉人1300餘人,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倡議下,連夜趕寫了長達18000字的呈文,上書光緒皇帝,即著名的「公車上書」,反對合約,反對割地,要求清政府遷都再戰,變法圖強。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  

  然而,腐敗的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悲憤抗議和臺灣人民的死活,幾次詔令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文武官員內渡,撤離臺灣。並派割臺專使李經芳於5月19日前往臺灣辦理交割。6月2日,李經芳懾於臺灣人民反割臺的巨大聲勢,不敢登岸,在基隆外一艘日本軍艦上正式與日本海軍大將樺山資紀(日本任命他為臺灣總督兼軍務司令官)辦理了臺灣交割手續。

  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臺灣雖毫無困難,但在中國人民面前要佔有臺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臺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臺灣。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臺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幹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民主國是在臺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臺灣同胞自發保衛臺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臺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在眾多義軍中,規模最大、最為著名的是由徐驤、吳湯興、姜紹祖所領導的三支隊伍。在臺灣人民抗日激情的影響和推動下,以臺灣軍務幫辦劉永福為首的部分清軍將士,也紛紛表示抗不奉詔,堅守臺灣,與臺灣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軍分別由樺山資紀和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指揮,向基隆進犯。雙方進行激烈的戰鬥,後因清軍兵力薄弱,且戰且退,最後被迫退往獅球嶺拒守。由於唐景崧缺乏真正與「臺灣共存亡」的決心,當臺灣民主國成立當天,便下令各官員在三天之內返回大陸,從而掀起了一場內渡逃跑風,當日本大舉進攻臺灣的第七天,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進英船,逃回大陸,隨著唐景崧的逃走,「民主國」不久即告解體,日軍攻佔了基隆。6月6日午夜,日軍進攻臺北。城內一些愛國軍民奮勇抵抗,但因無人指揮,無法打退日軍的進攻。7日下午,日軍攻佔了臺北。  

  在漢奸辜顯榮的引導下,日軍進入臺北城

  臺北失陷和唐景崧等官僚士紳的潛避,激起了臺灣廣大愛國軍民的悲痛和憤慨。守衛臺南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氣憤,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堅守臺灣的軍民,共舉劉永福為首領,領導全臺抗日武裝鬥爭。

  日軍侵入臺北後,分軍兩路,一路侵佔宜蘭,一路入侵新竹。為阻止日軍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義軍決定聯合起來在湖口一帶阻擊日軍。當進犯的日軍到達角板山盆地時,胡嘉猷率所部義軍對其進行了頑強阻擊。正當兩軍激戰時,徐驤也率領義軍衝殺過來,將日軍團團圍住。在兩支義軍的頑強阻擊下,進犯的日軍被擊斃60餘人,其餘的逃入山林。隨後,逃竄的日軍在援兵的救援下,逃出了義軍的包圍圈。與此同時,吳湯興率領另一支義軍阻擊西路進犯的日軍,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被迫退至湖口。吳湯興決定憑藉湖口的土壘房舍再次阻擊日軍西進,瘋狂的日軍對湖口發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把整個村鎮的房子都燒毀掉,義軍只好再次後退,付出慘痛代價的日軍佔領了新竹和宜蘭。徐驤、吳湯興等人率領義軍雖未阻止日軍南下與西進,但同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使狂妄的侵略者膽戰心驚,大有身陷泥沼舉步維艱之感。日本人竹野與三郎在《臺灣統治志》中心有餘悸地說:「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指日軍)一被打敗,附近村民便立刻變成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武器來,一面呼喊著,一面投入戰鬥。我們的對手十分頑強,絲毫不怕死,他們隱蔽在村舍裡,當一所房子被大炮摧毀,他們就鎮靜地轉移到另一所房子裡去,等一有機會就發動進攻。不僅臺北的情況是這樣,而且整個新竹的四郊也是這樣,新竹的村民是以頑強和勇敢著稱的。」

