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臺灣民意代表、泰雅族人高金素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如果從1874年日本攻打牡丹社算起,我們原住民族抗日71年。」

  遠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侵略擴張的觸角已伸向臺灣……「當我們把那個時期的一些老照片拿到部落裡去展出的時候,老人家們淚流滿面,多少年過去了,那些個痛還在他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平時不說。那有多痛啊!」高金素梅說到此處眼泛淚光。

  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50年的抗日歷史,分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赴大陸與軍民並肩作戰三個階段。——摘自臺北舉辦的抗戰勝利特展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特展」今年7月7日至8月31日在臺北舉行,展覽設在臺北市中山堂。這座日本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而建的「公會堂」,在落成9年後便成為日本殖民統治的終結地。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其二樓的「大宴會場」舉行,此廳從此被稱為「籤字廳」,後改名為「光復廳」,「公會堂」改名「中山堂」,10月25日也成為臺灣的光復節。

  為了這一天,臺灣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展覽顯示,從1894年到1915年,臺灣人民武裝抗日期間,日軍動用大炮、毒氣彈實行「三光」政策,並瘋狂抓捕抗日民眾。僅「噍吧哖事件」,日本殖民者就處死臺灣民眾866人。

  武裝抗日遭到殘酷鎮壓後,臺灣文化界號召「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通過辦刊、組黨、請願、向國際聯盟控告日本殖民政府等途徑,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反抗日本強力推動的皇民化運動。其間蔣渭水、蔡惠如、林幼春、蔡培火、王敏川等一大批文化精英相繼被捕入獄,王敏川獄中留下「莫笑書生受奇禍,民權振起義堪尊」的詩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臺灣同胞奔赴大陸戰場,李友邦組建臺灣義勇隊,丘念臺領導東區服務隊,臺灣抗日團體「臺灣革命同盟會」1941年在重慶成立,蕭道存、蔣碧玉、鍾浩東、李南鋒等臺灣的「好男好女(侯孝賢根據他們的故事拍成電影《好男好女》 ——記者注)」歷盡險難到大陸作戰,直至迎來1945年的抗戰勝利。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凝聚起來的一代抗日愛國主義者,不少人因為對國民黨當局的失望而嚮往「紅色祖國」,在上世紀50年代遭到白色恐怖的殘酷肅清,他們的名字連同那段抗日歷史長時間沉入無聲之中。——臺灣作家藍博洲

  「有一回和鳴(鍾浩東,1940年攜妻從臺灣到大陸參加抗戰。——記者注)在課堂上偷閱大陸作家的作品,被老師當場抓到而遭到辱罵,但和鳴不甘示弱地替自己辯護道:『做一個中國人,為什麼不能讀中文書?』日籍老師惱羞成怒,舉鞭抽打和鳴,大罵道:『無禮!清國奴!』」這是臺灣作家藍博洲所著《幌馬車之歌》中的一段回憶。鍾浩東,這位充滿理想主義和犧牲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歷經抗戰鋒火迎來勝利回到家鄉,卻倒在國民黨當局白色恐怖的槍口之下,他的名字長時間隱去。

  記者在採訪時聽到一位大學教授的「遺憾」:「民進黨執政時期當然不會紀念抗戰,他們去中國化還來不及。可是現在官方仍有種種顧慮,對這段歷史著力不夠,以致臺灣的年輕人不了解甚至漠然。」

  好在還有民間的力量推動著歷史的還原與反思。鍾浩東的名字就是經作家藍博洲之手重見天日。他出版的記實文學《幌馬車之歌》,以訪談的形式、記實的筆法,披露了鍾浩東等一批青年的真實人生。侯孝賢把書中的一些情節放到了電影《悲情城市》中,後來又專為鍾浩東拍了《好男好女》,令更多臺灣人了解到自己曾有這樣的前輩。《幌馬車之歌》後來也在大陸出版,藍博洲說:「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陸人更多了解臺灣的歷史。」

