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土樓,許多人一下子就想到福建的土樓,作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世界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早於2008年7月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遍觀全國各地,少不了這種以土為主體的民居建築,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皖南這塊徽派建築為主的地區,也有一片獨具特色的土樓群。
時間回到380年前的明末清初年間,在皖南歙縣有一家姓鄭的人家,有一天其三兄弟外出打獵,無意間來到了一片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這裡飛禽走獸,鳥獸蟲魚,兄弟三收穫頗豐,眼看天色漸晚,就想收獵回家,可是奇怪的是他們的那隻獵狗卻臥在山凹的一個潭水旁不肯離去,如此三日,獵狗白天跟隨狩獵,夜晚就在這裡留宿,儼然把這裡當成了家一般。
兄弟三感到十分好奇,便細細觀察這裡的地形,只見這裡四面環山,山泉清澈,更有古木參天,又遠離世外紛爭,儼然一片桃花源地,確實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兄弟打定主意,決定在此定居,他們結土為泥,搭建土屋用於棲身,又在山間梯田種植糧食菜蔬、打獵為生,三年兩載之後,舉家遷移到了這裡。隨著不斷地發展壯大,最後便形成了後來的陽產土樓。
陽產土樓位於安徽省歙縣深渡鎮,與那些位於鬧市中的古鎮不同,它隱於大山之中,由於地勢高,交通不便,數百年來,山民們憑藉著自己的智慧,採石鋪路,又就地取材,取紅壤木材築巢而居,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野生活,久而久之,竟然也形成了這樣一片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質樸壯觀的土樓群。
要去陽產土樓,交通不是很方便。山腳下的村子叫約源村,通往陽產的道路雖然修了水泥路,但山路狹窄、坡陡、彎急,著實要費一番精力,猶如懷著「眾裡尋她千百度」的心情,而當你真的站在它的面前,又深深地被它吸引。雖然也是位於安徽,卻與傳統的徽派建築完全不同。沒有馬頭牆,沒有鏤空花窗,也沒有粉牆黛瓦,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房屋都是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土樓,黃泥黑瓦,獨具一種鄉土的美感。
陽產之美,美在沒有修飾,美在原汁原味。透過時有時無的霧氣,看到的卻是這樣一排排密密麻麻、參差錯落的土黃色房子,土牆上的窗子又矮又小,方方正正的,就像電影裡的碉堡一樣。踏在青石板鋪就的臺階或泥土地上,仿佛走進了一個上世紀前的原始村莊。它的美麗、原始、古樸、恬靜,讓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這裡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完好的徽派土樓建築群,也是皖南最大的土樓群,人稱皖南最後一片淨土。在密密麻麻的土樓群裡兜兜轉轉,時而迷失了方向,時而又柳暗花明,回到了主路。漫步其中,散落心間的是一種人與大自然融合的畫境美,它們與周圍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美麗、古樸、壯觀的山水畫卷。
陽產名字的由來,陽就是面對著陽光,產則意味著陡峭。到了秋冬季節, 徽州土樓群與家家門前曬秋場景交相輝映,甚是壯觀,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採風,一張張唯美的照片隨之流向全國,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這樣一個地方,陽產土樓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成了倍受自駕遊客、驢友、寫生畫家和攝影愛好者的青睞和廣為推崇的「百佳攝影點」。
這樣天然的土色建築,也許只有深入到大山裡才能得見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紛紛遷往城市,據說要不是一位老人,這個陽產土樓就全部被毀掉了,我們也就沒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景觀,想起來也是讓人唏噓不已,但願它能陪伴我們更久一點,讓後代人能感受這種別樣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