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年左右,羅馬大帝奧古斯都建立了命名為Augusta Treverorum的古老城市。雖然現在大家對諾瓦伊西烏姆、特裡爾或是諾伊斯,到底哪一個才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未有定論,但無論如何,特裡爾在羅馬時代就早已從定居點過渡成為了一座城市,這一點毋庸置疑。羅馬皇帝、後來的主教、選帝侯和城市公民共同締造了特裡爾的歷史。
特裡爾不僅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古蹟和藝術珍品中心。這裡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其中許多在 1986 年就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特裡爾位於德國西南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毗鄰盧森堡、比利時和法國。彎彎的摩澤爾河從西面緩緩流經市區,特裡爾就坐落在狹長的河谷盆地之中,四周青山綠水,景致清幽。著名的拉丁詩人奧索尼烏斯曾在他的長詩《莫薩拉》中,將特裡爾讚譽為「第二個羅馬」和「北方的明珠」。
橫穿古老的特裡爾城區時,沿途景點密布,令人目不暇接。中世紀風格的中央市場是城市最大的廣場之一,這裡除周日外每天都會有熱鬧的農產品集市。在廣場的中間還有一座佩特魯斯噴泉,描繪了聖彼得和四美德,四周點綴著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寶貴財富,如施臺普、紅色之屋、聖甘戈爾夫教堂、市場十字架及附近的猶太巷、馬提亞本篤會修道院,弗蘭肯和耶路撒冷防衛塔樓等。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遍布著不少商場、咖啡廳、酒館和小酒吧,是度過悠閒時光的好去處。當地的文化機構和俱樂部會不定時舉辦各式各樣的音樂會、小型歌舞表演以及休閒活動等。
作為古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特裡爾在當時有著「羅馬第二」的美稱。早在羅馬統帥凱撒的《高盧戰記》中就曾記述了特裡爾附近的情況。從公元293年至395年這裡曾被作為帝國都城之一,先後有6個皇帝以此為統治中心,其中包括著名的羅馬帝王——君士坦丁大帝。歲月悠悠,當年這裡曾經大興土木,修建起宮殿、浴場、競技場和十幾裡長的城垣,至今遺蹟猶存。
▲ 被譽為特裡爾「城市之門」的尼格拉城門
▲ 特裡爾宮
在這些古羅馬遺蹟中,最引人入勝的當屬「波塔尼加」城堡。這座城堡始建於公元2世紀,是羅馬人為抵禦日耳曼人進攻而修築。北城門以白色的矽砂條石築成,各個部分的連接不用灰漿,而採用鉛灌注的鐵箍聯接在一起,歷經2000年滄桑仍巍然屹立,但石條的顏色已由白變黑,故被起名為「波塔尼加」,在拉丁語中即為「黑門」之意。如今,「黑門」已經成為特裡爾的地標式建築,也是特裡爾古樸莊重的象徵。
▲ 芭芭拉公共浴場遺址
橫跨摩澤爾河的羅馬橋,是一座建於公元45年的老橋,雖經歷滄桑變遷,但至今仍依稀可辨當年羅馬造橋工匠們的精巧構思和藝術造詣。在古羅馬橋附近,還有公元二三世紀建造的的「芭芭拉」公共浴場、城東的皇家浴池遺址,以及可容納2.5萬人的圓形競技場。這些古老的遺蹟差不多全部擁有著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 聖彼得大教堂
▲ 內景
作為德國的宗教聖地,特裡爾擁有許多古老教堂,其中僅老城內就有十幾座。始建於4世紀的教堂區是由兩座連接在一起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聖母瑪利亞教堂組成。聖彼得大教堂如同一座城中之城,其兩側的入口處則完全是城門式建築,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之反覆修整,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複雜,有古羅馬時代的圍牆,有中世紀時期的城堡,有巴洛克風格的屋頂廂堂,甚至還有19世紀建造的小尖塔。教堂內藏有珍寶古物,其中包括10世紀奧託王朝的金制藝術品安德裡亞祭壇和大教堂最珍貴的聖衣。
在古城特裡爾分布著好幾個博物館和紀念館,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馬克思故居紀念館。卡爾·馬克思的追隨者們認為他是德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特裡爾就是馬克思的出生地。
馬克思故居坐落於布呂肯大街10號,布呂肯在德語中有「橋」的意思,原來這條街離羅馬橋不遠,因而得名「橋街」,這條馬路的西段已被命名為「馬克思大街」。這座臨街的樓房,淡黃色的粉牆,棕色的門楣和窗沿,淡青色的屋頂,帶閣樓一共三層,是當時萊茵河地區的典型建築。樓上是馬克思全家的臥室,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就誕生在這裡。
▲ 馬克思舊居
這棟樓房還有一條通往後樓的小徑迴廊,被枝葉茂密的藤蔓花架遮掩著,加上環繞著前樓和後樓之間的小天井,營造出了一種非常浪漫的氛圍,吸引的許多參觀者都駐足不前。樓後面則建有一座令人陶醉的法式小花園。在花園裡人們一眼就能看到那尊出自著名雕塑家弗裡茨·克萊摩爾之手的馬克思銅像。尤其在夏季,青銅像被花團繽紛、竟相吐豔的玫瑰花叢簇擁著,更是耀眼奪目。
▲ 馬克思舊居小花園
前往馬克思故居的參觀者以中國人為最多,留言本中70%以上留言為中文,為此特裡爾大學特地設立了一個專門研究這些留言的項目。而大黑門附近的Simeonstrasse 8號則是馬克思出生幾周後成長的地方,他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少年時代,直到去波恩和柏林去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