  歷史是需要學習的,否則會被遺忘和扭曲。高金素梅在她的辦公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了這樣一件事:「我們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老照片拿到各部落去巡展,有一張照片是日本人的長刀之下,一位族人的頭連著一點皮肉垂下來,一位小朋友問:這是劇照嗎?我告訴他,這不是劇照,這就是曾發生在我們部落裡的事情。」

  高金素梅告訴記者,每次赴日本抗議靖國神社,她都會請日本朋友安排走進社區演講,還為此做了一段影片現場播放。她發現日本人也不了解那段歷史,不知道南京大屠殺。但她觀察到她演講時不少日本聽眾眼中含淚,一次,一位中年人聽完演講後過來擁抱她,跟她說:「對不起,我爸爸就是那時的軍人,我要跟你說一聲對不起。」

  抗戰已成歷史,當下的臺灣仍有人為了記錄那段歷史而戰。「只有了解歷史,我們才會清楚現在站在哪裡,臺灣未來的走向在哪裡。」藍博洲對記者說。

  「我現在很想告訴日本的年輕朋友,你們如果再不阻止安倍的行為,靖國神社就在那裡,告訴你們以後你們就會被放進靖國神社。靖國神社不僅是軍國主義的象徵,同時還提醒著,那麼多的人因為戰爭死亡,這樣的教訓還不夠嗎?」——高金素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從2002年起,高金素梅幾次帶領臺灣「高砂義勇隊」遺屬遠徵日本,要求靖國神社歸還他們族人的靈位,抗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要求日本政府向慰安婦道歉,並向法院遞交訴狀。從1941年開始,日本兵力吃緊,他們在剿滅部落的過程中發現原住民族擅於叢林作戰,便徵召他們成立「高砂義勇隊」,把他們推到最殘酷的戰爭前線。高金素梅說:「他們都是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平民,不少人是作為挑夫去的,結果一大半死在外面,剩下的傷殘著回來。他們的長輩被日本人的大炮、毒氣彈滅族,他們又被洗腦去為日本人打仗,死後作為日本人進到靖國神社,這是又一次的滅族行為。沒有加害者和受害者合祀的道理!」因此,高金素梅在靖國神社前高舉起這樣的字牌:「臺灣原住民不是日本人」。

  「有人指責我破壞日本和臺灣的友誼,其實我到日本去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讓日本年輕人和臺灣年輕人都了解那段歷史,不要戰爭。要日本政府負起歷史責任,不再重蹈覆轍,這才能真正建立起理解與友誼。現在安倍不僅繼續參拜靖國神社,還解禁了集體自衛權,我們很清楚他下一步要做什麼事情,就是要修和平憲法,我很憂心日本又要走回軍國主義的道路。身為了解歷史的我們,現在更應該把歷史真相講出來,我們不做的話,下一代更不清楚了。」高金素梅說。

  在8月份臺北舉辦的反思甲午之戰的一場研討會上,臺灣世新大學王曉波教授指出,美國為「重返亞洲」一再姑息日本,但日本應該認識到,美國只是為了以日制中而不是要日本獨霸太平洋地區,日本不要重蹈「以日制中」後而落得無條件投降的覆轍!(記者陳曉星)