  新竹、宜蘭失陷後,日軍繼續南犯,徐驤等各路義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對日軍進行節節阻擊。8月28日,日軍分兩路進攻彰化城,東路日軍對駐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驤、吳湯興義軍部進行偷襲。當日軍由僻靜小道偷偷地摸到守軍陣地背後時,義軍將士躍出戰壕,與日軍展開肉搏,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吳湯興等大批將士壯烈殉國,日軍佔領了陣地。正在抗擊西路日軍的劉永福部將吳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時,立即率七星隊——黑旗軍的敢死隊急速援救八卦山,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爭奪戰,林鴻貴率領的黑旗軍小分隊全部犧牲,吳彭年率七星隊終於奪回了八卦山山頂陣地。日軍不甘心失敗,將七星隊團團圍住,瘋狂的向山頂衝去,吳彭年率七星隊與日軍進行了浴血奮戰,最後全部戰死在八卦山頭。  

  八卦山爭奪戰,是臺灣軍民與日軍進行的一場最為激烈的反割臺戰鬥,擊斃日軍精銳師團1000多人,義軍和黑旗軍死傷500餘人,最後,徐驤僅帶20餘人衝出重圍,進入阿里山區。徐驤在阿里山區很快又組建了一支700人的隊伍,投入嘉義保衛戰。徐驤與嘉義守將王德標在嘉義城外暗埋地雷,並將日軍誘入地雷陣中,炸死日軍700餘人。隨後日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守軍被迫放棄嘉義城,退守曾文溪一線。

  位於臺南北部的曾文溪是臺南的最後一道防線。10月13日,日軍調集精良部隊28000人,對扼守曾文溪的數千義軍、黑旗軍發起總攻,一時間戰場上彈如雨下,硝煙瀰漫,徐驤等率軍寸土必爭,拼死抵抗,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曾文溪兩岸,屍橫遍野,徐驤不幸中炮陣亡,臨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曾文溪失陷,臺南成為孤城,劉永福率黑旗軍被迫退回大陸,日寇控制了整個臺灣省。

  從1895年4月,臺北阻擊戰開始,至臺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奮戰中,臺灣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轟轟烈烈的武裝反割臺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它卻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字,在臺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親王和山根少將在內,共4800餘人,重傷者500餘人,另有21000餘人回國治病,5200餘人留臺治療,總計損失32000餘人,佔侵臺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同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他們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永遠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二)抗日三猛

  日本侵略者雖然佔領了臺灣,但是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並沒有停止,從1895年到1902年連續進行了長達7年的武裝鬥爭。日軍原本以為劉永福離開後臺灣可以全面收復,其實抗日遊擊戰才真正開始。臺灣地勢險阻,義軍常常出奇不意地打擊日軍,遊擊戰遍布全臺,此起彼落,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困擾。詹振、陳秋菊、林李成、簡義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抗日義軍領袖,特別是被稱為「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虎和林少貓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簡大獅

  簡大獅是臺北農民武裝起義的領袖。1895年12月31日,簡大獅率義軍襲擊臺北日軍,城內臺胞奮起響應,雙方在八甲町展開激戰,日軍死傷300多人。後因日軍得到增援,簡大獅等戰至彈絕而退。1897年5月8日,是日本當局強行規定臺胞選定國籍的最後一天。當日簡大獅等率5000多人再攻臺北,一度佔領臺北奎府街,戰鬥打了一天,義軍首領之一詹振力戰身亡。1898年2月,簡大獅率部與日軍在竹仔山一帶激戰,大戰6日後退入深山。

  1899年初簡大獅內渡大陸,以圖再起。清政府迫於日本壓力,竟逮捕簡大獅並於當年引渡至臺灣。簡大獅被押廈門廳時,曾憤怒陳詞道:「我簡大獅,系臺灣清國之民……日人無禮,屢次至某家尋釁,且姦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與母死之,一家十餘口,僅存子侄數人,又被殺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眾萬餘人以與日人為難……故日人雖目我為土匪,而清人則應目我為義民……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千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

  大獅一吼,驚天地,泣鬼神!  

