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是什麼,為何成為了「掃把星」?

2020-12-15 中國科普博覽

很多人都感慨,2020年的上半年,啥也沒幹,淨見證歷史了!對於天文觀測愛好者來說,也是這樣,上半年原本會出現的ATLAS和SWAN彗星紛紛「放了地球鴿子」。

好在不久,我們將迎來今年第一顆適合觀測的彗星,C/2020 F3 NEOWISE彗星,而且它的亮度很快就能達到0等。屆時,北半球的觀測者可以在7月的夜空裡輕鬆地看到它(日出前約半小時從東北方向升起,日落後則出現在西方低空)。

△C/2020 F3 NEOWISE彗星(2020年7月7日凌晨 Steed攝於北京門頭溝東靈山 圖片來源: 微博@ 「Steed的圍脖」)

但是,對於不少非天文愛好者來說,一點都不期待彗星的到來,畢竟它還有個「掃把星」的外號。那麼,彗星為何會有「掃把星」這樣一個意味著不祥的稱號呢?

這還要從古人對彗星的發現與記錄說起。

△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拍攝到的C/2020 F3 NEOWISE彗星(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Bob Behnken 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太空人 Ivan Vagner分享)

歷史記載中的彗星經常和災難同時出現

在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星空都有一套的解讀方法。但他們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將彗星視作「不祥」的徵兆。

中國古人認為彗星出現,是非常嚴重的災變,它會導致帝王的死亡、喪失帝位,甚至國家的滅亡。而且彗星與日月食等其他天象不同,它無法採取措施進行救助。

此外,不同形態和名稱的彗星有著不同的預示意義,《開元佔經》中援引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的話,認為「一名孛星,二名拂星,三名掃星,四名彗星。其狀不同,為殃如一,其出不過三月,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當為飢、旱、疾疫之災。其星日行一尺,二十日而入,此彗星之行也。」石申將彗星分為孛、拂、掃、彗四類,但不論是哪一類,都預示著災害即將發生

彗星的出現,總是有著星空背景作為依託。也就是說,彗星總是出現在不同的星官位置中。這也為形成不同的佔辭提供了依據,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彗星佔中,幾乎彗星每經過一個星座,都有一套相應的星佔解釋。對帝王來說,北鬥是最為重要的星官,是帝王的象徵。《黃帝佔》就說:「彗星出北鬥,長可八九尺,天下更政易王。」 當象徵人君之象的北鬥受到彗星侵犯時,就相當於更嚴重的災害將降臨。所以彗星犯北鬥,天下就要易主。

△《通志天文秘略》「彗星入北鬥」和「彗星犯月」(明代欽天監選擇坊戈永期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

在西方,也有很多關於彗星不祥的記錄

下圖描繪了1556年的彗星,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彗星十分耀眼,然而,就在這年的五月,君士坦丁堡發生了大地震,所以圖中繪有地震發生時,人們四處奔走逃難的場景。這幅畫將此次大地震與彗星的出現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碰巧的是,就在同一年,在中國的華縣也發生了一次特大地震,史稱「嘉靖關中大地震」,這次地震傷亡人數達到八十萬,是人類歷史上記載的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一幅描述彗星的歐洲版畫(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那麼彗星究竟是什麼,它又為何成為了「掃把星」呢?

彗星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成為「掃把星」的?

彗星是太陽系中一種雲霧狀的小天體,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個部分。彗核是中央比較明亮的部分,它實際上是由石塊、塵埃、甲烷、氨所組成。它體積不大,一般和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是個名副其實的「髒雪球」。當彗星這個髒雪球飛向太陽時,由於太陽風的作用,彗星表面的冰會蒸發成氣體,與塵埃粒子一起同繞彗核形成雲霧狀的彗發,它與彗核合稱彗頭。彗發又散射陽光,便形成了閃爍著淡光的彗尾,彗尾只是很稀薄的氣體和塵埃,一般總是朝著背離太陽的方向延伸,有時尾巴會分叉變成兩條以上。

