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德國·特裡爾(Trier)
【概況】
德國最古老、現存古羅馬遺蹟最多的城市
擁有9個世界文化遺產
馬克思出生地
靠近盧森堡邊境
.
【空間名稱】
☞01.摩澤爾河谷
(Moseltal)
☞02.尼格拉城門
(Porta Nigra)
☞03.特裡爾主教座堂
(Trierer Dom)
04.凱撒浴場
(Kaiserthermen)
特裡爾(Trier)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沒有之一。
其實,它並非唯一一座聲稱是德國歷史最古老的城市。作為「城市」,特裡爾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而不是作為殖民地或者軍隊駐紮地,所以特裡爾說自己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有理有據。
公元前16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將這裡定位重鎮,由此開啟了特裡爾的歷史。別看特裡爾現在只是一座人口僅有11萬的小城,在當時卻有「第二羅馬」之稱,可見它對於羅馬帝國的重要性。如今的小城裡藏著9個世界文化遺產,它的歷史文化地位得到了聯合國的官方認證。
如果你此前聽過「特裡爾」這個名字,多半因為它是馬克思的出生地。它的確長期「蹭」了馬克思的知名度,不過當你走進它,會發現這座中世紀古城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
展開」德國最古老城市「之旅
☞第一站:摩澤爾河河谷(Moseltal)
說起葡萄酒,自然是法國的最負盛名,但早在2000年前,凱爾特人和古羅馬人就已經開始在摩澤爾河(Mosel)兩岸種植葡萄,種植的品種就是雷司令葡萄(Riesling),而眼前這條不起眼的小河就是摩澤爾河。
摩澤爾地區是德國最古老的葡萄種植區,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陡坡葡萄園區。南向或西南向的陡坡和梯田為葡萄以及稀有動植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微氣候,產自摩澤爾-薩爾-魯沃陡坡上的雷司令葡萄酒,富含礦物質,散發高雅氣質。
19世紀末,雷司令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摩澤爾河產區的葡萄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最高的身價,所有歐洲王室都偏愛雷司令酒,它甚至比法國波爾多地區的葡萄酒都要貴上好幾倍。
如今,這一產區的雷司令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白葡萄酒之一。
穿過摩澤爾河,右岸便是特裡爾主城區
☞第二站:尼格拉城門(Porta Nigra)
特裡爾的主城區位於摩澤爾河右岸,在建城之初(公元160-200年間的羅馬時期)一共修建了四座城門,其中三座已經消失在了漫長的歷史中,只有一座被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位於特裡爾城市北側的尼格拉城門(Porta Nigra)。
由於歷史悠久,這座大門最初的名字已無從考究。到了中世紀,空氣汙染和酸雨侵蝕使得建造城門的石材逐漸變成深棕色,遠看呈黑色,人們就叫它「大黑門」,」Nigra「在拉丁文中的意思為」黑「,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尼格拉城門(Porta Nigra)/©ATELIER LXL
公元1028年,一位僧侶從西西里來到特裡爾定居,1035年他去世以後,此地被奉為聖地,為了紀念他,便將這座城門改建成教堂。「爆改」之後的教堂幾乎掩蓋了城門原本的樣貌。
直到1804年,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來到特裡爾,決定把這座古蹟的原貌重新示人,下令拆除後期加建的中世紀教堂部分。
然而那次的拆除並不徹底。時至今日,大門東塔一側仍保留了當時教堂的半圓形後殿,大門上的淺色小窗也是教堂的遺蹟。
●大門東塔一側,教堂的半圓形後殿/©ATELIER LXL
受到當時的技術限制,建築的開窗普遍較小,這使得在通過一扇羅馬時期建造的門進入城門的西塔後,光線一下子變得昏暗,與室外陽光明媚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城門內部浮雕,推測為中世紀教堂遺蹟/©ATELIER LXL
從連接東西雙塔的連廊上眺望,曾經作為古代特裡爾城市的中軸線,如今已經變成了一條商業街。
通過」大黑門「後就正式進城了
☞第三站:特裡爾主教座堂(Trierer Dom)
特裡爾地區從公元3世紀後半葉開始成為主教教區,位於城市中心的「特裡爾主教座堂」(Trierer Dom,又名「特裡爾大教堂」)為德國最早的主教教堂。
這座教堂始建於公元340年,主教座堂最初的全名為The High Cathedral of Saint Peter in Trier ,由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將自己的住宅贈送給教會(特裡爾的教會比教堂還要早),並建造的一座教堂。
特裡爾大教堂不同於傳統教堂——既沒有玫瑰花窗,也沒有高聳的尖塔,有的是泛黃的牆面與半圓形拱券,很好地展現了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風格。教堂內部的人物雕像和畫作,在表達基督教思想的同時,也為世人展示了歐洲藝術的傑出成就。
●十字形迴廊和聖母院,建於公元十三至十五世紀
哥德式建築/©ATELIER LXL
後來的一千多年裡,該建築在羅馬教堂基礎上不斷地改建、增建,不同年代疊加了不同的風格,逐漸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一座融合了羅馬、羅曼,哥特等不同建築風格的複合體。從古希臘羅馬晚期到20世紀,宗教、藝術與建築發展史的各個階段、各種風格都可以在教堂的很多細節中追根溯源。
它經歷了1700年的風雨,在歷史的動蕩中幾經損毀,但仍舊是「映射歐洲歷史的一面鏡子」。
●教堂主殿,建於公元四世紀
古羅馬式建築/©ATELIER LXL
●聖衣小教堂,建於公元十七至十八世紀
巴洛克式建築/據網絡
第一座橋始建於公元前17世紀,這也是特裡爾城市誕生的時期。
從古羅馬到現在,「大黑門」的高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公元4世紀的時就達到了4萬人,如今也僅有11萬人。
知道特裡爾是因為一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馬克思,馬老爺子的故居本來也在此行的計劃中,還想順便看看當年中國贈給特裡爾的馬克思雕像呢。然而,由於行程匆忙,最終未能如願,算是這次旅行的一個小小遺憾吧。
特裡爾的悠久歷史和建築著實吸引人,但看多了也難免分心:流經特裡爾的摩澤爾河,產出了享譽德國乃至世界的雷司令。想像一下,兩千多年前的羅馬人就已經開始在此地種植葡萄,有沒有覺得此時此刻對岸的葡萄藤仿佛是活化石一般?
老高是我們此次特裡爾之行的夥伴,同樣學建築的他看建築時更喜歡手繪,「自己動手勾一勾草圖能更好地讀懂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