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冊封海路上的寫作現場,冊封使團的總體特徵

2020-12-15 小笑看歷史

導語:琉球冊封海路上的寫作現場,冊封使團的總體特徵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楊載齎詔往諭,以其即位詔告琉球,琉球中山國王察度領詔,自此開啟了華夏與琉球的官方交通往來。永樂二年(1404),中山王世子武寧派遣使者來朝告父喪,明成祖命禮部遣官諭祭,遂命武寧嗣立為新王,由此便成為明朝對琉球冊封的開始。「琉球國凡王嗣位,先清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成為慣例。從永樂初至光緒五年(1879)琉球滅國,明清兩朝派出的冊封使團前後25次,其中明代17次,清代8次,任命正、副冊封使至今得其姓名者45人。

冊封使一般都遴選「學問優長,儀度修偉」的文官充任,清代更每以狀元為之,以彰顯冊封之旅的重要歷史和文化意義。與冊封使相隨的,還有龐大的出使陣容,除了醫生、天文生、雜役、船夫、官兵等外,尚有若干冊封使邀約的文人從客,總數一般達500之眾。歷屆冊封使和文人從客形成了一個個特殊的文學群體,他們在四百多年間往還於中土與琉球的漫長海路上,這種行為本身在地理空間上已創建出了一個文化空間。活動於這一空間的文人將冊封之路轉變為寫作現場,他們用文筆記錄下了海途經歷,越洋見聞,留下了珍貴的文學文獻。如果我們將歷史維度與文化維度結合起來考察,可以還原這一特殊的寫作現場。

出使琉球,例常是往必夏至,復必冬至,單程路途所需時間因明清航海技術發展狀況不同而不等。據記載「封舟出海皆由梅花所開洋」,亦有「因巨舶不行沙壅水淺,隨從五虎門出口」的情況。如果從福州長樂梅花所開洋到那霸入港,一般長或逾月,短則不到二十日,「一開帆則晝夜乘風破浪,利不得泊。」漫長而單一的海洋航行使封舟成為主要的活動環境。封舟形制在明清兩代大體相近,艙面皆為「戰棚」或「戰臺」,而官艙的中心位置為大堂,左右供人居住。明代蕭崇業《使琉球錄》曾描述道:「艙口低凹,上覆平板為戰棚……即官艙亦僅高四、五尺,……面雖啟牖,若穴隙然。」自清康熙朝汪楫使團始,封舟以現有戰艦充之,「自艙底至面,凡六層,艙面為站臺……艙高八尺,中一間寬六尺許,兩使臣會食地也。左右分居,居復分兩層,名曰麻力。……麻力舊有小窗踰尺,隙光入則艙藉以明。出海復錮之以避浪。於是出入皆捫壁行,儼如穴處也。」

「穴居」,是冊封使團海上起居環境的總體特徵。這種難免寂寞的環境更需要一定的文化活動娛情遣懷,或者說更需要風雅相佐。一般來說封舟有二,一舟載使臣諸人,一舟載兵役,另有護舟以及琉球使臣的船隻隨行。兩位冊封使共居一舟之內,他們與隨侍僕傭「曹詩劉飲,秋奕嵇琴;陶泓毛穎,陳玄楮生;儼然數客,述古刪今。」(蕭崇業《航海賦》)時間的漫長與空間的密閉為冊封路上的文學生產提供了一個特殊環境,活動空間的狹小並不意味著寫作現場的封閉,恰恰相反,隨著航行的推進換景,文學場景不斷開放轉換,發生著奇妙的變幻。海景的瑰麗與大自然的驚險刺激著文人,一種從未有過的文學體驗必將觸發他們的創作激情,迎風破浪的使舟實際上是一個充滿期待的風雅勝地。

蕭崇業使團更是在使錄中直接記載為「輒見三龍並起於海」。正副兩使彼此唱和,有詩《三龍吟》,對此神異景象描寫得氣勢恢宏,神話色彩極其濃鬱。對此後世使臣並不視為虛妄,對於海魚的記載頻仍,一以貫之與神異相聯繫。除此之外,風浪、飛鳥,以及日出月落、電閃雷鳴,都成為詩人們獵奇和神話的對象。可以說,是特定的自然環境和陌生的封舟生活一起構成了跌蕩生動的寫作現場,承載著文人的敏感心靈,掘發著幽古的神靈崇拜,鼓動著無限的奇妙想像。

行船駛向中琉交界,平嘉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黑溝、姑米山等次第出現,成為一個個混茫遠接、激動心魂的現場,在冊封之途上天水映耀,熠熠生輝。其中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天形地貌更是突出的標識,給予明清朝臣和文人們置身遠濤的特殊的海洋體驗。它們與其它生動新奇的場景一起連接成冊封海路的文學之途,詩人以敏感的心靈攝取融鑄,寫就成史詩般的篇章。

