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大家可能會想到它四面環海,是個島國。那麼,我們又會聯想到,既然是靠海,肯定海鮮很富饒吧。平時我們在內陸很少能見到新鮮的海鮮,內陸的海鮮,多半是自己養殖或者是從沿海地方運送過來的,不但新鮮度不夠,肥美度也不好。常常是費盡心力扒開螃蟹,裡面的蟹肉連塞牙縫都不夠。皮皮蝦瘦得可憐,仿佛遭受了慘無人道的虐待。至於魚啊蝦啊也不如沿海地方味道好,總覺得味道有些怪怪的。
日式料理味道都很不錯,海產也豐富新鮮。那麼喜愛日本文化及漫畫的讀者應該知道這樣一道菜,名字叫做天婦羅。其實,天婦羅並不單指某一種菜餚,而是日式料理中用麵糊炸的油炸食品的總稱。食材不同具體的名稱也不同,比如說有蔬菜天婦羅、海鮮天婦羅、什錦天婦羅等。製作方法一般用新鮮的蔬菜或者魚蝦,在表面裹上麵粉和雞蛋,然後在油鍋裡炸至金黃,就可以蘸佐料吃,在日本講究飲食清淡,這是一種獨特料理方法。
天婦羅的名字雖然高端神秘莫測,其實它是日本料理中的油炸食品。用麵粉、雞蛋與水和成漿,將新鮮的魚蝦和時令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蔔泥調成的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它不是某個具體菜餚的名稱,而是對油炸食品的總稱,具體的種類則有蔬菜天婦羅、海鮮天婦羅、什錦天婦羅等。
與炸雞、豬排不同的是,天婦羅面衣使用的是相對稀薄的麵糊,在炸制之後會形成一種保護層,阻止食材吸收更多的油脂。而炸雞、炸豬排使用的是麵包屑或者麵粉,在炸制過程中會大量吸收油脂。因此,製作精良的天婦羅,它的面衣在吃起來的時候不應該是「一嘴油」,而是薄薄的一層脆皮。面衣裡面,則是天婦羅的「精華所在」,行話叫做天婦羅的「種」。
天婦羅現在在日本已經是國民料理,原來是江戶的百姓在夜間攤上的美食。據說過去日本很少有吃油炸的食物,但是平安時代來自大陸的用米粉裹住食物的吃法在當時很流行。但是這還是沒有使用食油,直到16-17世紀,葡萄牙人出現在東亞,他們不僅為日本帶來了洋槍,而且還到來了用油炸的食物,江戶民眾把這個烹飪方法,與米粉裹住食物方法合而為一,就是天婦羅的前身。
通常,天婦羅的上菜順序是按照味道的濃淡依次呈上,味道最清淡的最先端上來。也有一些料理職人不按常理出牌,他們覺得循序漸進太無趣,或濃或淡交替臨幸舌尖才更生動。但即便是海鮮和蔬菜交替呈現,大體之勢也遵循由淡漸濃的規律。下單的天婦羅全部端坐在一個盤子裡同時呈上來,這就是考驗你是不是個資深吃貨的時候了。
「一盤端」的形式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天婦羅在盤中的擺放順序同樣順應了味道由淡變濃的規矩,最靠近你的一定是口味最清淡的。食材的軟硬程度也影響這天婦羅的下鍋順序,柔軟的食材往往先入鍋,海鮮如此,蔬菜也不例外,莖葉類的蔬菜永遠都是最先呈上來的。堅韌的食材,或者需要高溫油炸的魚類,以及根莖類的蔬菜,都留在靠後的位置烹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