與古代西方長期以來都將彗星當作一種大氣現象不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彗星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天體,並且還給不同外觀的彗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彗」。在漢語中,「彗」字本義就是掃帚,《說文解字》有「掃竹也」,《廣韻》作「帚也」。當彗星飛過天際,拖曳長長的尾巴,就像平時使用的掃帚一樣。「彗」字和彗星的特徵非常契合,也十分的形象,因此人們有時也稱其為「掃把星」

△甲骨文中的「彗」字(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由於大多數彗星並不是周期性彗星,它們只是「匆匆過客」,在繞太陽轉一個彎後,就再也有去無回了,所以人們常把彗星稱為太陽系裡的「流浪者」。而且彗星的運行軌道極不穩定,當它經過較大行星的附近,就會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運動速度和方向便會發生改變,所以行蹤也非常詭異。

1682年8月,一顆明亮的彗星拖著長尾巴橫空出世,當時26歲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年)通過對它進行跟蹤觀測研究得出預言,這是一顆周期約為76年的彗星,所以它將在1758年年底或1759年年初會再次出現。哈雷去世16年後,他的預言果然應驗,為了紀念哈雷的貢獻,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這顆彗星,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其實,早在哈雷之前,古代的不同文明都曾對這顆彗星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只不過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認識到它們是同一顆彗星,沒有像哈雷那樣從中探尋其科學規律。

△巴比倫泥版中對哈雷彗星的記載。這塊使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泥版,記錄了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63年之間的天象,其中包括一次哈雷彗星出現和消失的記載,觀測日期大約在公元前164年9月22日至28日(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在司馬遷《史記·秦始皇帝紀》中曾記載有一次哈雷彗星,其中提到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ào]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他們將這次哈雷彗星的出現,與大將蒙驁和夏太后的死亡聯繫了起來

△《史記·秦始皇帝紀》中對哈雷彗星的記載(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行蹤不定的彗星在空中不時地來回遊蕩,被古人看作為詭譎的異常天象。加之彗星的形態外觀、出現的位置都各不相同,恰好滿足了星佔學對異常現象進行多樣性解釋的需求,成為了難得的佔卜對象,彗星也就成為了一種不祥的徵兆。

《左傳》有記載「有星孛入於北鬥,周內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就是說在公元前613年,有一顆彗星出現在了北鬥的位置,內史叔服便預言,在七年以內,宋、齊、晉三國的國君,都將死於混亂之中,其後果然應驗了。當然,由於當時諸侯國眾多,星佔家總是能找到相應的應驗事件,來回應當初的預言。

對彗星的科學觀測為它洗刷「冤屈」

雖然主要出於星佔目的,但古人對彗星的觀測和記錄也是十分詳盡的。例如馬王堆出土帛書的彗星圖,就繪有二十九種不同的彗星圖形。圖中的彗星形態被明確地繪成彗頭與彗尾兩大部分。彗尾有寬有窄、有長有短、有直有彎,彗尾的條數為一至四條不等,這是對諸多彗星尾部狀況認真觀測後的真實描繪。

△馬王堆帛書中的「彗星圖」細節(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古人還採用「尺」作為單位來計量彗星尾巴的長短,按照中國古代表示角度的標準,古代的一尺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一度。古代彗星的尾巴長的可以長達數丈、甚至十丈。十丈為一百度,雖然這一說法略有些誇張,但是大的彗星尾巴長達五六十度,還是有可能的,這樣的彗星橫貫天空一定是十分壯麗的景象。

另外,在南北朝時期,古人對彗星的本質開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據《晉書·天文志》記載:「彗體無光,傅日而為光,故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在日南北皆隨日光而指,頓挫其芒,或長或短」,說明當時已經知道彗尾延伸的方向與太陽之間的關係

關於彗星分裂的現象,在中國古代彗星記錄中也有所記載。如《新唐書·天文志》中有:「唐乾寧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鬥,經三日而二小星先沒,其大星後沒」, 這說的就是896年,一顆彗星在虛宿和危宿之間分裂成一顆大的和兩顆小的彗星的情形。

中國古代彗星記錄也是所有天象記錄中最早被人們關注的,早在1270年前後,宋朝史學家馬端臨(1254-1323年)就率先整理了1222年以前中國歷代的彗星記錄,並將其編入《文獻通考》中。18世紀初,法國傳教士及著名漢學家宋君榮(Gaubil Antoine,1689-1759)將這些記錄增補至明末,並將其翻譯成法文介紹到西方。甚至在乾隆年間,宋君榮還在北京親自觀測彗星,將觀測結果通過書信傳回歐洲。

