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訊,來自西北的民謠樂隊野孩子,繼2004年樂隊靈魂人物小索因病去世後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曾經,野孩子那純粹而優美的音樂以及他們在三裡屯的陣地「河」酒吧,帶給了許多民謠歌迷美好的記憶,也見證了三裡屯酒吧文化的興盛與衰落。十年間,當年的「野孩子」們或駐留北京,或遠去大理,揮之不去的仍然是當年的音樂與夢想。
2011年,野孩子原成員張佺、張瑋瑋、郭龍在雲南重組了這支具有傳奇色彩的民謠樂隊,並於今年年初籤約獨立廠牌「樹音樂」。今年,也正是小索去世十周年的紀念,新的野孩子重新上路,將從本月起陸續在西安、武漢、杭州、上海、深圳、廈門等城市舉辦「樹生長的聲音」巡迴演出。野孩子從哪裡來?野孩子為什麼離開?又為什麼在這時候回來?在後山藝術空間新修的錄音室內,野孩子向北京晚報記者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野孩子樂隊由小索和張佺兩個蘭州漢子共同創建。小索,原名索文俊,野孩子樂隊吉他手、主唱。他生於蘭州西固廠區,父母都是廠裡的工人。後來,他看到張佺和樂隊的演出,為之震動,隨後他們組建小小鳥樂隊,1995年又有了野孩子樂隊。次年來到北京發展,成為當時「北漂」樂手中的一員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北京演出市場並不繁榮,即便商業演出都很少,更別提相對處於小眾的民謠樂隊。小索和張佺在三裡屯開了一家名為「河」的酒吧。這個酒吧成為他們的大本營,也幾乎成為蘭州人乃至西北人在京的會館。這裡很快聚集了野孩子、小河、萬曉利、吳寧越、王娟、冬子等一批中國最優秀的民謠、搖滾、實驗音樂人。
野孩子樂隊成員張瑋瑋回憶:「河酒吧就像某一類人的小沙龍,不符合這個氣場的人坐不住,融不進氣場裡。酒吧裡常有各行各業搞文藝的、寫詩的、拍電影的、搞評論的。」
野孩子樂隊的音樂受益於黃河上遊民間音樂和地域文化的滋養。他們的音樂取材於西北民間,信天遊、花兒、秦腔、維吾爾族民歌等形式都流淌在他們的音樂裡。1995年,張佺和小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沿著黃河的徒步旅行,終點是內蒙古。此後,野孩子的音樂可以用不插電的風格,獨特的和聲、配器來表現富有民間色彩的節奏和獨具風格的演唱,在現代音樂和民間傳統音樂中實現了有機結合。他們創作了《黃河謠》、《野孩子》、《敕勒川》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民謠作品,是公認足以確立中國新民謠高度和標準的一支樂隊。
作為樂隊的靈魂人物,加上性格熱情好交友,小索在圈內很受歡迎。郭龍形容他是樂隊的「外交部長」。他回憶道,當時經常有外地來的青年來到河酒吧,晚了沒地方住,小索就熱情地帶他們回自己家住。「無數人在他家沙發上過過夜,而且經常一住就是三四天。」
不幸的是,小索因長期喝酒被查出患了胃癌。2004年10月30日,小索沒能抗爭過病魔,離開人世,留給朋友們的是巨大的驚詫和悲痛。小索一走,野孩子也散了。
「野孩子解散以後,大家各有各的路子,住也不在一起,音樂的方向也不太一樣。所以野孩子的重組其實是克服了很大的困難。但可能因為我們都是西北人吧,西北人有著家鄉情結,喜歡抱團。」張瑋瑋說。
重新在雲南組建的野孩子又吸納了兩名新成員馬雪松和吳銳,他們也是從野孩子的粉絲變為樂隊一員。野孩子的排練一直堅持一周六天,一天四個小時,雷打不動。樂隊則恢復了最原始的五人陣容,並採用經典的雙吉他雙打擊樂編制,人聲多聲部合唱也更為豐富和寬廣。
雖然已經過去十年了,野孩子當年的那些歌迷並沒有離開。郭龍說,野孩子的歌迷沒有那種「半聽不聽的」,一旦喜歡上了就是「鐵粉」。在野孩子解散之後,他們經常在網上發表懷念的帖子,甚至還對樂隊成員直截了當地表達批評的聲音。張瑋瑋說他最怕的就是看豆瓣上野孩子的「鐵粉」罵他:「你變了」「你們對不起『野孩子』這三個字」。今年野孩子復出在蘭州、成都、南京等地舉辦的「大河之上」巡演,就有不少老歌迷前來,其中許多已經為人父母,帶著孩子來到現場。
「野孩子不是那種花樣繁出、跟著時代奔跑、踩著時代浪尖做音樂。在這麼變化多端的時代裡,我們還在踏踏實實、特別嚴謹認真地做音樂。」張瑋瑋說。但他也感嘆,如今的年輕人比他們當年更加迷茫。「我們當時雖然迷茫,但還知道,自己不屬於高樓大廈,就應該在平房裡一幫人待在一起。但他們分不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希望他們能從我們的音樂裡面找到一些讓內心安定的東西。」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成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