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霾,為何輸給其他省份?-虎嗅網

2020-12-24 虎嗅APP


在今年的兩會期間,2017年3月9日,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回答記者問時,舉出了下列的數字: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是我們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0%、31.3%、31.9%。」


「2016年74個重點城市,去年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大家可以看,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三年裡都減少了30%以上。」


陳吉寧部長雖然沒有明確批評北京市政府治霾不力。但是陳部長給出的數字比點名批評還要犀利。分析如下:


2016年,北京市的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京津冀地區的平均71微克/立方米,高出了約3%。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18%,而京津冀平均是33.0%,下降速度只有本地區平均速度的一半多一點兒。


如果在京津冀地區扣除了北京,讓北京和津冀兩省市相比,則北京PM2.5平均濃度下降的速率還不到津冀地區的50%。


過去,有人總說北京的汙染來自於鄰近地區汙染物的「地區性輸入」,在上述的數字面前,這種說法實在難於自圓其說。既然鄰近地區的PM2.5平均濃度下降得比北京快得多,北京的PM2.5平均濃度應該同速或者以差不多的速度下降啊!


如果說北京市政府治霾不下力氣,這實在有些冤枉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畢竟是京津冀地區治霾資金投入力度最大的地區。一個煤改氣運動——燃煤熱電廠改為燃氣熱電聯供廠和燃煤鍋爐改為燃氣鍋爐,北京市就投入了上百億元,因為高昂的燃氣價格,每年還要多支出能源費用幾十億元。


那北京市治霾何以事倍功半呢?北京現在的PM2.5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根據我的觀察,有以下幾個方面:


煤改氣帶來的氮氧化物汙染


北京的煤改氣確實去除了燃煤煙氣中的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汙染,但是,氮氧化物卻被遺忘。


在空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時,會產生氮氧化物(NOx),即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排放到大氣中後,繼續被氧化而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在空氣中會與鹼性物質——如氨氣,在空中合成亞硝酸鹽或硝酸鹽,成為粒徑極小的二次顆粒物——當然屬於PM2.5。當燃燒溫度高於攝氏1200度時,空氣中的氮和氧會大量地合成氮氧化物。


但不知是何原因,北京在幾年前實施煤改氣時,卻陰差陽錯地沒有規定燃氣設備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上限,導致北京大量的煤改氣過程中,燃氣設備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很高。在華北地區汙染嚴重的時候,看一看氣象臺公布的空氣品質數據就知道事實真相了,北京空氣中的氮氧化物,明顯比河北高。


北京現在算是默默地承認了自己煤改氣時犯的錯誤,正在全市大搞燃氣低氮燃燒改造工程。但是,有多少燃氣設備能夠改成低氮燃燒,這是個問題。畢竟小型的燃氣設備改起來太難了。


減煤後剩下的近千萬噸燃煤的汙染


北京減了很多煤。很遺憾,減的是燒得最乾淨的煤,煤改氣減掉了燃煤熱電廠燒的煤。這些減掉的煤,北京市政府常常掛在嘴上。但是沒有減掉的煤,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


這些煤是誰燒的,燃燒後排放的煙氣汙染物濃度是多少,總共排放出了多少顆粒物?多少二氧化硫?多少氮氧化物?多少重金屬?


儘管有這麼多不知道,但有一點是知道的,就是剩餘的這些燃煤,燒得沒有減掉的那些燒得乾淨,減掉的那些燃煤是燃煤熱電廠燒的,燒得最乾淨。


散煤採暖汙染


2016年1月9日,北京市前任市長王安順視察了北京市散煤採暖的情況,並在媒體上公開報導,總算揭開了北京市散煤採暖汙染的蓋子。而筆者曾在此之前撰文指出,散煤燃燒是北京市冬季最大的空氣汙染源。


北京市從此開始了大規模的煤改電運動。換熱泵是主旋律,一家得補貼2萬多元,配電網還得擴容。


全市近百萬戶農民,幾百萬千瓦的配電網擴容,估計得花個幾百億元。問題是,所有的燃煤用戶都有資格拿到煤改電的補貼嗎?沒有拿到補貼因而沒有做煤改電的燃煤戶還會剩下多少?每年還會燒多少煤?


當然,煤改電後,北京市政府得每年給煤改電的用戶補貼上千元甚至幾千元電費,今後每年都得補幾十億元。


機動車汙染


機動車汙染其實首先是柴油機動車的汙染。中國兩桶油生產的汽油和柴油的質量是不一樣的,質量最好的汽油裡的硫,只有不到10ppm(ppm是百萬分之一的英文縮寫),而質量最差的柴油裡的硫,最高可以達到2000ppm。


北京市有幾十萬輛柴油車,還有每天進出和通過北京的上萬輛柴油重型貨車,而汽油小汽車是幾百萬輛。不過這幾十萬輛柴油車每輛車的日平均行駛裡程可比小汽車要長。


於是柴油車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遠高於小汽車。另外,柴油車的尾氣中還有大量的顆粒物。糟糕的是,尾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硫,讓三元催化劑中毒,於是柴油車尾氣中的有機揮發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也就未經減排進入大氣。


