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河西窮村發「旅遊財」:農莊變景區 村民變導遊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初夏時節,甘肅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新村內,農家客棧鱗次櫛比。 趙學榮 攝

中新網蘭州5月17日電 (趙學榮)初夏時節,四次來到甘肅張掖丹霞景區旅遊的陳繼兵第五次乘坐動車來到這裡。入住在張掖臨澤縣倪家營鎮梨園新村君悅客棧,陳繼兵打算在這裡放鬆休閒一段時間。

回憶起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情景,陳繼兵感嘆這些年來這個地方發生的變化。「變化太大了,記得我第一次來的時候,丹霞景區才剛開發在修大門,這次來感覺很不錯,周邊道路寬敞、景色優美」。

圖為農家客棧。 趙學榮 攝

初夏的幾場雨過後,南臺村鮮花綻放,綠意盛開,一棟棟造型別致的別墅客棧鱗次櫛比排列開來,四面八方的遊客雲集於此。年過七旬的李永清如今經營著農家客棧,幾十年前的艱辛,他至今心有戚戚焉。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遇上了災荒年就什麼都不好了。」正在打掃客棧的李永清一邊打掃客棧,一邊回憶往事。因沿山建村,不論人居環境還是生活水平,南臺村在臨澤縣都處於較差的水平。飲用水缺乏,居住條件差,南臺村曾經是該縣典型的貧困村。

圖為倪家營鎮南臺村景致。 趙學榮 攝

隨著丹霞景區旅遊熱度的不斷提升,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改善人居環境,藉助毗鄰丹霞景區地域優勢,發展壯大鄉村旅遊業,越來越多的南臺村人因勢利導建農家樂、發旅遊財,收入逐年增加。

祖輩種地務農的李永清看到周圍的農家客棧越來越多,鄉親們的生活亦越過越好,他也萌生了開辦農家樂的想法。通過發展養殖業積累收入,2015年倪家營鎮梨園新村開發建設,李永清第一批入住新村,如願開辦了農家客棧,從事餐飲住宿。

「原來我們一家的收入不到1萬元,現在,我有了一家客棧,住上了小別墅,收入提高了,生活好多了。」李永清計劃將自己的客棧打造得更有特色,吸引更多的遊客住宿消費,增加收入。

南臺村黨支部書記武明介紹說,藉助丹霞旅遊發展的東風,南臺村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旅遊開發經營,改變了過去僅靠農業生產收入為主的單一發展模式,實現了村莊變景區、農舍變旅館、村民變導遊。全村119戶農戶都修建了農家樂和客棧,在丹霞景區西門、北門擺攤設點的村民達到了80餘戶。

隨著丹霞景區遊客的逐年增加,南臺村把發展旅遊服務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抓手,成立了旅遊專業合作社。目前,全村有118戶農戶加入丹霞旅遊專業合作社,從事旅遊服務人員達600餘人。

武明說,發展旅遊提高收入的同時,富裕起來的村民開始改善人居環境,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張掖丹霞風景名勝區規劃》和「控制規模、有序規劃、突出特色、保護生態」的原則,對村社道路、街道、供水、排汙、房屋、綠化做了科學規劃,規定所有新建房屋集中安置在七彩鎮和梨園新村。建設標準按照統一建築樣式,突出自然、鄉村特色,與景區配套,與地貌協調,布局合理。

武明表示,2015年首批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名單公布,南臺村榮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稱號。從人均收入提升到農村環境改善,如今的南臺村通過發展旅遊、整治村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呈現出別樣的精緻。(完)