相關焦點

  • 「1895~臺灣大家族救亡圖存」特展在臺北開展
    當日,「1895~臺灣大家族救亡圖存」特展與「鐵證如山——吉林省檔案館館藏日本侵華檔案展」,雙展聯合在臺北旺旺中時大樓開幕。臺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中)與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會長林銘鐔(左4)、吉林省檔案局副局長趙志剛(右4)、中國時報社社長王豐(右2)等共同為展覽開幕剪彩。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不應被埋沒,」對於日前李登輝「臺灣抗日不是事實」等媚日言論,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29日在臺北強調,「我們只有恢復歷史記憶,才會贏得尊重
  • 李登輝真看到鬼了_時政_中國臺灣網
    在海峽兩岸都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李登輝一稱臺灣人「為日本祖國而戰」、「說臺灣人抗日是見到鬼」的言論令大多數臺灣人拍案而起,臺灣抗日先賢丘逢甲的後輩丘秀芷女士近日投書《中國時報》悲憤指出,死在日本屠刀下的臺灣人埋骨荒野做了鬼,希望李登輝真看到了鬼!全文摘發如下——  李登輝如何對得起那些浴血抗日的臺灣先輩!
  • 臺灣50年抗戰史實不容抹殺
    在論壇上,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指出,當時抗戰經歷了22場會戰、1100多場大型作戰、3.5萬場小型作戰,造成322萬名官兵傷亡,平民死亡超過2000萬人。他還細數李友邦等臺灣抗日誌士的功績,並表示臺灣比大陸還早30年抗日,沒缺席這場反侵略、反殖民戰爭。由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特別組織編纂的《血與火的記憶——臺灣抗日檔案文獻詩文選編》一書,近日由線裝書局正式出版發行。
  • 從《海角七號》到《1895》 政治正確與精神分裂
    而影片《1895》,取材甲午之戰被割讓後,臺灣民間浴血抵抗日本「接收」的歷史。與《海角七號》一起,被譽為反映了臺灣精神的「優秀國片」,但電影中的日本形象,同樣招致諸多質疑。兩部電影和引發的評論,似有很大政治解讀空間,但其意義,可能更在於幫助我們觸摸、反思臺灣社會心理與歷史認識的細微層面。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重慶抗戰遺址—中國臺灣光復紀念碑(國民政府立)  之前有史友提出,希望筆者能寫中國臺灣抗日史。還有史友提出,中國抗戰應該從1895年開始算起。我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中國臺灣抗日史。  中國臺灣抗日可分為三個階段:1895-1915年為武裝抗日階段;1915-1937年為民族運動階段,臺灣民人通過政治鬥爭尋求反抗日本統治,爭取回歸祖國。1937-1945年為迎接解放階段,為祖國抗戰作出貢獻。
  • 《誓不臣倭——臺灣人民抗日史》
    1974年,日本就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公然向臺灣派出徵臺軍,企圖以「無主之地」為由加以侵佔,但未能得逞。1895年,清政府在日本發動的侵華的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淪入日本殖民者之手。悲憤的臺灣人民迅速掀起反割臺、反侵佔的抗日鬥爭。從臺灣被割讓的那一天起,臺灣人民就給予了殖民者以最頑強的反擊,各地義軍蜂起,其抵抗之頑強、戰鬥之猛烈,堪稱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光輝典範。
  • 50年血淚!臺灣當年是怎麼一步步被日本侵佔的
    一路凱歌的日軍開始變得狂妄與血腥,1894年11月下旬,日軍攻佔旅順口,屠殺中國平民六萬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旅順口大屠殺」。一直夢寐以求的臺灣,也成了日本人的「盤中餐」。1895年3月下旬,日軍攻佔澎湖,導致此時的臺灣受到日本東西兩面的夾擊。
  • 臺灣光復70周年:不堪回首的日本殖民50年
    1939年2月,來自臺灣的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織成立臺灣少年團,參加抗日鬥爭原標題:不堪回首的日本殖民50年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從1895年到1945年,在日本侵略者侵佔的50年中,臺灣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難,但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一刻也未曾停止。殘酷的武力攻佔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大清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以刀架在清廷脖子上的方式,強行攫取了覬覦已久的臺灣。消息傳出,全國輿論大譁。
  • 汪毅夫談臺灣人的抗日史實(組圖)