相關焦點

  • 潘榮 冊封琉球國王的使節
    可是真正讓他名垂青史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年),他作為明王朝的使節,率船遠赴琉球國(即現在的日本衝繩),冊封琉球國王。他的這次出使,打破了明王朝不用閩人當冊封使的「慣例」,而他任冊封使時寫下的《中山八景記》,是流傳下來最早的一部冊封使錄,彌足珍貴。
  • 琉球開宴:「我就像300年前的冊封使」
    冊封宴上的佳餚食客品嘗冊封宴(圖片來源於網絡)2012年,吳門人家在蘇州美食節正式恢復「冊封宴」,再現當年中國派使節前往其屬國---琉球國,代表中國皇帝主持冊封大典,設冊封宴席的盛景。據中新社報導,2012年9月13日,衝繩縣那霸市的舊琉球王國都城「首裡城」按照古代的儀式,舉行了隆重的迎接中國皇帝使者的中秋歡宴。同時,衝繩還選出了琉球國王和王妃。2013年2月,沙佩智女士一行帶著「冊封宴」飛抵衝繩,踏上琉球土地的沙佩智感慨萬千:「我覺得自己就像是300年前的徐葆光出使琉球一樣,特別自豪。」
  • 中國皇帝御賜琉球國王"冊封宴"複製成功(圖)
    在明清兩代,中國皇帝曾二十三次冊封琉球國王(琉球即今衝繩)。在冊封典禮上向臣民展示中國皇帝御賜的冊封宴和禮品,成為歷任琉球國王彰顯自己正統地位的象徵。  在蘇州市檔案館館藏資料中,記者看到了一本《中山傳信錄》以及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的27位衝繩人來華尋找300年前冊封宴的一段故事。蘇州飲食文化研究會經過研究複製了當年的冊封宴,在日本引發震撼。
  • 冊封琉球王的杭州使節(下)·城報
    道光十八年(1838),是清政府第七次為琉球王冊封,道光帝挑選出冊封使者,命翰林院修撰、福建侯官人(福州)林鴻年為正使,翰林院編修、浙江錢塘(杭州)人高人鑑為副使。道光帝在召見兩位使臣時,關照他們將西藏班禪供奉乾隆皇帝的「定風螺」帶上,隨船而行。 赴琉球國途經杭州湖墅,高人鑑身穿黃馬褂,榮歸故裡。
  • 末任冊封琉球正使趙新墓被盜挖 後人掃墓時發現
    文物、公安等部門到現場勘察處理。福州新聞網(微博)4月7日訊(福州晚報(微博)首席記者 綦芬/文 記者 陳建國/攝)「清代最後一任冊封琉球國正使趙新的墓被盜。」清明節期間,趙新後人趙學堅等祭掃祖先墓,發現墓地被盜,昨天向本報新聞熱線968800反映。
  • 民國雜誌揭明清兩代冊封史實:琉球應歸還中國
    9月11日,蘭州市古玩收藏愛好者陳先生向本報提供了一本名為《觀察》的雜誌,該雜誌中明確列出明清兩代共計冊封琉球中山王23次的歷史事實,從歷史淵源的角度為琉球歸屬問題提供了充分的歷史依據。  民國雜誌揭露明清兩代23次冊封史實  9月11日下午,本報記者聯繫到收藏愛好者陳先生。
  • 江西進士郭汝霖代表明朝冊封琉球國王,寫詩證明釣魚島是中國領土
    時值倭寇橫行,郭汝霖上《平倭十事》,給朝廷獻了十條平定倭寇的計策。《平倭十事》上達天聽,讓嘉靖皇帝記住了郭汝霖。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大明嘉靖皇帝派郭汝霖代表中國,去冊封琉球國王。琉球國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日本衝繩縣。圖為層山村進村門坊,因郭汝霖曾受天子恩詔嘉獎,所以門坊上有聖旨二字。
  • 從衝繩首裡城宮殿建築,看古代琉球王國接受明清冊封的歷史
    首裡城曾是琉球王國的王宮,建於明朝,曾是明清時期琉球第一和第二尚氏王朝的中心,見證了歷代琉球中山國王接受中國冊封使冊封的場所,首裡城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建於明朝時期的琉球王宮首裡城歷史是琉球王國國王居住的王府,從1429年建立第一尚氏的尚巴志定都在此,到1879 年第二尚氏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尚泰被日本趕出為止,這裡也是琉球王國四百多年的政治文化和對外貿易中心,因琉球國王被明清皇帝冊封的稱號是中山王,所以首裡城歷史上也被稱為中山王府。
  • 琉球王朝恭迎中國冊封使的「中秋宴」儀式再現日本衝繩島
    琉球國(琉球語:琉球國/ルーチュークク),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至1879年)。1350年建國。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臺灣省和日本之間,自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起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日本一直覬覦琉球國土,多次入侵琉球。
  • 日本衝繩舉行「大清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儀式有何深意?
    文|陳卿美今天的日本衝繩,就是昨天的琉球國,曾是大清國的藩屬國。1879年,日本悍然吞併琉球,廢藩置縣,改為日本衝繩縣,從此琉球國消失。奇怪的是,這樣一塊日本人的地盤,竟然每年都會舉行大清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儀式。
