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抗日力量

2021-01-10 騰訊網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對越南的法軍停止抵抗,局勢變成,越南政府同意他自家的地盤被法國」吃掉」,清政府也不趟這渾水,黑旗軍這個「仙人掌」,在越南是沒有「一滴水」再給他,是就地解散,還是令圖發展,擺在每一個黑旗軍將士面前。

前面的路看不清,還好有人帶。1885年後,清政府主要有2點考慮,1.法國政府的壓力,「把黑旗軍帶走,不要在我們的地盤上,搞的我們提心弔膽」,.2.多事之秋,劉永福的抗法名氣很大,拉回國,對抗其他列強,以後會很有用處,事實證明,清政府的考慮是有遠見。

同年4月到6月,連頒九道上諭,以「賞給依博德恩巴圖魯名號,並賞給三代一品封典」為誘餌,誘逼劉永福回國,10月劉永福的黑旗軍入關回國,9年後,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因臺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臺,幫同臺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

甲午戰爭打的,哎呀呀,我情願不知道這段歷史,窩窩囊囊,現代國家對抗封建國家,如果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轉折點,甲午戰爭應該是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起點,1895年,清政府失敗求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日本畫的甲午戰爭

臺灣人民肯定不想被日本人統治,時任臺灣巡撫唐景崧,向清廷求救無果,成立了「臺灣民主國」,要跟日本搞「國家層面」的對抗。

想不到5月29日,剛剛當了4天「總統」的唐景崧,接到日軍在澳底登陸

,6月3日,基隆失守的消息,6月4號,跑路了。

侵臺日軍佔領臺北後,便急不可待地要拿下新竹,以便打開南侵的通路。

6月11日,北白川能久率領的近衛師團在臺北集結完畢,隨即派出一個中隊作為前鋒,直奔新竹而來。半途中,這個中隊被四面趕來的義軍殺得人仰馬翻,狼狽逃回了臺北。

這時的新竹,已經成了義軍聚集之地,時人記載:「不期而會上萬人,漫山遍野。」但是,義軍畢竟多是沒有任何軍事訓練的鄉民,缺乏統一指揮,武器大多還是刀槍弓箭這樣的冷兵器。22日,日軍大部隊在重炮支援下,攻取了新竹。

自從登陸以來,日軍長驅直入,一路沒有碰到有效的抵抗,這讓他們氣焰更加囂張。據日軍所著《臺灣徵討史》記載,在他們眼裡,清軍不堪一擊,義軍蜂起,卻是「烏合之眾」,「以為臺灣不過手掌大小之地,以一旅之眾即可一舉殲滅。」

佔領新竹之後,北白川能久下令「南徵」。但是,樺山和北白川都沒有料到,日軍不僅難以進兵新竹以南,而且連新竹以北的局面也很難控制。「南徵」的命令下達了,卻遲遲不能抽出兵力往南進攻。

日軍佔領了新竹城,城外仍在義軍的掌握之中。事實上,新竹日軍已處在包圍之中。義軍以劣勢兵力、劣勢裝備,不斷地襲擾、打擊著日軍,甚至還三次攻打新竹縣城。

焦頭爛額的日軍暫緩「南徵」,轉而以殘暴的掃蕩,打擊佔領地區的抗日力量。抗日義軍的領導人丘逢甲成了日軍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丘逢甲部隊很快被打散,他躲入深山,後輾轉內渡。

