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對越南的法軍停止抵抗,局勢變成,越南政府同意他自家的地盤被法國」吃掉」,清政府也不趟這渾水,黑旗軍這個「仙人掌」,在越南是沒有「一滴水」再給他,是就地解散,還是令圖發展,擺在每一個黑旗軍將士面前。
前面的路看不清,還好有人帶。1885年後,清政府主要有2點考慮,1.法國政府的壓力,「把黑旗軍帶走,不要在我們的地盤上,搞的我們提心弔膽」,.2.多事之秋,劉永福的抗法名氣很大,拉回國,對抗其他列強,以後會很有用處,事實證明,清政府的考慮是有遠見。
同年4月到6月,連頒九道上諭,以「賞給依博德恩巴圖魯名號,並賞給三代一品封典」為誘餌,誘逼劉永福回國,10月劉永福的黑旗軍入關回國,9年後,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因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幫同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
甲午戰爭打的,哎呀呀,我情願不知道這段歷史,窩窩囊囊,現代國家對抗封建國家,如果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轉折點,甲午戰爭應該是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起點,1895年,清政府失敗求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日本畫的甲午戰爭
臺灣人民肯定不想被日本人統治,時任臺灣巡撫唐景崧,向清廷求救無果,成立了「臺灣民主國」,要跟日本搞「國家層面」的對抗。
想不到5月29日,剛剛當了4天「總統」的唐景崧,接到日軍在澳底登陸
,6月3日,基隆失守的消息,6月4號,跑路了。
侵臺日軍佔領臺北後,便急不可待地要拿下新竹,以便打開南侵的通路。
6月11日,北白川能久率領的近衛師團在臺北集結完畢,隨即派出一個中隊作為前鋒,直奔新竹而來。半途中,這個中隊被四面趕來的義軍殺得人仰馬翻,狼狽逃回了臺北。
這時的新竹,已經成了義軍聚集之地,時人記載:「不期而會上萬人,漫山遍野。」但是,義軍畢竟多是沒有任何軍事訓練的鄉民,缺乏統一指揮,武器大多還是刀槍弓箭這樣的冷兵器。22日,日軍大部隊在重炮支援下,攻取了新竹。
自從登陸以來,日軍長驅直入,一路沒有碰到有效的抵抗,這讓他們氣焰更加囂張。據日軍所著《臺灣徵討史》記載,在他們眼裡,清軍不堪一擊,義軍蜂起,卻是「烏合之眾」,「以為臺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
佔領新竹之後,北白川能久下令「南徵」。但是,樺山和北白川都沒有料到,日軍不僅難以進兵新竹以南,而且連新竹以北的局面也很難控制。「南徵」的命令下達了,卻遲遲不能抽出兵力往南進攻。
日軍佔領了新竹城,城外仍在義軍的掌握之中。事實上,新竹日軍已處在包圍之中。義軍以劣勢兵力、劣勢裝備,不斷地襲擾、打擊著日軍,甚至還三次攻打新竹縣城。
焦頭爛額的日軍暫緩「南徵」,轉而以殘暴的掃蕩,打擊佔領地區的抗日力量。抗日義軍的領導人丘逢甲成了日軍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丘逢甲部隊很快被打散,他躲入深山,後輾轉內渡。
臺灣抗日義軍的領導人發生了變化,樺山資紀碰上了真正的對手——黑旗將軍劉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