  • 日本衝繩,每年都會舉辦「大清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慶典,只因這樣
    日本衝繩實際上是清朝時期的藩國琉球,早在1879年,日本悍然吞併琉球,廢藩置縣,改為日本衝繩縣,從此琉球國消失。但是,就是這樣一塊日本人的地盤,至今每年,衝繩都會舉辦清國皇帝冊封琉球國王的慶典,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 福州與琉球國的歷史淵源:曾有四位福州人任冊封使
    衝繩,古稱琉球國,建立於1429年,早期的琉球人有一部分就是福建地區「移民」。明清兩朝琉球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每次朝貢都從福州港上岸,如今還能在福州南公園找到當時為接待使節特設的琉球館。  此外,明清兩朝還有四位福州人出任冊封使,出使琉球對新任國王進行冊封。
  • 歷史上的今天:康熙帝冊封尚敬為琉球國的國王!
    在這之前我們就要了解關於「琉球王國」的歷史。琉球王國又稱「琉球國」,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蜿蜒1000公裡,總面積約3600平方公裡。它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於公元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在公元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公元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
  • 琉球已丟失百年,為何至今仍舉辦大清冊封?難道僅為了吸引遊客?
    一、琉球群島的命運根據清史當中的記載,琉球國王尚穆的孫子尚溫曾經來到清朝拜見嘉慶皇帝,請求嘉靖皇帝給予她正式的名分,讓他即位。琉球群島遠離中國大陸,只是太平洋當中的一個小島,人口不多,風俗也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這樣一個小島的國王來到中國請求冊封,讓嘉慶皇帝有非常大的滿足感。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明永樂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寧因父逝世,明朝廷遣使諭祭,並冊封武寧嗣立為新王,由此開啟了中國對琉球的冊封史,同時也正式開啟了中琉兩國長達五百多年的友好往來。從永樂初直至光緒五年(1879年),明清兩朝派往琉球使團共25次,明朝17次,清朝8次。每次使團人數在500至700人之間,除雜役、船夫、官兵外,尚有若干高僧、道士、醫生、天文生、畫師、文人、親朋好友作為從客相隨。
  • 300年前清代冊封宴吃啥? 鱖魚沒有刺豬爪沒骨頭
    在昨日舉行的第八屆蘇州觀前小吃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5套從300年前「穿越」而來的清代冊封宮廷宴席讓市民大開眼界。據了解,這五套冊封宴是根據史料《琉球冠船錄》中記載的康熙冊封琉球國王菜單復原的:1719年,蘇州籍探花徐葆光奉康熙之命為冊封副使,代表清朝皇室賜宴琉球國王。
  • 琉球是我國附屬國,又添一佐證
    從明朝開始,琉球就已成為我國的附屬國。在福建品藏天下博物館有一塊「眉齊杖國」的匾額,題匾人林鴻年,福建首位清代狀元、出使琉球正使。該匾證明在清朝末年,清王朝依然保持著對琉球國王進行冊封的制度。史料記載:15世紀初,巴志王統一琉球,受明朝賜姓尚,成為中國的一個藩屬國。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賜了「閩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國,他們在這裡定居下來,繁衍生息。1838年,琉球國王尚灝去世,道光皇帝指派林鴻年(清朝第一位福建籍狀元)作為琉球國正使,前去主持冊封典禮。
  • 琉球已失掉百年,為何每年仍舉行大清冊封,並不只是為了吸引遊客
    這宏大壯觀的景象是大清的冊封儀式,大家應該特別熟悉在平常的電視劇中早應該司空見慣了。但不可想像的是,在日本衝繩至今為止,這樣古老的典禮會每年都舉辦。這樣的習俗是以一種古老的傳統應當傳承下去。每年,會有大批遊客被吸引來此觀賞。
  • 衝繩首裡城大火,燃燒著中國與古琉球的外交史
    被燒毀的正殿是琉球王國的宮殿,北殿是當年接待中國冊封使團的配殿,而接待日本薩摩藩的南殿當時還未被波及。此時正是衝繩一年一度還原清代中國冊封琉球國王歷史畫卷的首裡城祭文化表演。 慶典現場。
  • 明清鼎革之際,琉球小國如何周旋於各方勢力
    琉球古畫:大明冊封使行列突遇驚天巨變,琉球使臣的行程不得不做出調整。原擬從福建啟程北上京師朝貢的琉球使團只能中途改道,往南京覲見弘光帝。偏安南京的弘光帝嘉許琉球國的忠誠,厚待了他們,批准冊封尚賢和有關白絲貿易的所有請求,並擬派禮科左給事陳燕翼、行人韓元勳作為正副使前往琉球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