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皖南之行終於開啟了,對於安徽如畫般的古村落風光一直有著謎之嚮往。今天將要前往的村落名為陽產土樓。問起當地人很多人竟不知有這樣一座土樓古村。原因之一是這座土樓的地理位置實在過於偏僻,它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的東南群山之中。
前往陽產土樓的過程略為艱辛,清晨從歙縣城區出發,在新客運站搭乘去往岔口的巴士。沿路可以在陽產村路口下車步行前往陽產土樓。
一個小時的的山路顛簸,到達陽產村口只是前往山頂土樓的開始。從陽產村口進入還需要步行15分鐘的路程才能到達去往陽產土樓的山腳下。在這裡可以搭乘村民組織的拼車前往山頂。但是熱衷於沿途風景的我們還是選擇步行上山,30分鐘的高坡度山路,相當於平地上一個多小時的體能消耗。
沿著古道步行沿路是茂盛的樹林植被,到達山頂方知白雲深處有人家。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豁然開闊的黃土村落。這與傳統的徽式建築大相逕庭。
為什麼在皖南的深林之處會有一個遺世獨立,與人隔絕的山頂土樓村落。原因竟然要追溯到宋朝時期,鄭氏一族因為一次狩獵,發現這皖南群山之間的山清水秀,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便由歙縣北部南遷來到如今的陽產地區。而鄭氏一族的歷史之源始於公元前806年,周王分封鄭桓公,為鄭氏第一世祖。三國時期避戰亂於丹陽郡,直至宋代由定潭遷入如今所在的陽產。於是世代傳承,成就了如今隱匿在山林之中的陽產土樓。
清朝時期陽產村落達到鼎盛,當時的陽產土樓有超過500多戶人家,1200多人口。如今的陽產依舊保留著300多年前的村落布局,現存民居372棟,其中200多戶為傳統土樓建築,土樓群戶戶緊挨,村中石橋流水錯落有致。這是徽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傳承。
有關土樓建築與徽式傳統民居的差異,原因是在深山之中建材匱乏。居民只能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利用青石為地基,以黃土與柴草砌牆,形成了留存至今的陽產土樓。土樓多為二層結構,除了建材的區別,在建築風格上依然可見徽式民居的傳統。村中一處「五角樓」正是徽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陽產土樓高居山頂,有著極佳的視野,村落依山勢而建,最低處民居至最高處的垂直距離有近50米的落差,登高望遠才是欣賞土樓風景的最佳方式。
沿著村中石子小徑順時針遊覽可以避免走回頭路。近年來陽產土樓吸引了不少遊人的關注,但遊客量依然不容樂觀。或許實在是上山之路不便,崎嶇的山道無論是步行還是車輛都是行之不便,去一趟縣城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村中沒有任何公共運輸。
土樓中興起了多戶農家樂,都是門前冷清,村中過半的土樓已經上鎖,少量內部經過裝修的土樓還住著一些老人。陽產土樓群的風貌依然,登高望遠時的一片呈黃色土樓錯落的景致於群山之中盡顯寧謐悠然。但上鎖的房門無疑是村落逐漸敗落的寫照,畢竟深居山林是年輕人無法承受的寂寞。田園生活固然好,但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選擇了喧囂的城市節奏。
陽產土樓不失為歷史與自然結合的風景,人文風俗令人流連忘返,家家戶戶種植農作物,青藤上滿掛的南瓜、葫蘆,門廊前成熟的黃色玉米,滿山的茶林,狗吠雞鳴,自給自足。
在深林盡頭,白雲之處,群山圍繞之中,一座遠離世事的寧靜村落,可以在當地村民家中小住幾日,感受清晨日出的霧色古村,秋季曬黃的喜悅。
從陽產土樓下山又是半小時的山路,即使如今修了通往山頂的盤山公路,進村之路依舊崎嶇蜿蜒,兩車相交難以通過。在過去的數百年中陽產土樓的居民與世隔絕,在山中深處過著逍遙自在的田園生活,大概也是如今都市人所嚮往的淨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