△宋君榮在戴進賢《黃道總星圖》上標記的1742年在北京觀測到的彗星記錄。當時在星圖上繪製彗星觀測記錄的方法已經受到西方星圖的影響(巴黎天文臺藏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歐洲的學者們也對彗星進行了探討與研究,下圖為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的《彗星圖》(Cometographia)的封面,圖中三位人物自左至右分別是亞里斯多德、赫維留和克卜勒,每人各捧著一幅彗星圖,反映了西方不同階段對彗星的認識。其中亞里斯多德認為彗星是大氣內的現象,克卜勒認為彗星是沿直線軌道的天體,赫維留自己則認為彗星是沿弧形軌道運動的天體。

△《彗星圖》封面及波蘭天文學家赫維留對彗星的觀測和分類(圖片來源: 作者供圖)

在近代科學革命之前,古人對於彗星的觀測雖然是為了佔卜所用,但觀測的精度與豐富程度同樣令人驚嘆,很多也與我們現在通過更精密的儀器所觀測到的相一致。看來,無論何時,嚴謹的態度都是科學進步的一大根源啊。

——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李亮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彗星真的會像傳說中的「掃把星」一樣,給地球帶來災難嗎?
    在中國有一種說法,叫「掃把星」,用來形容那些不僅自己運氣不好,而且還會把黴運帶給別人的人。其實稱某人是「掃把星」只不過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人可能會問,這「掃把星」到底是從何說起呢?實則所謂的「掃把星」就是彗星,由於彗星在運動的過程中後邊好像拖著一個尾巴,看上去很像是掃把,故此得名「掃把星」。提起彗星,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哈雷彗星」。想當初在1910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們曾預言哈雷彗星很可能會與地球相撞。事實上在5月19日那天,哈雷彗星真的靠近了地球的附近,只不過它並沒有撞向地球,而是與地球擦肩而過。
  • 流星和掃把星,古代流星才是主場
    天琴座流星雨這裡需要注意,在古代流星就是叫做流星,它是與掃把星截然不同的兩種。在古代也有明確的不同,切不可隨意分為一類。掃把星是指彗星,因為彗星的彗尾就像掃把一樣,所以叫慧尾掃把星。古代人們認為彗星是不吉利的象徵是兇兆,後來也用來形容不幹好事令人討人厭的人。流星是分布在星際空間的細小物體和塵粒,叫做流星體。它們飛入地球大氣層,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後被燃盡成為一束光,這種現象叫流星。
  • 難得一見的「掃把星」行經我國上空!8月3日前後,還有一波絕佳觀測...
    最近,一顆高品相的「掃把星」——編號為C/2020 F3的彗星,引起了全球天文愛好者的關注,如今它已光臨北半球。有人在我國境內拍到了它的身影,它沒有傳說中那般「邪惡」,而是風姿綽約、令人驚豔。上半年兩顆「掃把星」先後「香消玉殞」「在科學漸漸深入人心的時代,彗星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被大多數人視為災禍的象徵。很多天文愛好者著迷它的壯麗多姿、星空魅力、自然力量,甚至會滿世界追著它跑。」史建春告訴記者,彗星是一種進入太陽系後,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而變化的繞日運動天體。
  • 彗星寓意帶來災難,科學卻證明彗星是生命的媒介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把彗星便稱為掃把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戰爭、瘟疫、死亡等災難。可事實卻相反,彗星對原始地球的撞擊可能釋放了幫助地球孕育生命的分子。彗星由太陽系誕生初期的物質構成46億年來,它幾乎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這對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當地球從剛形成的高溫中冷卻下來的時候,數百萬顆衛星在太陽系中四處移動,它還有基本的化學物質、甲烷、一氧化碳、甲醇、氨等。研究人員建立慧心的實驗模型,實驗,得出即使在外層太空寒冷的溫度下,紫外線輻射也能將這些基本分子轉化為更複雜的碳化合物。
  • 流星在古代有什麼寓意 臨沂人應該也知道掃把星
