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陳苑)中華書局正式引進臺灣地區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並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於今年秋季在全國多個省份的30所中學進行試點推廣。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日前表示,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臺灣國學教材被部分學校引入後,大多是作為師生的課餘讀物。
據了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臺灣地區使用了近60年的傳統文化教材。從1954年開始,臺灣地區高中課程中一直安排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必修科目。與大陸的國學教材不同的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內容體例上進行了特色編排,幫助學生了解「四書」經典並非空談,有教師在課堂試用後反映「效果非常好」。
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
中華書局修訂出版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在經典文本的選擇上基本遵照原教材,在經典解析方面則進行了修訂,並增添了部分學術前沿的成果。
教材分上下冊,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面向高中學生進行分類講解,分為22個單元,共計選入《論語》168章、《孟子》50章、《大學》4章、《中庸》4章。
上冊為「論語選讀」,分11單元,分別為「導言」「孔子的為人」「論學」「論仁」「論孝」「論道德修養」「論士與君子」「論詩禮樂」「論教育」「論政治」「論古今人物與孔門弟子」。
下冊為「孟子選讀」與「學庸選讀」。其中,「孟子選讀」8單元,含「導言」「孟子的抱負」「論人性本善」「義利之辨」「論涵養」「論教與學」「論政治」「尚論古人」;「學庸選讀」3單元,含「導言」「大學」「中庸」。
結合「今人今事」了解經典並非空談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內容體例上進行了特色編排,內容詳實,架構完整,深入淺出講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思想精髓。比如,教材中每個單元前面均附有「引言」,後面則設有「問題與討論」,在全書的各章之下,還都列有「章旨」「注釋」「解讀」「相關名言」等內容。大部分單元後還列有「今人今事」與「歷屆大考試題」。
其中,「歷屆大考試題」精選歷屆高考及自主招生考試題,幫助學生提高知識運用與解題能力。而「今人今事」則兼顧時代性與實踐性,各單元末「今人今事」以淺白的故事筆法,深入淺出地舉用現代人、事,印證四書核心義理,幫助學生體會教材與生活的連結性,並藉此了解「四書」經典並非空談,而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臺灣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總審定董金裕介紹說:「(臺灣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革的第四個階段由我負責編寫,我把原來《論語》、《孟子》的篇章秩序打散,按內容分類,先介紹孔子的為人;而孔子最講究學習,所以再來論學;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再來論仁;論仁、論禮樂及其他全部匯集在一起,出來後的確受到普遍的歡迎。」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黃勝推薦道:「我拿到了他們提供的臺灣版相關內容在課堂上試用,效果非常好……普通的教法是一則一則教授《論語》語錄,而這套教材是重新編排,分門別類,使學生更容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