  1902年6月簡大獅在臺灣受盡酷刑後,被日本人殺害。

  簡大獅遇害後,舉國震驚,萬民憤怒。清末一位姓錢的武進士悲憤賦詩:「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擁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上海《申報》評論:「臺灣義民簡大獅為中國爭氣,為全臺爭氣,此中國最有志氣之人。」

  柯鐵虎

  柯鐵虎本名柯鐵,因臂力過人,善鬥,又被人們稱為柯鐵虎。他在雲林大坪建立了抗日基地——鐵國山。鐵國山抗日軍民出擊各地,勇猛無比,日軍為之膽怯。日軍對雲對雲林地區的抗日軍民恨之入骨,於是實行慘無人道的屠村政策,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雲林大屠殺,3萬臺灣同胞慘遭日軍殺害。

  樺山資紀於1896年12月12日派數千日軍進攻鐵國山,柯鐵虎為避免重大犧牲,實行轉移,隱藏深山。1897年柯鐵虎率領義軍五六百人,再次進攻日軍,日軍調來大批人馬,柯鐵虎等終因力量懸殊,再度轉移。在此次戰鬥中,柯鐵虎也身負重傷。1895年5月,日軍改用招安政策,不惜以優厚條件誘降柯鐵虎。柯鐵虎提出了十項條件,日軍表面上應允,但暗中嚴密監視,同時派兵力包圍了柯鐵虎等的住處。1899年10月,柯鐵虎移往打貓東頂堡的一個巖洞中。由於身患重病,於1900年2月9日不治身亡。

  林少貓

  林少貓是南部最有實力的抗日義軍首領。當日本準備要接管臺灣時,林少貓便立即招募義民,響應抗日。1897年,林少貓親率義軍主動攻擊鳳山、潮州間的日軍。1898年底,他率領上千人佔領了虎頭山。林少貓也因此成為日本人的心腹大患。

  等到新總督兒玉源太郎就位之後,改採「招撫政策」,費盡心思請了各地的仕紳作說客,勸少貓投降,但他始終不為所動。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他的幼子被日軍逮捕,在不得以的情況之下,林少貓只好與日本人談和,但提出了設立自治區和「治民局」,日本官員不得進入,居民可以自帶武器,日本當局賠償損失等條件。日方基本接受了他的條件。然而,1902年,日方秘密派遣隊伍進攻林少貓,林少貓組織的義軍浴血奮戰了一整天,最後相繼殉難。這位始終堅持到最後的抗日鬥士雖然慷慨犧牲了,但他保衛鄉土的精神卻留給後人無盡的哀思。如今,他的神位已被安奉在高雄市壽山的忠烈祠,供後人憑弔。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抗日」,共找到1,480,706個相關網頁.