    現代人都認為流星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事物,看到的時候都會許願,那麼古代人在看到流星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呢?   流星雨,中國古代叫隕星雨。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也是我國最早,《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的記載。
  • 院線電影《絕對掃把星》在南寧舉行開機儀式
    《絕對掃把星》開機儀式現場。廣西新聞網 記者 李良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7月1日訊(記者 李良)7月1日上午,院線電影《絕對掃把星》開機儀式在南寧舉行。主創人員和片中主要演員出席開機儀式。電影由鄧宇導演主導,慄菡和張子文主演。《絕對掃把星》是一部愛情青春勵志影片,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張狸改變命運的故事。
  • 4月除了超級月亮和彗星,還有哪些天象發生?古代人也會觀天象?
    每天早上的時候它會以「啟明星」的方式現身在天空的東方,每天黃昏的時候它都會以「長庚星」的方式現身在天空西方。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在本月的28日,金星的亮度為-4.7星等,要知道天體的亮度只要低於6.5等星就可以被肉眼看到,因為它足夠明亮,所以除了太陽和月亮,只要你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它的存在,而且白天和夜晚都能看到喲。除了行星以外,咱們還能看到流星。
  • 2020年人類災難即將結束,這顆彗星可能即將解體
    眾所周知,當彗星靠近太陽的時候,它上面的冰就會開始融化,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因此,在我國古代,彗星也被稱為掃把星,它是災難開始的象徵。在國外,彗星代表的也是惡性,通常象徵著王子的死亡和戰爭的失敗。但是,這顆彗星的發現時間和人類最近遭遇的災難相當接近,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其中的關聯。彗星阿特拉斯是在2019年的最後幾天被發現的,當時這顆彗星還相當暗淡,但是亮度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也就是在隨後的幾天,我們就爆發了新冠病毒疫情。雖然我們已經把疫情控制住了,但是它還在世界各地的其它地方傳播。目前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100萬,而死亡人數也已經超過了10萬。
  • 《三國機密》「彗星犯紫薇」寓意是皇帝隕落?劉平就是這顆彗星
    在劇中前兩集的內容劉平就已經在皇后伏壽和王妃唐瑛的幫助配合下,順利的完成了偷龍轉鳳,成功的替代了死去的哥哥劉協,成為帝王了。不過還有很多地方網友沒有看明白,對於史劇自然有很多權謀爭鬥,燒腦的部分還是挺多的,就例如在劉平進入許都的時候就出現了「彗星犯紫薇」的星象,這又有什麼寓意呢?
  • 彗星SWAN(C/2020F8)來了
    正如我們之前所寫的那樣新發現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SWAN,新發現的彗星SWAN(C/2020F8)已經變得足夠明亮,可以在漆黑晴朗的天空下用肉眼看到。然而,這顆彗星的快速變亮最近已經停止,並且它可能在達到肉眼可見之前就會消失。請繼續閱讀,以了解可以期待看到什麼。
  • 何鴻燊的4個兒媳婦,大兒媳堪稱掃把星,羅秀茵才是最被低估的
    何鴻燊的這4個兒媳婦可以說也是非常有故事,其中何鴻燊的大兒媳Suki Potier堪稱是一個掃把星,而另外的3個兒媳婦羅秀茵是唯一得到幸福的,也是最被低估的。齊嬌在何家是一閃而過,短短兩年就離婚了。奚夢瑤雖然為何家生下了第一個孫子,但是在何家的前途也是不容樂觀。許多人都知道何猷光在1981年車禍去世了,而當時一起去世的還有他的妻子Suki Potier。
  • 麥克霍爾茲彗星明天通過近地點
    【金陵晚報報導】國內外眾多天文愛好者廣泛關注的麥克霍爾茲彗星將在本月6日通過近地點,現在起至本月末將進入該彗星的最佳觀賞期。  屆時只要天氣晴好,市民將有幸和這顆貌似蒲公英狀的奇特彗星進行為期近一個月的親密接觸,在郊外用肉眼就可目睹到它的「倩影」。
  • 1994年那一夜,人類差點面臨「彗星撞擊」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
    1994年,曾經還有一顆彗星衝向地球,如果沒有木星的幫助,或許人類在那一夜就會滅絕了。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發生了什麼?說到這件事,必須從1993年的3月24日說起。當天,一位天文愛好者觀測星空,發現了一顆偏離原先軌道,進入太陽系內的彗星。經過對他的未來軌跡推算,這顆彗星會在1994年7月撞向地球。