當然,北京市幾百萬輛燒汽油的小汽車,也是汙染源。但是小汽車燃燒汽油時,幾乎沒有顆粒物的排放,二氧化硫也很少,汽油裡只有不到百萬分之十的硫,則汽車尾氣裡也就只有幾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硫了,平均只有柴油車尾氣的1%左右。


考慮到一輛柴油車的煙氣排放量比是一輛汽油車多好幾倍,北京市的柴油車每天排放出的二氧化硫,應該是汽油車的好幾倍。小汽車有三元催化,於是可以大幅度地減排尾氣中的有機揮發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毫無疑問,北京的柴油車對大氣的汙染遠比小汽車嚴重得多。


反過來,也應該說,小汽車對大氣的汙染比較輕是北京市這幾年大氣汙染治理工作中最值得點讚的亮點。當然,小汽車的汙染減排也還有文章可做,譬如,應該定期檢查和更換小汽車的三元催化器。


北京市今年有件事情做得很明智,重汙染天氣不再搞單雙號限行了,而是限行汙染排放量較大的歐2及以下的小汽車。


需要補充的是,北京今後還會增添有一個新的汙染源,垃圾焚燒!


北京現在年產剩餘垃圾600萬噸左右,並計劃今後所有的剩餘垃圾都扔到垃圾焚燒爐裡焚燒。垃圾可比煤炭髒得多了。


北京減了1000多萬噸煤炭的燃燒,卻又要增加600萬噸垃圾的焚燒。如果認為煤炭燒不乾淨,如何能將比煤炭還要髒的垃圾燒乾淨?如果能把垃圾燒乾淨,那就把煤炭像垃圾那樣乾淨地燒,何必花巨資用天然氣替代煤炭呢?真不知這是個什麼決策邏輯?