相關焦點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在京的臺灣舉人和臺籍官員尤為激憤,聯名上書都察院,痛陳:「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誰肯甘心降敵!」他們強烈要求清政府抗敵到底,只要不將臺灣割棄,「臺地軍民必能捨生忘死,為國家效命」。一場前所未有的反侵略、反賣國的愛國運動震蕩著神州大地。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圖)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資料]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造成了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臺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美國、法國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在對外政策上確立了「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地處日本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臺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  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登陸,其中54人被臺灣土著居民殺害,其它人被清政府送回國。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臺灣被殺為藉口,在美國駐廈門總領事、自稱「臺灣通」的李仙得的協助下,立即向清政府發難,乘機侵略臺灣。
  • 廣東抗日第一仗: 南澳之戰
    南澳之戰是廣東抗日第一仗。收復南澳,表現了廣東軍民英勇不屈的愛國主義戰鬥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此戰之失利,也留下了貧窮落後總是處於被挨打地位的沉痛教訓。但是,鑑於華南民族意識特別堅強,尤其是廣東精神之不可侮,故在日軍臺灣軍事會議中,決定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侵略策略,未有馬上進攻廣東。    6月中旬以後,日機、艦不斷窺伺、肆擾潮汕沿海一帶,並炮擊潮陽、惠來、澄海、饒平的柘林半島等沿海地區,其目的在於試探我海防虛實,圖謀進攻南澳島。
  • 近代日本侵略中國的第一步:1874年出兵侵犯臺灣,已露出狼子野心
    80年前的7月7日,中國軍隊在宛平城的槍聲,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的序幕。從此,中華大地「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巍巍中華以死傷3000萬的代價,與盟國一起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華大地。其實,日本近代對中國的侵略始於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
  • 馬關血淚:晚清割臺予日本,臺軍民:寧戰死而失臺,絕不拱手讓臺
    不覺間又到了8月15日,便很自然想起持續長達14年之久的中日之戰。在大同小異的紀念抗戰勝利的圖文視頻背後,竟忽然想到甲午中日海戰。真是一場海戰,驚醒天朝上國一場千年沉睡大夢。 經此一戰,清廷為求強求富進行的洋務運動,前功盡棄;而經此一戰的近代日本,則迅速崛起,然後狼子野心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才有了後來全面侵華戰爭的大爆發。
  • 馬關條約120周年 臺著名媒體人:臺灣抗日歷史不可淡忘
    原標題:馬關條約120周年 臺著名媒體人:臺灣抗日歷史不可淡忘  新華網臺北4月17日電 17日是清廷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120周年。臺灣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原《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當天發表《馬關條約120周年 抗日始自臺灣》一文,系統回顧了臺灣民眾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強調今天的人們不可淡忘這段往事。
  • 圍敵135天 齋堂軍民齊抗日
    西出都門二百裡,山之盩厔(zhōu zhì )水浩亹(hào wěi,此句意指山水盤曲之貌)。一重一掩一聚落,一溪十渡深而渾。羊腸險徑掛山腹,蜂房小屋粘雲根。」因為依山控河,這裡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齋堂川。齋堂城便是齋堂川的中心。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特別是北平淪陷後,北平成為日軍入侵華北的大本營。人傑地靈的齋堂川也遭受蹂躪。
  • 李登輝稱自己是為祖國而戰的日本人 遭臺灣各界鞭撻
    據臺灣媒體報導,李登輝投書日本媒體指,二戰時,臺灣人的祖國是日本,臺灣對日抗戰不是事實,是為了祖國——日本而戰。李登輝荒誕言論立即引發軒然大波,引發臺灣各界集體鞭撻,指其「喪權辱國」,無恥至極。 李登輝聲稱,目前國民黨所提的「九二共識」完全是捏造出來的,他擔任「總統」時沒看過這樣的報告,也沒人向他報告過。
  • 民國:國民黨曾派飛機轟炸臺灣,遭日本殖民並打造高雄為侵略軍港