  • 蘇貞昌以「臺獨」綁架臺胞,是臺灣真正「掃把星」
    但蘇貞昌卻拼命附和「上意」,並放出若兩岸開打,「絕對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剩一支掃帚都跟他拼」的「豪言」,成為笑話一樁。臺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對此批評,作為「行政院長」,不思考兩岸和平發展的長治久安之道,卻輕率對大陸喊「戰」,完全不了解戰爭可能為臺灣、社會、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政治人物的無知與民粹才是臺海真正的危機。
  • 流星雨和彗星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何每年出現的時間是固定的?
    彗星經過近日點時,會受到太陽輻射的加熱,導致彗星內核的氣體溢出,帶出許多彗星顆粒;這些顆粒被地球引力吸引,落入地球大氣層就會形成流星雨。這是因為流星雨一般來自於彗星,彗星的軌道偏心率非常大,每過一段時間就會達到近日點,比如哈雷彗星每過76年就會回歸一次。在彗星的軌道上,殘留有許多彗星顆粒,這些顆粒從幾微克到幾克不等,每當地球公轉到彗星軌道附近時,這些顆粒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部分顆粒就會被地球捕獲。
  • 為何彗星擁有如此獨特的軌道,是一個拉長的橢圓形?
    首先科普一下,彗星的運行軌道並不都是拉長的橢圓形,除了橢圓形以外,彗星還有雙曲線和拋物線這兩種軌道形式。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如引力攝動或者天體間的碰撞,有一些天體的動行軌道受到了幹擾,這時它們就會偏離正常運行的軌道,向太陽系內部運動,這些天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彗星了。彗星運行的軌道是受了兩種力的影響,分別是向心力和離心力。
  • 彗星之力!甦醒的七夜星!基拉祈解析!
    電影講述了在基拉祈藉助千年彗星之力甦醒的七天裡,同小智一行人旅行的故事。基拉祈是一種體形小,有人類特徵的神奇寶貝。它擁有短而粗的腿和相對較長的胳膊。在兩臂的下側是扁平狀的,給人以長袖般的第一印象。其腹部有一段弧線,其內藏有類似眼睛的器官,被認為是其真正的眼睛。吉拉其在面部擁有一對正常的雙眼,下方有藍綠色三角形紋路。
  • 我國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新彗星 得到國際認可
    【搜狐科學消息】北京時間2月3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中心,設在哈佛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的網站公布了一則令中國業餘天文愛好者振奮的消息,該中心正式以江蘇蘇州天文愛好者陳韜和高興兩個人的姓氏將一顆彗星命名為C/2008 C1(Chen-Gao)陳-高彗星。
  • 頂級軍醫穿成克爹娘的掃把星,遭嫌棄退婚,嫁給皇帝身份的小乞丐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4部小說,推薦給大家的文章:一朝穿越,頂級軍醫成為克爹克娘的掃把星,容貌有損,又因為給人做人工呼吸,被未婚夫家嫌棄不守婦道,退了婚,村裡的人都說她這輩子嫁不出去了。桑果指了指路邊的小乞丐,就你了,小乞丐不離不棄,寵溺無度,豈料小乞丐身份不一般。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乞丐做皇后!
  • 因彗星隕落,末法大劫而降臨的奇才,成為絕世強者的不尋常路!
    各位書友大家好,在如今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小說也成為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資質比較深的書蟲小編每天會給你們幾本好看好看的小說,希望大家喜歡。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4本武俠小說。喜歡的朋友趕緊點擊下方的連結閱讀吧~ 因彗星隕落,末法大劫而降臨的奇才,成為絕世強者的不尋常路!第一本《天下第九》作者:鵝是老五內容簡介:一般的人在這裡,只要看見太平間這三個大字,估計就頭皮有些發麻了。狄九卻並不在意,在修煉武道之後,周身元氣充沛更是不會害怕。將屋子簡單打掃了一下後,狄九就準備開始修煉大行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