    在《馬關條約》和臺灣舉人的呈文裡,「割界」和「割棄」的說法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臺灣同大陸是連為一體的。  「歷史教科書、歷史教學參考書本著『有錯必糾』的理由加以調整、修改是很正當的。」汪會長說:我曾見大陸出版的某近代史教學參考書裡寫「(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籤訂《馬關條約》,中日甲午戰爭結束」。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在「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的誓言中,臺灣人民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抗日鬥爭; 一、武裝保臺: 這一階段主要是指1895年日軍從澳底登陸到1902年義軍首領林少貓慷慨就義這一時期。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同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飽受磨難的臺灣同胞終於擺脫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實現了兩岸同胞的骨肉團聚,譜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同仇敵愾的悲壯詩篇。 一、臺灣同胞抗日的基本特點和歷史經驗 19世紀70年代,剛剛走上明治維新之路的日本,很快就確立了「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68年明治天皇御筆信《宣揚國威辰翰》)的侵略總方針,積極對外侵略擴張。
  • 臺媒體人省視馬關條約120周年 稱抗日始自臺灣
    但是,歷史不可忘,1895年4月17日,確實是臺灣被清政府放棄,遭日本侵據統治50年的悲情歲月的開始;然而,也是臺灣人民堅決奮起,獨自面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不間斷的抗爭的開始。據統計,日本據臺前八年,抗日人士遭殺害者達32000人;統治最初20年,被殺害的各類型臺灣抗日人士累計高達40萬人,約佔1915年全臺348萬人口的百分之11.5。
  • 臺灣居然容不下一座抗日紀念館?!
    臺灣省花蓮縣卓溪鄉鄉公所近日呼籲臺灣當局,為百年前在拉庫拉庫溪流域遭日本人殺害的布農人興建紀念碑。卓溪鄉公所農業暨觀光課長高榮生表示,1909年至1940年,居住在此區域的布農祖先因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而遭到殺害,其屍骨被隨意丟棄、無人聞問,子孫後代蒙受不公平待遇。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日本統治臺灣50年幹了些什麼?
    從1895年6月到10月,不畏強暴的臺灣軍民前僕後繼,奮勇殺敵,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日保臺篇章。然而,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卻沒有停息。為了鎮壓臺灣起義,實施殖民統治,從1895年至1919年間,日本派出7任軍人總督,進行殘酷的軍人專政。1896年3月,日本將臺灣劃歸拓殖省管轄,頒布《臺灣總督府條例》及相關條例,規定「在臺灣,總督命令即為法律」的獨裁制度。
  •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公元1895-1945年 計50年)
    1895 清光緒21年 Ÿ         Ÿ〈今竹山往林內,清水溪與濁水溪匯合處〉山區,會合柯鐵建立「鐵國山〈今古坑鄉〉」為武裝抗日基地,做長期抗日計劃,留下臺灣中部壯烈武裝抗日史實。>Ÿ         陽曆三月四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紅花白花事件,日本誘殺抗日份子,全臺同步進行,一網打盡。
  • 抗日戰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他讓深藏日本皇宮的侵華「罪狀」大白於...
    自甲午戰爭割臺後,遭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胞心向祖國,為全民族抗戰作出巨大貢獻,抗日戰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這其中就包括一位智勇雙全的臺胞蔡智堪,他讓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大白於天下。自1895年清政府割讓臺灣後,蔡智堪的父親積極籌款支持義軍抗日。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1899年父親帶著11歲的蔡智堪來到東京經商,他教育兒子要有收復故土之心,「君子報仇,九世不忘,願吾子孫有以覆之者」。父親的東京「蔡豐源商行」積累大量財富,為蔡智堪日後從事反日救國活動打下物質基礎。由於長期在日本生活,蔡智堪對日本政治有著深入了解。
  • 在臺灣的抗日力量
    同年4月到6月,連頒九道上諭,以「賞給依博德恩巴圖魯名號,並賞給三代一品封典」為誘餌,誘逼劉永福回國,10月劉永福的黑旗軍入關回國,9年後,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因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幫同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