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本周三發表了《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香港特區政府將會繼續投資基建,預計未來數年平均每年將超過1000億(港元,下同)。今年以來,因為開展疫情紓困措施,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已由三月底時的1.1萬億驟降至8000多億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特區政府依然堅持基建的高投入足見其重要性。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的基建支出一直在1000億元左右。2018年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也曾表示過,特區政府未來十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總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可見,這是特區政府近年來一以貫之的政策重點。
香港基建一直享譽國際,也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基礎建設方面的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20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基建的排名也由22位升至14位。但是,盛名之下的香港基建近年來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基建多波折幾乎成為一種常態,一些大型項目面對重重阻撓嚴重延期造成資源浪費和社會不滿,一些基建項目「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停滯不前。對這些基建項目來說,不是沒有規劃策略,也不是沒有資源,而是由於社會分化,在眾說紛紜中未能權衡輕重。
此次《施政報告》的基建部分以民生為主,建議立法會批准把由整體撥款資助的每項小型工程開支上限,由3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相信可加快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工程,例如學校和文化健康設施翻新,改善環境衛生以及道路、渠務、供水等等。這些新的舉措毫無疑問可以切實改善民生,不過從總體上來看這對香港基建來說仍屬小補。
在交通方面,《施政報告》承諾要加快落實《鐵路發展策略2014》,包括港鐵將於年底向政府提交南港島線(西段)項目建議書,以及邀請港鐵就東湧線延線、屯門南延線及北環線展開規劃和設計。這個計劃開始於2014年,到現在進展寥寥,相比起內地其他地方興建地鐵路線的速度實在過於拖拉。
香港最重要的民生基建莫過於房屋問題,而最首要的莫過於土地問題。對真正的大格局基建「明日大嶼願景」,林鄭在《施政報告》中也表示將努力爭取開展有關研究。「明日大嶼」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打造4個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面積由1000公頃增至1700公頃,預計將建設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最快2032年入住。計劃總興建年期30年,工程開支5000億元,政府分階段付款,每年支出約166億元,從財政上來講完全足以支付。這項計劃早在本屆政府初期,就由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可行性報告,但是近年來被一些反對派以文宣武嚇手段阻止,誇大成本,創作出「萬億儲備,倒錢落海」的不實標語。現在隨著香港國安法落地,未來研究的氛圍可能會更務實、更有成效。
總體上來講,香港特區政府接下來在基建上的重點應該是加強管治和管理能力,搞好微觀管理,也許比宏觀政策更重要得多。(作者是《香港新報》前主筆、財經作家)