如此的決策邏輯,治霾不事倍功半都難。我住在北京市,評議北京市政府的治霾政策,既是希望幫助北京市政府,更是希望自己呼吸的空氣越來越乾淨,希望北京市政府能夠理解。


相關焦點

  • 治霾之路究竟在何方
    在經過長期的研究和嘗試後,2015年,羅斯加德終於與他的團隊設計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真空吸霾器」。目前,該霧霾淨化塔已在北京798藝術區亮相,並已進入進行調試和測試階段。  其實,類似於此的「治霾神器」還有不少。自2013年治霾行動以來,全國多省地針對大氣汙染的治理工作,可謂大煞苦心。
  • 25省份104城市中「霾覆」 霧霾已影響軍事裝備
    >  據新華社電 8日上午10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霧和霾橙色雙預警,其中江蘇西部、浙江北部、安徽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重度霾。這已是中央氣象臺連續3天發布霾橙色預警。  最近一周以來,一場罕見的大範圍霧霾籠罩著我國,從華北到東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區,已陸續有25個省份、104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了我國將近一半的國土。  與以往北方持續霧霾有所不同,南方地區在這場霧霾中首當其衝。氣象部門稱,本輪霧霾天氣基本在華北至江南一帶活動,蘇皖等地的霾最嚴重,大霧的重災區位於西南及江淮地區。
  • "新月地帶" 治霾也是轉型契機
    冬季地面上數百米的主要汙染層,向南無法跨越秦嶺,由於南風稀有,向北也深入不了渭北高原;東西狹長八百裡,西有秦嶺隴山疊嶂阻擋,不能行風;東部的潼關也形成鎖鑰,霾層無法再向東有效行進。因此,「形勝之地」在今天成為陝西大氣環境的「阿喀琉斯之踵」,成為陝西發展的制約。
  • "新月地帶" 治霾也是轉型契機
    冬季地面上數百米的主要汙染層,向南無法跨越秦嶺,由於南風稀有,向北也深入不了渭北高原;東西狹長八百裡,西有秦嶺隴山疊嶂阻擋,不能行風;東部的潼關也形成鎖鑰,霾層無法再向東有效行進。因此,「形勝之地」在今天成為陝西大氣環境的「阿喀琉斯之踵」,成為陝西發展的制約。
  • 環保局長寫「霧霾小說」:為了更好地活著治霾
    這兩本小說一本是《霾來了》,另一本名為《霾之殤》,它們是李春元計劃的「霧霾三部曲」中的前兩部。在虛構的世界裡,「天空像蓋上了一個大鍋蓋」,眾生皆被霧霾所籠罩,治霾大幕隨即拉開。  小說的題材,多少透露了作者的身份。但不少人還是感到驚訝——現實中,李春元是河北省廊坊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
  • 政協委員於立榮:治霾需要轉變思維
    千龍網北京1月25日訊(實習記者 查甜甜)在2016年北京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凌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於立榮在做客千龍網訪談間時表示,「治理霧霾,人人有責」,治霾需要轉變思維,應該將治霾變成一種常態。
  • 關中地區冬季治霾難在哪?
    原標題:關中地區冬季治霾難在哪? 關中地區前不久經歷了一場重汙染天氣,從2017年12月27日開始,霧霾天來襲,西安、鹹陽、渭南等地紛紛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大力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各項措施。
  • 治霾:重獎之下必有「勇夫」?
    原標題:治霾:重獎之下必有「勇夫」?   據報導,今年起,四川對各市(州)實施環境空氣品質考核激勵制度,每年初各發放500萬元治霾激勵資金,年終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市(州),將分檔扣收預下達的激勵資金。   網民認為,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四川此舉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治霾效果。
  • 人民日報:致霾,人人有份;治霾,人人有責
    「每個人早上睜眼就面臨四件事:衣食住行,這都會產生汙染物排放,都和治霾有關係。」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健康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杜少中對記者說,「拿衣服來說,看似與治霾沒有關係,其實是有直接聯繫的。物質生產離不開能源消耗,生產過程中也有各種汙染物的排放。我們小時候一年只能添一件新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當時的普遍狀況,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情況。」
  • 新華網評:打起治霾的十二萬分精神
    「霾來了,不等風」系列評論之三:馬若虎治理霧霾,政府應該體現應有的責任擔當。然而,近期曝出的幾條消息,給相關部門敲響了警鐘。一是,中央派出環保督察組到地方進行環保督察,有的企業卻跟督察組玩起了「躲貓貓」,來即停,走則繼續排汙。
  • 西伯利亞大風來救場除霾 北京PM2.5一度個位數
    人們在朋友圈和微博紛紛曬藍天時不禁疑問,北京治霾只能靠風?  當然不是,減排必須持續進行。不過在冬季,「等風來」或許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成果最顯著的一種除霾方式。當然,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間歇性不見蹤影、千呼萬喚不出來等。  根據預報,6日至9日北京的空氣不太好,但不會比剛結束的汙染過程差。好在10日至11日還有冷空氣帶來四至六級北風,空氣又將好轉。
  • 中國經濟學人調研:北京治霾成效明顯 就業吸引力強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龐無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15日發布2020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稱,北京霧霾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更多的人選擇留京工作。
  • 陝西省渭南市經開區鐵腕治霾
    微博、微信上也開始湧現出了「曬天族」,網友們紛紛感慨,撥開霾霧見藍天,經開藍美得讓人陶醉。守住青山綠水,留住藍天白雲,這是渭南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也是經開區領導班子的不懈追求。「大氣汙染防治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工程,各部門要凝心聚力、各負其責,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多管齊下、協調聯動,全力以赴打贏治汙降霾攻堅戰,讓藍天白雲常在,讓群眾期盼成真。」
  • 漢語的「治霾」 恢復漢語的本來面目
    漢語的「治霾」 恢復漢語的本來面目   「治霾」在當下是一個熱門話題,只因人人都要呼吸,若空氣汙染,「特供」都難有作為。一旦涉及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絕大多數人都能達成共識。然而,對於大半個世紀以來漢語遭受的汙染,雖屢有學者作家疾呼,但大多數寫作者缺乏自醒,習非成是,讀者對此也懵然不覺。故此,雖有餘世存特意設立「當代漢語貢獻獎」為之嘉勉示範,但成效不彰。
  • 成都科技治霾再添利器 「多尺度噴淋除霾技術」10月前量產
    昨日,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圍繞大氣汙染防治總體目標,目前成都科技治霾工作從「源頭治理-監測管控-空域幹預」三個方面,組織實施研發與引進的12項技術產品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作為軍民融合科技治霾項目,「多尺度噴淋除霾技術」已確定2家合作單位,力爭在今年6月底出樣機,10月前出批量產品。
  • 北京最嚴治霾法規一周年:環保部門開近四千萬元罰單
    北京最嚴治霾法規一周年:環保部門開近四千萬元罰單 2015-03-02 10:57: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北京
  • 專家稱北京一淨霾塔每小時吸霾不足一勺鹽重:不如找布蓋工地
    專家稱北京一淨霾塔每小時吸霾不足一勺鹽重:不如找布蓋工地 張敏/中國青年報 2016-10-20 12:27 來源:澎湃新聞
  • 河間啟用雷射雷達治汙治霾
    本報訊(記者王雅楠 通訊員李世文)日前,河間市環保分局與北京怡孚和融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依託該公司的雷射雷達系統,探測大氣汙染源,助力實現科學治汙,精準治霾。
  • 助力治霾,海康威視都有哪些高科技
    然而,治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政...   你躲或是不躲,霧霾就在那裡,瀰漫天空,籠罩大地。   當霧霾成為常態化天氣,擺在我們眼前最要緊的事,就是治理霧霾。然而,治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政府出力,還需要企業、民眾共同參與。   在調侃、埋怨、吐槽聲中,也許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我們能做些什麼?
  • 治霾並非只有「限」字訣可以念
    蘭州治汙舉措之所以能贏得民眾認同,在於其沒有簡單粗暴地採用「限」字訣、「漲」字訣,而是善於念好「降」字經 ■ 謝仕亮 入冬以來,全國不少地方都被霧霾牢牢籠罩,霾害已成國人「心肺之患」。為守護藍色蒼穹,很多城市使盡渾身解數,重典治汙、重拳治霾,而近日蘭州為治汙祭出的「大招」,讓人對其療效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