相關焦點

  •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份、村民變股東……柳州三江「茶葉第一村...
    三江「茶葉第一村」——布央村已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份、村民變股東的美麗蝶變:繼去年拿出10.4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進行分紅後,今年初村裡又拿出19.08萬元集體收益資金給村民們分紅,村民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 茶園變景區 「窮坑」變「金坑」
    林宏祥沒想到,正是這群「陌生人」,讓自己過上「電視有信號、住房有保障、看病能報銷、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叫水坑村也從「窮坑」變「金坑」。4年時間裡,扶貧駐村工作隊沉下身子,奔走在大山的溝溝坎坎,把鄉親當親人;挑起擔子,因地制宜做好「紅」「綠」兩篇文章,促進茶旅融合發展;甩開膀子,精準發力拔掉窮根,實現「外力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
  • 土地變資源 資金變股金 農民變股民——北塔區田江街道苗兒村「三...
    該村3000畝生態林、600畝油茶園,資水潺潺,林木蔥蘢,成為一批驢友山地騎行和攝影愛好者流連綠水青山的新寵,不僅映紅了鄉村旅遊,也帶火了村民的日子。金銀園農莊裡,一些遊客或在休閒廣場散步,或依山垂釣,歡聲笑語陣陣傳來。 近年來,該街道積極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通過「三變」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綠色興農,處處傍花見綠,一幅水鄉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 寶雞陳倉區:「生態+旅遊+扶貧」 讓山區變景區
    景區自開工建設至今已累計提供工作崗位1.9萬餘個,安置就業2300人,其中貧困家庭就業600餘人,這是陳倉區依託旅遊資源助推脫貧攻堅的一個亮點。   寶雞市陳倉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探索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生態+旅遊+扶貧」模式,讓山區變景區,使景區帶山區,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將貧困戶嵌入旅遊產業鏈中,解決了當地貧困群眾就業問題,帶動西山地區產業發展和農產品銷售,激發了貧困群眾自主創業的積極性。
  • 這位景區導遊是怎樣成為全國勞動模範的?
    他們當中,有景區導遊、酒店廚師等一線服務人員,也有旅遊管理者和旅遊教育工作者。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全國勞動模範」恩施導遊譚桂英的故事。從北京參加完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回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這些天裡,全國勞動模範譚桂英接連參加了州總工會組織的報告會、景區的安全工作會,並接受了一些媒體的採訪,忙得團團轉。
  • 鄉村振興的福建樣板:產業強村畲寨變景區 農民當「主播」賣農產品
    張金川 攝產業帶動村強民富「老百姓都參與到茶產業當中來,2017年全鎮實現了脫貧,如今農戶每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8萬元(人民幣,下同)。」福建龍巖漳平市南洋鎮黨委書記李達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從前的南洋鎮交通閉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貧困鄉鎮。
  • 湖北竹溪:泉溪鎮石板河村礦院變景區
    看著景區來的遊客增多,經營民宿的52歲村民柯昌山心裡樂開了花。「村子打造景區後,人氣驟增,收入增加,沒想到在家門口也能賺錢。」  石板河村距離縣城約80公裡,20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村是竹谿縣廣石巖煤礦所在地,所產的煤俏銷陝西巫溪、鎮坪、湖北竹山等縣市。礦部也設在村裡,村裡大部分勞力都在煤礦上班。因村內建有礦部,電影院、食堂、澡堂等一應俱全,成為全鎮最熱鬧之地。
  • 竹海變「金山」資源變了現 欒川王府竹海景區讓村民發「旅遊財」
    、姜平軍、郭亞靜、楚建偉、姜紅生、楚金生、姜曉飛、柴進成等老鄉們圍坐在一起,就王府溝村如何發展旅遊、村民怎樣致富、農家賓館如何經營等話題,進行了現場交流和深入採訪。  王府溝村支部委員、村委會主任楚建峰介紹了村裡的旅遊發展的整體情況。「王府溝村曾是深度貧困村,現在,村裡通過發展旅遊之後,景區年接待遊客達18萬人次,王府溝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了,遊客也越來越多了。」楚建峰內心充滿了喜悅。
  • 寧夏西吉:鄉村旅遊讓昔日窮村「火」了
    寧夏西吉:鄉村旅遊讓昔日窮村「火」了 2020-09-09 16:04:21 依託鄉村旅遊,400多戶農民守著家門口致富。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曾經是「真的窮」,不通水電,沒有公路,甚至有幾個組的村民飲水都很困難。
  • 荒溝變花谷後進村吃上「旅遊飯」
    荒溝變花谷後進村吃上「旅遊飯」     「從4月底開業以來,來農家樂就餐的客人每天都有兩三桌。」自從去年鎮裡規劃建設「仁吉喜目」花谷景區,打造賞花經濟,他回到村裡,拿出10多萬元積蓄,把自家房屋擴建,在村裡率先搞起農家樂,吃上「旅遊飯」。    「除了搞農家樂,還有150多個村民在花谷景區打工。」水磨鎮黨委書記程喬說,通過建設花谷景區,去年,大槽頭村人均就增收了2000多元。
