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傳出,維旺迪(Vivendi)有意出售子公司環球音樂集團50%的股份,這部分股權的估值或達230億美元,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是潛在的買方之一。時代周報記者就該消息向騰訊音樂求證,對方婉拒了採訪。
儘管已經將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權攬入囊中,騰訊仍然在努力穩固與三者之間的合作。
在國內音樂市場的競爭中,版權仍然是各方爭奪的核心資源。截至2018年12月31日,騰訊音樂的音樂庫收錄了超過3000萬首來自國內外唱片公司的歌曲,而目前網易雲音樂獲授權曲庫總數超過2000萬首。
去年兩者的版權糾紛之後,騰訊音樂趕在了12月份赴美上市,成為網際網路音樂第一股,市值徘徊在300億美元左右,高昂的內容成本也讓騰訊音樂急切尋找更多變現的可能。在版權資源上後知後覺的網易雲音樂,努力解決版權庫問題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商業化的探索。
在這個節點上,雙方都出現了人事變動:3月份,騰訊音樂負責版權管理的副總裁吳偉林、以及網易雲音樂負責產品管理的副總裁王詩沐離職。日前,網易雲音樂方面回應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此前王詩沐負責的網易雲音樂產品中心管理工作暫由網易雲音樂CEO朱一聞兼管。
版權戰後續
王詩沐的離職讓業界多少有點意外,這位產品經理曾被喻為網易雲音樂的「靈魂人物」,網易CEO丁磊誇獎他為「所有產品經理的楷模」。在網易內部員工看來,他是網易雲音樂能獨立成長起來的核心人物。
5年,6億用戶,是王詩沐任職期間的成績。2013年網易雲音樂成立,2017年對外公布用戶數量為4億,截至2018年11月用戶數超6億。
王詩沐一直注重網易雲音樂產品的文藝調性,目標是打造多元內容生態的「音樂社區」,由此也聚集了一批黏性頗高的用戶,粉絲以「雲村居民」自稱。
然而,在線音樂平臺的狂歡從2015年步入分水嶺。這一年,《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出臺,中國音樂市場走向正版化,高額的版權費用也讓不少音樂流媒體走向沒落。
對於網易雲音樂來說,較為遺憾的是一開始沒有過多重視版權的購買。而騰訊音樂在2016年完成對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的收購,並與旗下的QQ音樂組成名副其實的「霸主」,幾乎將國內外的重要音樂版權拿下。
期間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關於音樂版權的摩擦不斷。2017年,國家版權局約談相關音樂平臺,明確提出「避免授予獨家版權」「全面授權廣泛傳播音樂作品」等要求。隨後,兩者互相授權對方99%以上的獨家音樂作品,最核心熱門的那1%的歌單仍然掌握在騰訊音樂的手中。
去年4月,雙方再起摩擦。騰訊音樂發表聲明稱,暫停與網易雲音樂的轉授權合作洽談。網易雲音樂處於相對被動的態勢。
針對版權問題的處理,騰訊音樂方面表示不願多談。而網易雲音樂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國家版權局要求促進網絡音樂全面授權、廣泛傳播,目前在音樂版權市場上,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慣例的網絡音樂版權授權和運營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構建。」
鞏固護城河
「國內最大的音樂版權庫」,是騰訊音樂多年斥巨資辛苦築起的競爭壁壘,其中包括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代理。它正在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的護城河。
據一位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儘管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和阿里音樂三大平臺達成了版權互相授權的合作,但是授權費用並不低,而且現在唱片公司的版權價格也水漲船高,三家競爭激烈。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環球音樂集團50%股份的潛在買家除了騰訊和KKR,還包括阿里集團。
為了穩定合作,資本層面的相互持股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騰訊音樂招股書顯示,環球音樂、華納音樂和索尼音樂均為股東。而騰訊音樂對標的國外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後者也持有騰訊音樂9.1%的股份,在Spotify上市之前騰訊也入股,持有2.5%的股份。
3月20日,騰訊音樂發布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出現8.76億元的虧損,主要是計入15.2億元的一次性基於股權的會計費用,這筆費用與騰訊音樂向華納音樂和索尼音樂發行股票有關。
與此同時,在用戶體驗上稍遜一籌的騰訊音樂也開始注重社區的運營,並且廣交好友。2月份,豆瓣FM宣布獲得騰訊音樂和摯信資本的戰略投資,融資後豆瓣FM將與騰訊音樂開展版權及產品等方面戰略合作。
據了解,本次融資,豆瓣FM將會成立新的公司,母公司DNV音樂集團為大股東,騰訊音樂與摯信資本隨後。同樣有著文藝調性的豆瓣FM,有了騰訊音樂版權的加持,喊著「將重新回國內音樂流媒體第一梯隊」。
網易雲音樂也早早跟阿里音樂和百度達成合作,引入版權和資金。去年3月,阿里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的合作。阿里音樂將滾石、S.M。、BMG等音樂版權轉授給網易雲音樂。
緊接著去年底,網易雲音樂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超6億美元,其中百度為戰略投資方。融資完成後,網易公司仍享有對「網易雲音樂」業務的控制權。
工商資料顯示,3月18日,網易雲音樂運營主體杭州網易雲音樂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41075萬美元增至5.89億美元,增加比例30.29%。這便與去年底的融資有關。
網易雲音樂強調,公司始終重視優質版權內容的引進與運營,目前已經和愛貝克思、天娛傳媒、Kobalt Music、米漫傳媒、豐華唱片、華研國際、Merlin、B2音樂、Big Hit娛樂、KING RECORDS、NBCUniversal Entertainment Japan、Loen Entertainment、CUBE娛樂等國內外200多家音樂公司達成版權合作,獲授權曲庫總數超過2000萬首。
商業化探索
高額的版權投入也給頭部音樂平臺帶來了不少經營壓力,各方也在加緊商業化探索。
網易雲音樂對外公開表示,王詩沐的離職是因個人原因。關於網易雲音樂未來人才引進,一位認證為「前網易員工」的用戶在某社交app上表示,網易雲音樂到了這個階段,後面更需要商業化出身的高管。
「網易雲音樂始終重視探索構建健康的商業生態,商業化也會是網易雲音樂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網易雲音樂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網易雲音樂也具備商業變現的流量基礎。截至2018年11月,網易雲音樂用戶數超6億,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1.5小時,超8萬入駐原創音樂人。
「用戶以90後、00後的年輕群體為主,體現出良好的活躍度和較強的付費能力。」網易雲音樂透露,2018年用戶音樂付費數據持續快速增長,平臺數字專輯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50%;平臺付費有效會員數同比增長超100%。
據了解,目前網易雲音樂建立起了包括付費音樂、廣告、流量包售賣、演出及票務、智能硬體和音樂周邊等在內的多元化商業模式,並在不斷嘗試新的業務加速變現,包括2017年上線短視頻功能,2018年推出音樂直播產品「LOOK直播」。
從騰訊音樂上市的首份財報來看,社交音樂才是營收的「功臣」,用戶付費模式的培養依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財報顯示,2018財年騰訊音樂總營收同比增長72.9%至189.9億元,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於社交娛樂服務,酷狗和酷我的秀場直播、全民K歌所帶來的虛擬禮品、服務收入佔據約70%,而以付費訂閱及數字專輯為主的在線音樂服務僅貢獻不到30%的收入。
在3月20日騰訊音樂財報電話會議上,首席戰略官葉卓東表示,公司正在為逐步轉變為付費播放平臺鋪路,包括培養用戶付費習慣,付費是這個行業最健康的發展模式,目前的付費比例還很低,所以潛力很大。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