    而這段片頭前言,以及MV中在美軍炸彈火光裡消逝的驚恐日軍、沉沒的日本戰艦、焚燒的臺灣總督府,再加上桌遊裡象徵神風特攻隊的紅蜻蜓與白蝴蝶手摺指示物,被冠以「被遺忘的文化記憶」之稱,觀者可由此看出,這款遊戲想傳達的,絕不是血淚抗日、八年抗戰的立場;反而在躲避戰火的主題下,包裝了接受甚至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含意,暗示盟軍的轟炸並不「合法」與「合理」。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後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鬥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
  • 「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選輯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75周年,10月25日至11月13日,由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與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舉辦的《「跨越海峽的覓證」臺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蹟圖文展》在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展出。現特選部分圖文以饗讀者。自十九世紀中葉起,通過「明治維新」逐步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日本即對臺灣垂涎三尺,妄圖侵佔,並作為之後進攻中國大陸和侵略擴張的基地。
  • 臺媒體人省視馬關條約120周年 稱抗日始自臺灣
    資料圖:2014年8月1日,由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首次聯合舉辦的「甲午風雲 寶島悲歌」跨世紀大展,在臺北開幕。圖為一老人在「日本竊取釣魚島」展版前仔細觀展。
  • 劉永福:一身正氣,率領臺灣軍民抗戰,誓死保護國家
    劉永福:一身正氣,率領臺灣軍民抗戰,誓死保護國家,隨後,劉永福的隊伍在靠近中越邊境的保勝一帶駐紮了下來,劉永福就把自己帶的這支隊伍起名為黑旗軍,並且命令手下的人就在這一帶駐紮下來了
  • 《誓不臣倭——臺灣人民抗日史》
    中國寶島臺灣成為最早被日本侵略的對象之一。1974年,日本就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公然向臺灣派出徵臺軍,企圖以「無主之地」為由加以侵佔,但未能得逞。1895年,清政府在日本發動的侵華的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淪入日本殖民者之手。悲憤的臺灣人民迅速掀起反割臺、反侵佔的抗日鬥爭。
  • 蔡正元:蔡英文落款「臺灣之塔」歌頌侵略 背叛臺灣
    華夏經緯網9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日人來臺踹慰安婦銅像爭議餘波蕩漾,蔡當局卻至今態度曖昧。國民黨政策會前執行長蔡正元質疑,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衝繩豎立的「臺灣之塔」,歌頌日本侵略者角色,視日本人親如同胞,卻無視中國抗日的痛苦,也無視臺灣慰安婦的悲悽,這本帳如何算?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蒙山人民對日本侵略的反抗——抗日英雄記
    昔者,戰肇中東,即奪我臺灣一帶,迨及歐戰罄調,復藉口強租青島,袁氏執政,更逞心迫認苛求。年前乘我國興師北伐,大功將決告成,彼旋派旅山東,慘殺肆行實現。鳴呼!同胞罹劫,血染濟南,威施夏大。計往日欺凌罪惡,海山奚足比其深高,論當時含垢蒙羞,膽薪豈可緩乎嘗臥。
  • 日本「御林軍」近衛師團為何被臺灣抗日義軍打的傷亡近半
    文/寂寞的紅酒近衛師團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一支王牌部隊,素有天皇「御林軍」之稱。近衛師團由各常備師團選拔精銳組成,負責保衛日本皇宮和皇室的安全,是日本軍隊中的「天之驕子」。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近衛師團成為日本本土唯一一支沒有被抽調的常備兵團。1895年,清政府戰敗,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日本對臺灣垂涎已久,所以匆匆調集部隊前往臺灣進行「武裝接收」。當時中日雖然停戰,但日本軍隊全都集中在遼東和山東一帶,本土能調動的主力部隊只有近衛師團。
  • 臺灣歷史教科書如何描寫14年抗戰?抗日名將李宗仁等隻字不提
    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中國廣大軍民進行了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14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們且來看看,臺灣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寫14年抗戰的。近日,勇哥在網上找到一本《高中歷史(革新版)》,由許雪姬、劉妮玲編著,臺灣三民書局出版,分上、下兩冊,供高中一年級使用。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廣大臺灣少數民族備受種種無理的欺壓和凌辱而無法生存下去,在少數民族歷次抗日武裝鬥爭中,警察廳署都成為首要的攻擊目標也證明了少數民族對日警痛恨之深。    (二)繼承反侵略鬥爭優良傳統,直接參與抗日武裝鬥爭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臺灣少數民族具有優良的反侵略鬥爭的革命傳統。早在荷蘭殖民時期,臺灣少數民族就開始了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反侵略戰爭,中英、中法戰爭中,在清政府抵抗不利的情況下,臺灣軍民團結致抗擊侵略者取得連戰連捷,顯示出頑強的革命意志和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