  • 最後的脫貧戶|「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窮山村變4A景區
    汝城縣委駐沙洲村幫扶工作隊供圖近年來,「半條被子」故事、總書記到訪、脫貧攻堅以及紅色旅遊的開發,讓這個昔日貧困的湘南山村成了有名的4A景區。三年多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沙洲村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新建了公園、廣場、村部和扶貧農莊,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大力發展了特優水果種植產業。此外,沙洲村修繕「半條被子」發生地舊址,新建紅色文化陳列室、紅軍紀念廣場、遊客接待中心,逐漸成為知名的紅色旅遊景區。沙洲村「半條被子」故事雕像。
  • 山區變景區 風景變「錢」景
    原標題:本溪市南芬區解放村挖掘資源優勢,蹚出一條貧困山區旅遊致富新路子——山區變景區 風景變「錢」景煙雨朦朧,雲霧繚繞。從2013年開始,解放村多渠道籌集資金開發建設大峽谷,2016年註冊成立遼寧大峽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讓資源變成資本,讓村民成為股東。解放村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百福廣場,修建景觀護欄、景觀壩、垂釣園等景觀設施和6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村民住宅改造也同時進行,翻建了院牆和門樓,繪製了文化牆,建成滿鄉民俗村。2017年,解放村大峽谷景區獲批國家3A級景區。
  • 甘肅天水「蘋果村」變遷:村民「使蠻力」變「巧種植」
    9月初,甘肅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大坪村村民的果園裡,「土專家」為果農講解蘋果相關知識。 頡利剛 攝中新網蘭州9月3日電 (閆姣)「經過培訓,我知道了有機肥不僅價格便宜,還能保護土壤,提高蘋果的產量。下次我要多請教專家,提高果子的質量。」
  • 彌勒深山一窮村,只有12家人,全都「發羊財」了
    ▽以下是正文彌勒深山一窮村,只有12家人,全都「發羊財」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彌勒市五山鄉幕上村,風景秀麗,全村僅有12戶76人。2015年以來,在黨委政府的脫貧攻堅政策扶持下,村民發展山羊養殖,成功脫貧致富。彌勒幕上村,12戶76人,深山探索發展之路五山鄉舍姑村委會幕上村民小組,距舍姑村委會5公裡,距離鄉政府17公裡,全村共有12戶76人。海拔1950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100毫米,擁有豐富的林場資源。
  • 甘肅慶陽因地制宜引導貧困農民「五變」脫貧致富
    甘肅慶陽因地制宜引導貧困農民「五變」脫貧致富   中新網甘肅慶陽12月5日電 (記者 侯志雄)民諺說,「冬日不忙,鋤掛南牆」。
  • 從窮變富 由富到美的「三級跳」——江蘇省蘇州市旺山村
    為了打響品牌,使旺山鄉村旅遊成為家喻戶曉、人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當地專門成立了旺山生態農莊旅遊公司,招聘專職導遊、營銷人員,負責旺山旅遊的整體營銷策劃專項編撰了《旺山覽勝》一書,製作了旺山生態農莊的旅遊形象廣告、產品信息、宣傳畫冊、光碟等資料,全面介紹旺山乃至越溪地區的歷史人文故事和景觀,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中央電視臺七套節目組專程赴旺山拍攝《聚焦三農》專題片,在十一國慶期間已順利播放。隨著景區的知名度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全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 松樹崗村:農房變民宿 田園變公園
    冬日的暖陽下,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河塘清澈見底,村道乾淨整潔,到處鳥語花香……在城市化、工業化加快推進的今天,古人詩中所描繪的鄉村美景正在惠州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上演。南都記者昨日走進該村,看到慕名前來賞玩鄉村美景的遊客絡繹不絕,農房變民宿,田園變公園。
  • 遼寧桓仁縣和平村:窮山溝變美家園
    該村是桓仁縣回龍山水庫移民重點安置村,自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實施以來,昔日的窮山溝蝶變成今日的休閒旅遊目的地。村內農家院村內居民房屋整齊,環境整潔,農家樂、民宿和村內公園廣場,無處不體現出美麗鄉村的面貌。「過去的窮山溝,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休閒旅遊地。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先後回家創業了,這裡一點不比城裡差。」
  • 重慶城口縣東安鎮興田村 山區變景區 窮山成金山
    「大山阻隔,守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興田村第一書記龍江告訴記者,2010年,該村205戶人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貧困發生率達31%。要想有出路,必須先修路。2010年,貫穿全村的城(口)巫(溪)公路通車,興田村看到了發展的契機。
  • 湄潭金花村:茶區變景區 茶園變公園(組圖)
    景區遊玩的遊客。談到回家創業的感受,貴州省湄潭縣金花村村民楊光蘭由衷感到高興,只要肯幹事,在農村也能有大發展。 金花村位於湄潭縣城東南角,距湄江鎮6公裡,全村總面積8.9平方公裡,轄五個村民組,有662戶2682人。目前,全村共有茶園6800畝,人均茶園2.6畝,戶均茶園10畝。有茶青交易市場3個,省級茶葉龍頭企業5家,小型茶葉加工戶26家,是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