臺灣抗日義軍的領導人發生了變化,樺山資紀碰上了真正的對手——黑旗將軍劉永福

相關焦點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後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鬥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
  • 莫那·魯道: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新華社臺北7月6日電(記者查文曄、陳君)在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裡,靜靜矗立著一尊高大魁梧的人物石雕,為的是紀念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莫那·魯道雕像 新華社發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50年,寶島各族同胞自發組織起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頑強鬥爭,起義烽火連綿不息,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莫那·魯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莫那·魯道,1882年生於臺灣南投大山裡的霧社部落。
  • 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原標題: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在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裡,靜靜矗立著一尊高大魁梧的人物石雕,為的是紀念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50年,寶島各族同胞自發組織起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頑強鬥爭,起義烽火連綿不息,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莫那·魯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為扭轉危局,時任日本臺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拋出「五年討番計劃」,以「懷柔」與「威壓」相結合,即對「北番」以「威壓」為主,「懷柔」為輔;對「南番」以「懷柔」為主,「威壓」為輔,以求達到分化、利用和徵服少數民族的目的。日本殖民者此種政策的出臺,起到了將臺灣少數民族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的效果,使得抗日武裝鬥爭不能有效地相互呼應,便於日本殖民者集中力量各個擊破。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50年間,臺灣同胞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65萬人,最後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充分反映了臺灣同胞強烈的祖國意識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回顧臺灣同胞抗日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臺灣同胞抗日的時間最長,犧牲極為慘烈。在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裡,臺灣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臺灣回歸祖國的鬥爭。
  • 臺媒體人省視馬關條約120周年 稱抗日始自臺灣
    1915年7月16日由余清芳在今臺南玉裡(當時叫噍吧哖)西來庵策劃領導的「西來庵抗日事件」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且是首度以民間信仰力量起事。參加者遍及全臺,近2000人被捕,866人被判死刑,包括餘清芳在內。2014年3月14日臺南新化發現三千多具遺骸,地方人士認為是噍吧哖抗日義士,歷史學家考證當年被日本警察屠殺的抗日人士可能超過萬人,只是不知青山何處埋忠骸。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爭奪新竹城
    義軍與清軍聯舟抗日的體制,這才建立了起來。 當時,日軍雖欲固守新竹,然僅一千餘人,且處於新苗軍、新楚軍和新竹以北各莊義軍的包圍之中。如果黎景嵩能夠主動與臺南聯合,集中臺灣、臺南二府的抗日力量,請劉永福全面主持作戰事宜,則不僅收復新竹指日可期,而且戰局必有轉機。
  • 寶島臺灣抗日記憶:太魯閣之殤
    這場發生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太魯閣戰役」,是日本鎮壓臺灣少數民族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動用兵力最多,作戰範圍最廣,而臺灣少數民族武裝保衛鄉土所付出的代價也最為慘烈。  甲午戰敗後,清廷1895年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各地的少數民族同胞為守衛家園,展開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抗日持久戰。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我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中國臺灣抗日史。  中國臺灣抗日可分為三個階段:1895-1915年為武裝抗日階段;1915-1937年為民族運動階段,臺灣民人通過政治鬥爭尋求反抗日本統治,爭取回歸祖國。1937-1945年為迎接解放階段,為祖國抗戰作出貢獻。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不應被埋沒,」對於日前李登輝「臺灣抗日不是事實」等媚日言論,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29日在臺北強調,「我們只有恢復歷史記憶,才會贏得尊重
  • 《誓不臣倭——臺灣人民抗日史》
    中國寶島臺灣成為最早被日本侵略的對象之一。1974年,日本就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公然向臺灣派出徵臺軍,企圖以「無主之地」為由加以侵佔,但未能得逞。1895年,清政府在日本發動的侵華的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淪入日本殖民者之手。悲憤的臺灣人民迅速掀起反割臺、反侵佔的抗日鬥爭。
  • 臺灣原住民的抗日曆程
    很少有人了解原住民抗戰那段歷史,我原來也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  記者:當今的臺灣,有多少人了解原住民抗日的歷史?  高金素梅:在臺灣很少有人了解那段歷史。我有一半的原住民血統,但我從小受的是漢族教育,甚至不會講泰雅族母語。小時候我身邊的夥伴和我一樣,都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  記者:你是從何時開始了解原住民歷史的?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臺灣雖毫無困難,但在中國人民面前要佔有臺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臺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臺灣。臺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幹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民主國是在臺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臺灣同胞自發保衛臺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臺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
  • 汪毅夫談臺灣人的抗日史實(組圖)
    圖4-黃玉齋(筆名「漢人」)編著的《臺灣革命史》書影。  汪會長指出,康有為當時也以舉人的身份在京參加會試,他親眼看到「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的情形。《康南海先生自訂年譜》記:「臺灣舉人,垂涕而請命,莫不哀之。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日本從清政府手中接收臺灣雖毫無困難,但在中國人民面前要佔有臺灣卻並不容易。「誓不臣倭」的臺灣同胞決心以自己的力量武裝反抗日本佔領臺灣。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
  • 臺灣居然容不下一座抗日紀念館?!
    在民進黨治下,別說什麼興建抗日紀念碑,即使有抗日紀念碑,定然找個藉口給你「拆」了:去年秋天,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就以文化資產保存的名義,卸除了當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地——石門古戰場上的抗日碑文。對此,牡丹鄉民眾除了錯愕,徒呼奈何。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在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裡,靜靜矗立著一尊高大魁梧的人物石雕,為的是紀念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臺灣50年,寶島各族同胞自發組織起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頑強鬥爭,起義烽火連綿不息,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莫那·魯道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臺灣新北市為「抗日俠侶」李友邦夫婦樹立銅像
    新華網臺北5月10日電(記者陳君 陳斌華)有「抗日俠侶」之譽的抗日名將李友邦將軍及夫人嚴秀峰女士浮雕銅像,10日上午在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的李友邦故居揭幕。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致電錶示祝賀,希望藉由此項盛事,緬懷先賢義勇事跡,表彰忠藎愛國情操。  蘆洲李氏古宅建於清朝,為傳統閩南風格的大型三合院,共7廳56房。
  • 金華臺灣義勇隊:大陸唯一由臺灣人組成抗日隊伍
    「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逐出祖國,要把它在臺灣的鐐鎖打碎……」  這處見證兩岸同胞共同抗日歷史的遺址,此刻,又勾起了不少金華人的回憶。  歷史  抗戰時期臺灣同胞在金華成立義勇隊  1939年,全國各地抗戰活動轟轟烈烈, 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國民黨浙、閩兩省政府的支持下,臺灣籍愛國人士、黃埔軍校二期學生李友邦動員散居在閩北崇安縣的臺灣同胞,來浙參加抗日鬥爭。  考慮到金華是抗日重鎮、東南前哨,又處在浙贛鐵路樞紐位置,他們就在金華落了腳,成立臺灣義勇隊,人數最多時候有48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